劳动为什么能给人以美感享受?
当清洁工人望着一条飘落了枯叶和纸片的马路,在自己手下变得清洁、美观的时候,当科学家看到自己的试验圆满成功了的时候,或是当一位木工师傅端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桌椅橱柜,一位女教师凝视着桌前一棵整整齐齐的作业本的时侯…... 这些以辛勤的劳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美的人们,他们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陶醉,他们的心中洋溢着多少喜悦和满足之情!
劳动,为什么能给劳动者带来莫大的美感享受呢?这确实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废寝忘食做成的飞机模型终千飞上了纯净的蓝天,或是看到亲手栽下的小树苗又绽出了嫩绿的新叶,当你费尽心机排除了机器的一个故障,或是听到自己工厂的产品巳打进了国际市场,这时候,你的胸中是否也曾被一种快慰和兴奋的感情所充溢,所陶醉?假如你曾有过这种愉快的体验,那你就一定能够理解黑格尔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了。

黑格尔曾用过这么一个通俗的例子,在最本质的意义上说明了人的劳动的特性:"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在河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所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作品中他看出自己活动的结果。”小男孩第一次看到自己抛出的石头在水中激起一圈一圈的波纹,是会感到出乎意料,感到惊奇的,因为他还不了解水和石头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但是,当他猜到了其中的因果关系,再一次用石头去“创造“水中的涟漪时,当他看到自己的猜想得到了证实,看到了自己预期的愿望得到了实现时,心中就会升腾起一种喜悦的心情,他就会以欣赏的态度来看待自己所“创造”的”作品”。虽然黑格尔所说的“劳动”,还只是一种抽象的心灵 的劳动,但在这个例子里我们还是能够看到,正是这种在客观对象身上实现自己目的和愿望的活动,给人带来了莫大的美感和愉悦感。
马克思说:"劳动者跟蜜蜂不同,不仅是因为他改变了自然所给予的东西的形式,而且还因为他同时在自然所给予的东西中实现了自己的自觉的目的。当新石器时代的入类在长期打磨石器的实践中,逐步懂得了光滑匀整会提高石器的使用效能,当他们在自己所制作的石器身上体现了对称比例和方圆变化时,他们的心中也一定会充满象小男孩一样的愉悦感。这是因为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得到的观念上的收获,又通过自己的双手在对象身上得到了实现。

在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中,目的的完满实现会给劳动者带来美感,这不仅在原始人的粗糙劳动中是如此,而且在现代人的高级活动中也是如此。当居里夫妇终于在那些沥青铀矿的残渣里提炼出“镭”的时候,种种艰难困苦在他们心中都淡化了,消失了,剩下的只有胜利的欢乐。那天夜里,他俩默默地坐在曾长期工作过的黑暗的棚屋里,目不转睛地看着“镭”发出的异常美丽的略带蓝色的荧光。这“镭“在科学家夫妇的心目中是那样美,那样动人,以致艾芙·居里在她妈妈的传记里写道,“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仙世界的奇观”。
当荒凉的北大荒被开垦成了万顷良田的时候,当清清的滦河水顺从治水大军的意志汩汩淌入天津市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由衷地感到,劳动改造社会,改造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也正是劳动者审美享受的源泉。葛洲坝的建设者们之所以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着无比的自豪感和愉悦感,这不仅是因为大坝那迷人的雄姿,或是因为他们深深地体会到制服这条大江之不易,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这个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将换来一百三十九亿度的年平均发电量(这相当于一千万吨煤和五百万吨油)和二千万吨到五于万吨的通航能力(相当于现在宜昌港货运噩的八至二十倍之多)!劳动具有改天换地的神奇力量,劳动者的美感享受同这一深刻的理解是紧密相连的。

人的目的、意志为什么能在对象身上实现?这是由千入掌握了它的规律。当人深入地了解了对象的特性,熟练地掌握了工具和一定的技能,人就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自由。高度熟练的技艺也能够给劳动者带来美感,那种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技艺被人赞誉为“简直是艺术'这不禁使人想起最初的艺术与高度熟练的技艺正好是密不可分的。
《庄子·养生主》里有一则“庖丁解牛”的故事,将一位熟练的厨师在宰牛时所得到的美感享受,描述得十分生动。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踌,砉然响然“,那动作自然协调,节奏分明。他“奏刀湱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宰牛的刀所发出的声音,没有不合上拍子的,跟跳《桑林舞》一样地翩然起落,跟演奏《咸池乐章》一般地节奏和谐。难怪魏惠王看后拍案叫绝:"嘻,善哉!”这位厨师自己呢,也在这种娴熟的操作中陶醉了,他“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扬扬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作家孙犁在他的著名小说《荷花淀》里,也以极美极富情感的语言描述过这种劳动情景。月亮升起来了,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用苇茎劈成的细蔑儿)。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中跳跃着。不多一会儿,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银白雪亮的席子。”她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沉浸在劳动的喜悦中,被自己的劳动所陶醉。

由此可见,劳动不仅创造美,而且劳动作为一个过程,本身就能带来美的享受。然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劳动的审美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在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往往变成了被迫参加的、痛苦沉重的劳役。我们不能想象,在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中,那种疯狂的、把人当成机器的劳动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我们同样不能想象,在高尔基的小说《母亲》里所描写的那些拖着疲惫的脚步,从象野兽的嘴巴那样的矿区大门里走出来的矿工,他们在劳动中会产生丝亳的乐趣。私有制条件下的强迫劳动,使劳动脱离人的本质,体现着人的丰富性的劳动被贬低为单纯的谋生手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 "劳动生产了智慧,却注定了劳动者的愚钝、痴呆。”劳动的创造性质和审美性质,在私有制条件下受到了阻碍和束缚,但是,社会进步的历史车轮是不可阻挡的,劳动 者必将挣脱、砸碎不公正的社会制度所带来的巨大束缚,使劳动所带来的美感境界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壮丽!
选自《青年审美向导》,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版。
注:本文转载自知乎专栏爱与美:劳动为什么能给人以美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