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原生家庭归因论与现代社会之痛
回顾了40年之隔的两个版本的哪吒影片,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不同的版本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差异,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两个版本中父母这一角色的差异,老版本中的李靖的形象是传统的君臣父子,公大于私愿意牺牲哪吒,新版本中李靖更具有现代亲情化的父亲色彩,哪吒的第一身份是他儿子而非混世灵珠。
自佛洛依德开始,由精神分析法引起的原生家庭与童年经历仿佛成了万能原因,什么都能往这上面靠拢:自卑是因为父母的严苛要求,敏感是因为曾经饱受歧视,自制力不够是因为家庭环境不够好等等……我曾经也喜欢把自己的负面色彩归结于此,但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
其一:环境塑造人
诚然,家庭和曾经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们,但是请不要忘记,环境塑造人这一句话中的环境可不止家庭和成长这种小环境,更包含了时代这个大环境,让我们回想一下父辈的环境,他们的大环境就如同老版本的哪吒故事一样,他们的婚姻很多是父母包办的,他们也常常两代人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父母于子女而言不仅是长辈更是一种权威,有种说一不二的威严。同时那个时候的多数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远没有现代人那么讲究,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可能只是吃饱穿暖,不成材要成人而已,他们往往感情内敛,也甚少表达对孩子的爱意。而现代人所谓的培养亲子关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并不是那个年代的主流理念。我的父母是60后,他们的育儿理念与现在有着千山万水的距离,用现在的环境去苛责那个时代,对自己对父母都不公平。人总是对越不熟悉的人越温和,对我们的家庭怎么就那么严苛了呢,我们很多时候用主观色彩去参与家庭生活,但是我们也需要理性与温情来经营家庭。
其二,对比心害死人
孩子时期我们的圈子很小,接触的无外乎是家里的亲戚邻里或是学校的同学,小圈子有个特点就是极高的相似性,可能我们一大家子都是生意人不太关注孩子的成长,可能我们玩伴都会被起难听的外号,可能周围的女孩子或多或少都会被其他圈子所排挤,在这样的小圈子里,我经历过的我周围的人或多或少也曾经过,所以我们现在认为的不堪回首的那些负面的经历在当时的小圈子来看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但是,小孩子会长大的,长大后他们接触更多的大圈子,而那些圈子的经历可能更好也可能更差。但是,一,人总是有攀比欲,攀是向上的意思,因为人总是不愿意和差的比而是要攀上去和更好的比,去羡慕那些美好经历的人们,从而容易把过错推给曾经。二,人总是爱和身边的人比,有句玩笑话“一个男人你可以比任何赚的少,但是你要比自己老婆闺蜜的老公赚的多”,由这个玩笑话可见一斑,如果你亲密的人过的比你更惨,你可能不会太去怪罪曾经的经历,但是如果与你亲密关系的人群比你要幸运的多,那么,你也容易去怪罪曾经。三,现代社会的大圈子可不仅是成年后现实社会的交际圈,还包括网络交际圈,网络上有富人有外国人,这可好了,对比心可以冲出现实,走向网络,走向全世界,整个世界都能让你来比一比。说到底,就是对比心在作怪,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人生画作,将自己的与别人的相对比,那么必定会失去随心所欲而绘画的轻松感,抛弃对比,摆脱心里的镣铐才能安心生活。
延伸之其三,现代社会之痛:人际冷漠、群体无知、精神力量的缺失
人际冷漠:现代人的冷漠是跨越时间、空间、感情的,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微信好友众多,也不会像以前守着固定电话守着门卫室的信件,我们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原来是孩子是父母感情的结晶,现在是父母皆是祸害,原来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现在是离婚率高到设立冷静期,我们与亲密关系之间的距离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的,以前农村人口比例非常大,社会分工不明确,人们往往更依赖群体关系与团结合作,农村要一起耕种,城里的小商贩小工程往往一人身兼多职,要群策群力一起完成。现代社会各成一派,农村劳动人口流失年龄结构断层,城市分工明确人人都是机器上的螺丝钉,现代社会发展的轨迹就是越来越精细化、个体化。
群体的无知:以前的社会是精英社会,一小部分人垄断了社会知识,传播知识的渠道狭窄,纸张本身又昂贵,识字率非常低,所以大部分平民对知识分子是非常的敬重,他们比现代人更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现代社会基础教育是提上去了,但是群魔乱舞的时代到来了,因为信息时代资讯发达,学习知识的渠道变多了不代表学识丰富更不代表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每个人在网络上搜索便能知道碎片的观点与知识点,但是这只是蜻蜓点水的了解,而现代人甘于浮在这层表面上,这会带来两个直接的结果:自以为是和放弃思考,以前说满桶水不荡半桶水荡,现代很多人恐怕只是勉强沾湿了桶的底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恐怕人人都能说出个两三点,认真读过他的著作研究他的学说的人又有多少,原生家庭等过去归因论火了好几年,大部分人都是看过几篇文章和案例就默默把自己的负面因素全部和这之间划上等号。佛洛依德和武志红曾经风靡一时,现在又面临群体而攻之的地位,就像公知现在又变成了贬义词一样,确实,真理越辩越明,但是也需要知识储备与清醒的思考,现代人擅长贴标签接收碎片信息,所以对原生家庭的苛责也不意外,即使没有佛洛依德、原生家庭归因论,也会有其他什么理论风靡一时被人所信服。
精神力量的缺失:原来我们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家庭伦理和士大夫精神,西方讲究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而现代社会往往和金钱社会划上等号,每个人都想变得更有钱,不是说以前的人不想有钱,但更多的人知道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更多的人有他们的精神力量,他们知道金钱不应当是生活最重要的重心,精神力量可以安抚人、支撑人,现代人的精神力量太缺失了,只有金钱才能最给他们安全感,社会不仅物化女人,也在物化男人,我们都被金钱所迷惑,所以亲密关系又算得了什么呢?有钱有女人,没钱没女人,有钱孝敬父母,没钱无颜见江东父老,但是钱仅能满足部分的物质安全感,精神上的安全感无人问津,这几年的消费浪潮与网络经济更让人迷失在声色犬马的物质生活中,离开手机就不能活,离开外卖在线支付就难受的不行,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精神力量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怎么的生活,只是模模糊糊的过下去。
原来社会是小社会,城邦体制,家国体制,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趋于稳定,每个人接触的是小圈子,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不像现在是全球化,人类化,现代社会也才三百年,还处于变动发展期,三个和尚都没水喝了,更何况大圈子这么多国家和人种能不愤愤不平吗,原来的人是小圈子又稳定,所以认命,现在的人是大圈子又不稳定,所以不认命,但是又浮躁、无知、迷茫,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
此文最开始反思的是自己对过往经历的埋汰,但是分析到最后感受到了社会大风气之差,环境对人的塑造是非常大,但是也不能因此就简单的把过错推给时代,毕竟每一代老年人都埋汰现在的社会从而怀念他们原来的岁月,时代洪流滚滚向前,但个人有其精神意志,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有思想的自由意志和选择。
再拉回最开始的主题吧,我曾经也是一个喜欢把过错推给过去的人,也许是因为受了流行观点的影响,也许是把过错推给别人是思维的惰性,诚然我原来的家庭生活感受不到很多的关爱,但是我的父母以及我自己都有被环境所影响,而我们生活的环境在这几十年又遭遇重大的变革继而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家庭理念。况且我并没有遭受到遗弃、家暴这类极端负面的情况,我无需自怜自艾更不需要埋怨谁。原来的人说困难是种财富,现在的人说困难不是财富,其实苦难只是种经历,没有人想要真正遭受困难,即使知道自己要面对困境大多也是无奈的选择,谁不想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成长,但是过去的事情无法挽回,最重要的是对过去事物的解读,这个解读将影响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择。
往事不可追,钱钟书说“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偶尔将负面情绪可以推给过去,但是那只能是星期日的偷懒,不能成为生活的常态。庆幸自己突破了被束缚已久的观点,庆幸自己学会了沟通,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爱与被爱,学会了一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