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800~850
从 2020. 5. 18 到 2020. 6. 30 共44天,读了这五十本书。
六月的重点是从无到有生成毕设,因此读书的耐心被滞后了许多。19号答辩结束后,一直被压抑的阅读热情反而一接触到真正的空闲就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观影的狂热,于是在这十天看了好多电影啊...
我爱新浪潮!
毕业了呀。没啥矫情,我从第一天就期盼着从天大毕业了。垃圾化工。领完毕业证后我就是堂堂正正的文科生。
<<<<<<
801.八月之光,威廉·福克纳。
黑与白的对立,是纯净与污浊的对比,是天堂幸福与现实苦难的对立。黑色的低贱是因为人类承受不了上帝愤怒的重量,是因为人性固有的罪恶沾染了他们的血与肉。人人血管中都流有一丝黑色的血液,并用一生在白与黑的角逐中撕碎自身。苦难,原罪,上帝,黑白,依旧是熟悉的福克纳关键词。
802.文艺评论的实验,C. S·路易斯。
刘易斯对读书的态度与布鲁姆在《如何读?为什么读》里的一致:仅仅为了变得更好。多数人使用艺术,少数人接受艺术。盲于文学者视文学为一消遣活动,若非强制,非叙事之作不读;喜欢好奇心得到调动以满足;替代性地分享到快感或幸福。盲于文学者之盲于文学非因他们以这些方式乐享故事,而因他们不会以其他方式。较之叙述,神话更像个物体——以其独特气息或品质感染我们。“幻想”的正常白日梦可分为自我型与超然型,阅读中前者强化了自我耽溺,后者是幻境的静观者,可升华为文学。艺术的作用是自我补充,摆脱自媚,容许我们的经验超出一己之身。使用艺术只能给生活提供方便、慰藉或舒缓压力,并未使之有所增益。内容形式可分的谬误在于可分离性与可分析性的混淆。伟大文学出乎其外入乎其中。乐享伟大批评家文字的真相并非因喜爱批评目标,而因批评家本身。
803.圣殿,威廉·福克纳。
金鱼眼、谭波儿与雷德的性行为以前在哪里读过。
804.关于他人的痛苦,苏珊·桑塔格。
桑塔格主要修改了《论摄影》里“摄影削弱了同情心”的论点。这一犬儒的看法是以旁观者身份将困难当作奇观来消费,但是在那些免于肉身受苦的富人之外,还存在着苦难的亲历者。责怪摄影泛滥了苦难并不能降低苦难的震撼程度,我们并非对苦难麻木,而是疲惫于过量的复制媒体。因为过量使注意力流动、分散。影像流动使之失去流动性。如果需要更有反省力地观看内容,就需要一定的意识集中,而媒体所框住的内容却带有他人主观意识,并寄予着各种期待,从而削弱了注意力。镜头挑选一个画面框住,并非要纠正我们对历史与痛苦根源的无知,而是邀请我们思考。影像常因其为远距离观看痛苦的形式而遭谴责,但是如果不对其进行思考,观看距离多近也无用。总之,对摄影的一切批判需要回归到心灵本身。苦难是个体的,不能并置。一旦发现影像是经过安排的,常常觉得沮丧。
805.爱情和其他魔鬼,加西亚•马尔克斯。
在她书架上看到的。精彩。这本书飘逸而节制,不像《族长的秋天》那样,在每句话中压缩了大量想象。我想到在一本书上读过的圣奥古斯丁与情妇的故事,与德劳拉和玛利亚相似。
806.卡夫卡是谁,里奇•罗伯逊。
像是重新认识卡夫卡,在身体、女性、机构与宗教上的探讨都很细致。卡夫卡的小说现代特征之一就在于小说世界与现实的关系。他对语言是否能表现世界、艺术是否能表达真理保持怀疑。卡夫卡的小说并不是为稳定世界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窗口,而是自成了一个世界,其中的人物就像我们不怀疑现实一样,对所在世界欣然接受。
807.遇见百分之百的女孩,村上春树。
重读。今天读了沉重晕眩的卡夫卡与福克纳,换村上春树轻松一下。小说里不难发现有卡夫卡的影子,最明显的是海狗、羊男等身体的变形。但是,现代哪个作家不是卡夫卡的后代呢?
808.悉达多,赫尔曼•黑塞。
印度哲学。
809.惶然录,费尔南多•佩索阿。
近一切哲理小说,比如Palomar。纯粹理性与怀疑主义似乎已控制住了我。而爱,缺少爱的能力的人是多么可悲,而《惶然录》里凡是关于爱的篇章都显得那么沮丧。如果不会爱,读书那才是真的读傻了。我已经不愿意再去质疑。我只想生活,只想爱。
810.喧哗与骚动,威廉•福克纳。
太难读了,重度的沉重与晕眩。这次重读依旧以失败告终。
811.最蓝的眼睛,托尼•莫里森。
黑人小说很容易走向净与浊,美与丑的对立,以及必定携带一些所谓的黑人元素,比如巫术魔法。女性、儿童、种族,社会问题的集结地。
812.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皮埃尔•阿多。
越读越喜欢,与我近来的转向契合,突然能够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与介入论。阿多认为总是存在着两种哲学观:强调话语的功能或者生活的选择。而哲学家永远不能摆脱在“言语的愉悦”中的耽溺。古代哲学的撰写并非成立一个理论体系,而是培育一种精神,并修炼、实践之。他们并非一开始就试图呈现理论,而是希望教授一种在思想与生活中找到转向的方法。当哲学家试图构建体系时,这往往指的是要人实践一种精神修炼,旨在更好吸收规定生活模式的信条。哲学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分界。哲学,正是切实、具体、实际经历的修炼,也是逻辑学、伦理学与物理学的实践。如梅洛庞蒂言,真正的哲学,在于重新教人看世界。哲学使人达到一种普遍视野,即指将自己与行动放在他人位置上,并进一步超越至人类坐标,不是抽象的人性,而是具体的其他人。一切都太中国哲学
813.伊势物语。
原来辉夜姬的故事出自这里。
814.螺丝在拧紧,亨利詹姆斯。
一度以为会发展成《蝇王》那样的故事,第三章的两座塔倒能作为孩子徒有其表、内心堕落的隐喻。没有鬼,故事会更有意思些,像是希区柯克的风格。
815.魔灯,英格玛•伯格曼。
一个王尔德式的艺术家典范:自私、多疑、冷漠、背叛、性欲旺盛,以及魅力,一种猪笼草似的魅力,吸引并掠夺旁人的精力。
816.关于疾病的隐喻,苏珊•桑塔格。
巴特的神话学与福柯的权力/话语。
817.内心活动,J. M. 库切。
我读过由作家写成的文学评论中唯一不喜欢的一本。库切的文字中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句子。平实与精准,并不是我想在作家文论中读到的东西。
818.少时读书,废名。
我爱废名,爱他如雨夜泛舟,清风穿堂般爽利的文字。只是这本选得不喜欢,我对后半部分的佛教没兴趣。想起kindle读了一年半的废名全集,还没读完小说部分。我太懒了。
819.五四运动史,周策纵。
一本典型的史学,用细节祛魅神话。五四运动的发动者是学生,这固然源于爱国与民族热情,但内里又埋藏着科举死亡后学子参政无门的窘境。学生运动从一开始就掺杂着强烈的参政诉求,五四后期的各番政治势力对运动潮流的夺取与掌控因此就不足为奇。五四手持天下为公的大旗,支撑物却是(并非严格的)个人自由主义。可悲的是,人的自由之火刚泛星点,就被1920s的利益浪潮扑熄。一种置身公共生活的热情将个人自由摔倒在地上。而苏维埃在中国的威望,作者在书里的语气有些诡异,认为原因在于,几个月前的苏政府宣布放弃一切在华权利的声明刚好延期在五四中发布。五四的三个现象:共产主义的崛起、国民党和西方列强对五四态度的转向与中国自由主义者的软弱退缩。五四是模糊的,当时如此,如今尤甚,我们青年该怀念那时的(即使是表面)热忱与单纯。
820.奇鸟行状录,村上春树。
村上的小说一贯视世界,尤其是都市,如迷宫,人物则是空无依傍(原本有的也该丢失)的迷失或放逐者。小说中常常出现的超能力使得居住世界变得玄妙起来,犹如冷酷仙境。丢失即意味着寻找,从《且听风吟》到《鸟》,所有的我都在寻找某物,或是借着某物的名,寻找自我在内心失落的部分。另一个主题是邪恶与暴力,《图书馆奇谈》、《1Q84》、《鸟》以及访谈集《地下》等,但村上溯源暴力从不在个体的精神上,更愿意归罪于组织机构或是历史的关联。以及女性,形形色色的她们总是“我”的启明星,赋予某物。深井这样的意象,与图书馆的暗室、1Q84中的茧都是类似的对精神空间的隐喻。藏进一个逼仄的黑暗空间,既是畏缩以求安全,也是与自我的交流,甚至深井作为沟通他人精神的工具——在深井的意识场域中,冈田用球棒猛击绵谷升的精神实体。
821.陀思妥耶夫斯基,安德烈•纪德。
渐入佳境。纪德发现陀氏超脱西方文学之处在于,后者只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事,但不涉及个体与自身或与上帝的关系,而在陀氏的作品里,这种关系是优于其他任何关系的。陀氏的奇迹是把每个人物塑造成一个族,首先依自身本质存在着,同时又是坚守秘密的内在的人,但呈现在面前的却纷繁复杂,诸多问题纠缠着每个人物。他从不空谈,而让思想依据个体存在,因此赋予思想永久的相对性。陀氏并不直接描绘人物,而让他们自行呈现一幅幅随故事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图像。人物的变化理论又见于《破格》。寻找自我的艺术家很可能固守自我的边界,而陀氏从未寻找自己,他不断投入书中人物。陀氏人物的意志和智力只为恶而表现,只在摈弃智力意志自我时才步入天国。个体在弃绝个体性,弃绝生命后才可进入永恒,这是对感觉的褒扬和对思维的贬抑。
822.破格,詹姆斯•伍德。
读懂了几篇,做了长长的笔记。须知,读批评的前提是读过原本。前半本书里的莎士比亚、福楼拜、托马斯曼部分赞叹不已,一字一句见微知著;后半本书的作家大多没读过,所以草草掠过。回去读文本吧。
823.达洛维太太,维吉尼亚•伍尔夫。
有时我在想意识流手法是否让形式压据住了内容,而内容仅仅根据模拟瞬间感觉的形式,展示了一些细琐平庸的思辨。又或者可自欺欺人地说,形式即内容。正如伍德所言“风格”,风格在小说中奇怪地压倒了一切。而意识流使一切皆在瞬间的裂缝中游走,思维与灵魂似乎都逃离了人物躯体,将其退化成一个个零落的空壳,或是成规下的模板人物(休与威廉爵士),或是激情占据了理智(彼得与部分克拉丽莎),或是在苦难中灵魂解体(赛普迪莫斯)。结尾克拉丽莎对赛普迪莫斯自杀的羡慕,可看作是对束缚的些许反抗。不过我这样解,也太平庸了。
824.左撇子女人,彼得•汉德克。
3.5星。读完我一直在思考读小说的作用以及小说之为何物,最后还是回到昆德拉的那个答案,“小说发现只有小说能发现的人之存在”。前两篇是典型的现代文学,用琐碎的细节激怒读者,后两篇主题都有觉醒味,与其说像《变形记》,不如说与加缪的《不贞的妻子》相似。《短信告别》本来可以在生活的危机感上挖掘得更深,结尾却承认了妻子确实在追杀、抢劫她,不知所云。《真》像出自加缪之手。《左撇子女人》,平庸。我开始怀念二战前的小说,里面透着绵绵不绝的智慧。近代的小说削减了一切不纳于“纯小说”的属性,剩下了什么呢?不过是自我的狂欢以及对读者无限的挑衅。对汉德克好失望。
825.宫崎市定中国史,宫崎市定。
读了一整晚。有一些新知,譬如古代都市国家的分析、城郭、女子姓氏、臣妾、官僚集团的由来、儒家一统思想在各朝完美表象下的断裂。我欣赏结语里的一句话,“会忘记的东西,迅速忘记也好。其中若有难忘的而留下的,一定才是不能忘记的、重要的事实”,不求甚解啦~
826.另一个,同一个,博尔赫斯。
为什么我又读博尔赫斯的诗了呢?因为精力在工科折磨里已然消散,好在只剩一个月。//我爱《英文诗两首》其二、《乌尔比纳的一名士兵》、《玫瑰与弥尔顿》、《梦》。//《乌尔比纳的一名士兵》:
那名士兵觉得自己没有出息,
再也不会在海上干一番事业,
只好甘心做些卑微的工作,
默默地在艰辛的西班牙流浪。
为了抹掉或减轻现实的残酷,
他寻找着梦想的东西,
罗兰之歌和不列颠传说
给了他魔幻的往昔。
太阳西沉,他凝视着广阔田野
黄铜色的回光返照;
感到百般无奈,孤独,贫困。
他不知道自己的命运;
要在梦境深处探个究竟,
堂吉诃德和桑丘已在那里漫游。
827.血色子午线,科马克•麦卡锡。
出乎意料地好看。布鲁姆说曾有过两次以失败告终的尝试阅读,我反而在十页之后就能轻松接受。《血色子午线》是一本黄昏的书,骑手的屠杀暴行溶化在黄昏氤氲中竟然消除了血气,变得容易接受,甚至有一些怪异的美感。这也多亏了作者语言的典雅,在一本西部小说里插入这么多典故也不违和。译者文笔也好,“黑人瞪大通道一般的眼睛,将赤裸而不加稀释的黑夜从已发生的过去渡向未知的未来。”如布鲁姆所言,《血色子午线》确实有《白鲸》的影子,法官也像莫比迪克。
828.魔山,托马斯•曼。
大部头,啃了一个星期。很难用简短的几句话评价《魔山》,模糊的智性弥漫在每一段叙述的细节中。可列举的主题包括:时间与空间、高与低、雅与俗、人道主义与民族狂热、健康与疾病、精神与肉体、神秘与理性、爱与憎、同性爱与异性爱。皮佩尔科尔的生命主义也让人着迷,一个帝王般的人物。
829.德米安,赫尔曼•黑塞。
《德米安》的高明之处在于它的深入浅出,表面反射出一个能轻易引起共鸣的少年彷徨故事,却让更黑暗的困惑(宗教、孤独、世界镜像、意志与精神力等),如失明海鱼般放任自游在幽冥海域。镜子是《德米安》的一个关键词。所有人物都是辛克莱内心世界一个投影,或者说辛克莱将呈现在眼中的他人影像切割成自我的模样。童年的父亲,是内心的规则与光明,克罗默是罪恶,德米安几为辛克莱内心世界的完整化身,皮斯托琉斯是弱化的德米安,克瑙尔是曾经的自己,艾娃夫人是回归外部世界后辛克莱对两个世界的美好想象。两个世界的镜像隐喻穿透全文,德米安家内外是相同的镜像。在宗教也呈现出镜像,阿布拉克萨斯的善恶混同与基督教的善恶分。德米安在本书中,几乎成了一个由内心世界改造后的自我上帝,而艾娃夫人的包容则容易让人联想到圣母玛利亚。
830.托马斯•曼中短篇小说选,托马斯•曼。
读得有些乏味。曼的小说还真是讽刺味居多,尤其对艺术家等一类知识分子,始终保持讽刺的距离。
831.存在主义简论,弗林。
算是对存在主义的一个回溯。我越来越能理解萨特,理解生活的重要与“介入”的合理性,而非缥缈地高歌远离此世的自由,尤其是在读完《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后。巧的是,本书第一章正是阿多的书名。
832.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
佩服。以前读过两本梁启超,已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驳杂,今天读完李泽厚,更感叹学力的浅薄。唉,社科真是个无底洞。
833.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奥尔加•托尔卡丘克。
有些像村上春树和昆德拉的写法。去年两个两个诺奖很有意思,正好代表了现代小说的两种典型写法:汉德克用繁复的思考填满每一段文字的空隙,用文本中近乎神经质的细密试图激怒读者,;托卡尔丘克则相反,文字是用来梦、时间这一类想象空间的砖块。前者着重的是文本自身,后者则更多视文字为工具。而这两种写法的源头皆为卡夫卡。将民族、历史、传统、神话纳入文本,并归根结底到对时间的思考,不觉得熟悉吗?对,马尔克斯。克雷霞的故事太适合昆德拉来写了,而吃人肉的埃戈苏姆让我想起《奇鸟行状录》里的间宫中尉。
834.不负责任的自我,詹姆斯伍德。
一样的精准。堂吉诃德的对真实与虚构的复制;意识流徘徊在冗余信息的记忆和抗拒遗忘的挣扎之间;莎士比亚的人物的自认真实;再现意识,大声讲出意识,这是进一步的自我说服;被记忆的细节实际处于被遗忘细节的位置;《卡拉马佐夫一家》里关于基督教对话的不可能;托尔斯泰的人物塑造利用身体描写揭示本质;在托尔斯泰这里,困难与其说是成为自我,不如说是成为自我之外的别的什么。//伍德所描述的歇斯底里的现实主义即是一种在故事里塞满超越小说容纳极限的野心的小说。它们用过度的辉煌却非必要的细节来遮蔽对故事与人物的匮乏建构。过度的信息成了小说的新人物。这种失败的野心还反映在对渴望联系所有细节与人事的关系网的沉溺中。小说的复杂从来不是件坏事,只不过复杂与简单从来都是寓于彼此之中。
835.别忘记生活,皮埃尔•阿多。
没有达到阿多应许的期望,予我的启发性不足。本书最为重要的与其说是对歌德的分析,不如说是一种用书名五个字就能描述的态度——“别忘记生活”。对歌德的向死而生、俯视的目光、宇宙角度等分析,都是力劝读者转变生活态度的证据。这一点阿多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已然做到了。
836.太古和其他时间,奥尔加•托尔卡丘克。
炫技的一本小说。托卡尔丘克在三代人的时间跨度中有序安排了人物的视角转换、往来生死,显得游刃有余。当然还有野心,描述时间(从译名太古就可看出),空间,神话,宗教等等庞大的话题。
837.玫瑰的名字,翁尔托•埃科。
第一次读埃科,真佩服。埃科像是加长版的博尔赫斯,同样拥有炫目的深邃,选取相同的意象——图书馆、迷宫、书、玫瑰、侦探,以及两者令人赞叹的神学与哲学的知识。上一本读的以中世纪为背景的书还是《苦炼》,觉之怀念啊~
838.地下室手记,陀思妥耶夫斯基。
不把人逼到如此裸露的绝境,见不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上帝。地下室人的恨就像老卡拉马佐夫对其邻人,因为曾设计陷害过他而恨,一种仅仅关己的飘浮的恨。而地下室人的爱,在占有的深层是对他人认同的渴望。
839.黑暗中的笑声,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读完反而喜欢了。《黑》是对一个蹩脚故事的高超模仿。纳博科夫毫不客气地像个上帝玩弄自己故事中的人物,除了话外音,各处滑稽也强调了作者的在场。纳博科夫真坏,小说人物本就愚而丑,还要将他们的行为安进一个三流电影的模式,故事越发像场闹剧。不过正如译后记言,是现实模仿文本,抑或文本模仿现实?天下男女的行为模式不外是其的变形。滑稽意味着崇高(尤其是自塑的崇高)的失败,小说也如狂欢般大肆嘲讽一切自作多情,而唯一的真挚却出自欧比纳斯对与伊丽莎白的夫妻之情、与保罗的亲情的不屑与嘲讽。嘲讽的嘲讽成了唯一真挚。纳博科夫为喜剧手法正名啊!看看这句,三流画家与俗气姑娘的灵魂共鸣:“他们相爱的根基在于两人心灵深处的共鸣,尽管玛戈是一个俗气的柏林姑娘,而他却是国际闻名的画家。”
840.莎乐美,奥斯卡•王尔德。
未读之前,莎乐美在我心中就已经堕落了,她的美即是道连格雷与波德莱尔的美,死尸上开出的鲜花。
841.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乔治•莱考夫。
越读下去越觉晦涩,不敢说到底读懂了多少,甚至都是草草。语言学我居然还是纯外行。最大的收获在于作者把隐喻还原到经验(身体经验与文化经验)上。
842.赫索格,索尔贝娄。
赫索格,一个安妮霍尔似的知识分子,把自身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圈定在虚幻的信件上,而在实际的人事与生活中一败涂地。知识分子,永远学不会把思考还原到生活本身,永远沉溺在伪装强大的自我意识,一触到生活的实体便粉身碎骨。赫索格永远当不了海明威,连向他人开枪的勇气都没有。我如此痛恨赫索格,因为恐惧那可能就是未来的我。
843.圣安东的诱惑,居斯塔夫•福楼拜。
不喜欢。幻觉如何表述,更精准该用意识流吗?如果只图精准,不免落得过于形式化(何况不)?如果不图,不知道在这本小说里我读到了什么。
844.宠儿,托尼•莫里森。
高中就从图书馆借过这本书,但没读完。莫里森在小说的技巧上做到了极致,炫技似地转换叙述视角,每一个人物的内心都可容纳进《宠儿》的一方天地。我最关心的是鬼魂复活,当保罗·D把宠儿的鬼魂排挤出房子后,除了塑成肉身,宠儿别无他法来参与对保罗·D的复仇,因为他抢夺了塞丝的爱;以及对塞丝的复仇,因为一份混杂恨的爱;以及对丹芙的复仇,因为被占据的身份。莫里森讨论了太多东西,除了福克纳那里延继的种族问题(《最蓝的眼睛》很像福克纳),还有女人的身份。保罗·D的战争流亡之路也非常动人。
845.小说面面观,E. M. 福斯特。
太经典了,找来一读。福斯特认为小说始终浸淫在人性中。小说的时间性绝不可抛弃,容许调换时间,却不可以将之废除,寻找一种无时间的文本。福斯特认为时间的顺序一旦毁坏,势必将所有理应取而代之的一切连带毁灭。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是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好小说的世界绝非顽固自封,而需具有无限的延伸性,去拥抱永恒并呼唤永恒来拥抱它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正是如此。
846.对空言说,约翰•彼得斯。
断断续续读了半个月,书里不仅是传播学,还有文学、哲学。作者在书中区别了两种交流模式,而它们之间的对照,“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宽恕人类的愚蠢”。面对人际之墙,作者完全放弃了突破的想法,而是踏上相反的路,坦白承认“交流是个体差异性的共舞,而不是个体精神的交汇”。这是洞见,只不过我一直怀疑这只是破墙不得的冲动回返——一种妥协。当然,本书不是为得出这一个结论而作的,分析远比结论精彩。
847.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李泽厚。
好失望,读了一个小时后还没有丝毫收获,后面就寥寥翻过了。
848.所罗门之歌,托尼•莫里森。
莫里森太浪漫了,不像大多数美国作家那样带有知识分子啰啰嗦嗦、神经质的习气。读黑人作家时,我总是期盼能读过一些超越黑白的东西。奶娃无数次感慨生命非己有,这种存在被异化的感觉,以及飞翔这一同时具有自由与逃避的象征,都是我想读到的东西。尽管大部分仍是黑白之争。
849.七缀集,钱钟书。
好佩服,要有多深的学识,多好的记忆,才能做到这样信手拈来。
850.重生,苏珊•桑塔格。
桑塔格14-30岁的日记,好多触动。本来我一直反感日记被围观,尤其厌恶有老学究逐字逐句研究个人私密文字的场景。但我也曾在《小说修辞学》里读到过,任何文字在写作之时不可能未设想读者。所以读了。我读到一个困扰于身体、性、爱、犹太人身份的桑塔格,一个自傲——“因长期浸润于高雅文化而产生的愚蠢的傲慢”——又恨智力不足的人。她从来渴望自由,即使“自由的代价是不幸福。我得扭曲我的灵魂去写作,去享受自由。”自由导致了对自我完整性的自我,年轻时谁能摆脱对自我的执着啊。她的才华让我殷羡,作为其后果的寂寞又让我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