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消息】本学会刘悦笛、虞万里、冯蒸三位教授学术动态

刘悦笛,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美国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博士后,辽宁大学生活美学研究院院长,曾任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与中华美学学会副秘书长,纽约城市大学和韩国成均馆大学客座教授,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理事。著有《生活美学》、《分析美学史》、《当代艺术理论》、《生活中的美学》、《艺术终结之后》、《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视觉美学史》、Subvers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The 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 East and West等多部作品,《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获“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翻译维特根斯坦等外文著作六部,发表英文论文十余篇。在中国美术馆等策划多次艺术展,并组织多次国际会议。
走向“五四”大启蒙新文化运动的全球价值 主讲人:刘悦笛教授


高邮二王著作疑案考实
虞万里教授带你揭秘二王著作权公案

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所著《高邮王氏四种》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名著,包括王念孙的《广疏雅正》《读书杂志》和王引之的《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20世纪初,王国维从罗振玉所购得之王氏遗稿中发现“念孙案”涂改为“家大人曰”,遂致疑《经义述闻》引之说为念孙归美,由此引起《述闻》乃至《王氏四种》著作权纷争。虞万里教授从存世二王残稿入手,揭示其创稿时原始形式;统计、分析《王氏四种》著作中父子“案”、“曰”用语之形成与比例,以见父子分工与合作细节;抉发《王氏四种》著作中互相关联条目,以证明父子之说厘然不紊。更从王念孙疏证《广雅》,发明就古音以求古义之规律,并欲推而广之实施其周秦经典正譌计划,与引之共著《读书杂志》和《经义述闻》。著述过程始终以王念孙为主,父子分头由校勘而考证,撰成初稿、定稿,而后各司一书,汇总两人之说。凡己说用“案”(“念孙案”和“引之谨案”),他说用“曰”(“引之曰”和“家大人曰”)。二王著作之精义在以古音求古义,就此意义立论,王念孙既有发明权又有著作权,王引之则仅有著作权,父子之间并不存在归美与攘窃。通过对六七千条考订文字之梳理,使一百年来王氏著作之疑案得以彻底澄清。 4月27日下午3:00,我们将请来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虞万里,给大家讲讲这段学术公案。Bilibili,上海教育出版社官方站,不见不散。

主讲嘉宾:虞万里
虞万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学术会长,当代著名经学文献学学者,著有《榆枋斋学术论集》《榆枋斋学林》《上博馆藏楚竹书緇衣综合研究》《高邮二王著作疑案考实》等,编著《二十世纪七朝石经专论》,主持、整理点校对《高邮二王著作集》《明经世文编》《马一浮集》《东甌金石志》等,主编《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扫描二维码直接进入我们的直播
4月27日下午3点,我们不见不散


高邮二王著作疑案考实
虞万里 著
定价:58.00元
目录
一、引 言
二、《读书杂志》残稿之启示
(一)无考证或考证简单而《读书杂志》不收者
(二)有考证而《读书杂志》未收者
(三)条目为《读书杂志》收録而文字略有改动者
(四)条目为订正《读书杂志》而被《补遗》收录者
三、王氏父子著作中“案”与“曰”术语解析
(一)存世王氏校本中之术语
(二)王氏父子手稿、抄稿中之术语
(三)《王氏四种》中之术语
(四)王氏父子所用术语分析
(五)“案”“曰”术语之实践与著作权析微
(六)《读书杂志》《经义述闻》中父子所占条目比例
四、《经义述闻》部分条目寻踪
(一)《述闻》与《疏证》相关条目
(二)《述闻》与《杂志》相关条目
(三)《述闻》与《杂志》《疏证》互见条目
(四)《述闻》与《经传释词》互见条目
(五)《述闻》中部分小字著作权甄微
五、从《经义杂志》到《经义述闻》
(一)《经义杂志》作者、内容与性质
(二)从王念孙“《经义杂志》”到王引之《尚书训诂》与《经义述闻》
1、譔着计划更张
2、著书方式改变
3、习作《尚书训诂》与《名字解诂》
4、由分工合作到分撰二书
5、《杂志》《述闻》定稿形式推测
6、《杂志》《述闻》书名含义
7、王念孙及师友眼中之《述闻》
8、发明权与著作权
(三)《经义述闻》初二三刻条目递增与来源
1、专书附入与条目递增
(1)《太岁攷》与《名字解诂》附入
(2)《周易述闻》增补
(3)《尚书述闻》增补
(4)《大戴礼记述闻》增补
(5)《公羊、谷梁述闻》增补
(6)《尔雅述闻》增补
(7)《通说》二卷增补
2、条目内容增益完善与体式进一步统一
(1)调整形式
(2)完善论说
(3)加强证据
(4)增补他说
(5)删削冗词
(6)统一术语
六、改“念孙案”为“家大人曰”说平议
七、对王氏父子著书过程之初浅认识
八、卷后语
另附:《思维导图》单行本

冯蒸教授简介
冯蒸,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国家级教学团队主要成员、负责人之一,原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国际汉字文化研究会理事、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冯蒸教授早年曾受著名音韵学家陆志韦、王静如二位先生的多年教诲。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又受到著名学者李荣、邵荣芬、王显教授的指导。1989年至今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先后担任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主任、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任教期间,多次赴台湾高雄中山大学、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日本学术振兴会、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进行访问并合作进行音韵学研究。在多年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研究风格,目前已出版专书多部、发表音韵学论文百余篇。
研究专长主要有音韵学、历史语言学、汉藏语比较、方言学(尤其是北京话)几个方向。在音韵学领域,对汉语的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研究均有建树,在上古音领域能够把汉语上古音与汉藏语系语言的比较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研究风格;在中古音领域,对唐代方音分区研究和《尔雅音图》音注研究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在近代音领域对等韵学和《蒙古字韵》及其他明清韵书的研究有较多成果。此外,对在文字学方面也有涉及,对《说文解字》有较深入的研究,有关专著在国内外颇有影响。
《尔雅音图》音注研究论集

作者:冯蒸 著
定价:480.00(精)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2
ISBN:978-7-5077-5581-7

“要想把音韵学研究透彻,必须进行专书的研究,即选取一本有研究价值的、前人没有探索过的专书,做系统的穷尽性研究,这样才能够对汉语语音史的建设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尔雅音图》是研究宋初中原地区汉语官话语音的珍贵资料,本书全面收录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蒸20余年来围绕《尔雅音图》所发表的25篇专业学术论文,按声母、韵母、声调、音系基础归纳整理,系统展现其研究全貌。
《〈尔雅音图〉音注研究论集》序
本论集写作的缘起,要追溯到三十多年前,从我初见《尔雅音图》一书说起。
我研究《尔雅音图》非常偶然。大概是1985年盛夏的一天,我到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的中国书店去买书,无意间看到北京市中国书店刊印的一部古书——《尔雅音图》(据光绪十年上海同文书局本影印,1985年3月)。此书系清嘉庆六年曾燠“艺学轩”复影宋绘图本。其特色是有图,而且有音。《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词典,是训诂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最早为其注音的学者是晋代的郭璞。我很好奇,这部《尔雅音图》有图有音,它的音是不是著名的郭璞注音呢?虽然此书的第一页也写着“郭璞著”,但我翻看时发现:该书把音都标注在正文的被注音字下边,而且全部是直音,没有一个反切。这与我所了解的晋郭璞注音的情况完全不一致。因为郭璞的注音固然有直音,但是更有很多反切,而这本注音居然一个反切都没有,那它的作者会不会不是郭璞呢?这是我当时产生的第一个疑问点。
紧接着又产生了第二个疑问点。当我迅速翻检此书时,发现一些中古收-m尾的字,此书的注音却是收-n尾,这更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因为-m尾变-n尾,即深咸摄与山臻摄合流,这种情况在郭璞所处的晋代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发生的,但是这本音图居然存在!所以我立刻断定此书注音者绝非郭璞,而是另有其人。中国书店将其写为“晋郭璞著”,我认为可能是沿袭旧误。于是,我将此书买下带回了家。
回到家中,我将《尔雅音图》与丛书集成本晋郭璞注的《尔雅》逐一比对,很快就发现了二者的异同。我决心探讨一下这本注音的价值。这本注音如果不是郭璞注的,那又会是谁注的呢?我带着极大的探索的兴趣,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可能是如清代孙星衍所考证的,是五代时蜀国毋昭裔的注音。于是,我将《尔雅音图》音注逐一做成了卡片,悉心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撰写论文,没想到这个只有1583个字的注音,我居然为它付出了二十余年的时间,一共发表了25篇论文。这些论文承蒙学界关注、不断征引,又幸得方家指正。我本想对《尔雅音图》再做一个专门研究,但由于近年来工作繁多,一直没有抽出时间。为使这些已整理出的论文资料不致湮没,遂将零散发表于海内外各刊物的论文再做修订,裒辑成书。结集过程中,不以发表时间为序,而是按照研究的体系重新编次,归纳为声母、韵母、声调、音系基础几个部分,希望能够展现《尔雅音图》音注研究工作的系统性与全貌。此外,所收论文还涉及《尔雅音图》相关资料的研究,如《尔雅释音》。该书所反映的音系虽与《尔雅音图》不同,但可作为参考,也一并收录。
我将研究《尔雅音图》的缘起写出来,也与我研究音韵的思路有关。我认为要想把音韵学研究透彻,必须进行专书的研究。即选取一本有研究价值的、前人没有探索过的专书,做系统的穷尽性研究,这样才能够给汉语语音史的建设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本论集作为笔者《尔雅音图》音注研究工作的总结与汇报,呈献给学界,诚望广大学者批评指正。
冯 蒸
2018年10月于北京韵学斋


责任编辑:张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