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书奇遇】餐桌上的世界史,插图并不好看
昨天突然通知可以轮班了,今天立马就带着英俊仔🦖兴高采烈地来玩耍(工作)
做到一本《餐桌上的世界史》,2018年远流文化出版,作者为宫崎正胜,透过食材与料理来叙述文明、文化的交流与变迁过程,觉得很有趣,非学术研究,以一个小点“餐桌上的食物”来观整个世界史大框架,很难深入写,内容也比较泛泛,所以比较适合茶余饭后闲来无事地科普阅读。插图并不好看,看不看插图版都没差。

简体版也叫《餐桌上的世界史》,是2018年楚尘文化出的(它家居然自己给自己的书打四颗星!!)
查了一下,发现作者还有一本书是《航海图的世界史》,地理与历史结合起来看,更立体。
记录书里一些很感兴趣的点:
1、料理方法有三种,分别是生食、加热、发酵。人类发明可煮谷物种子的道具“土器”将料理革命与农业革命合二为一,因而被称为饮食的第一次革命。
2、十五至十六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新、旧两大陆之间的食材交流与动植物分布大变动(又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则是饮食的第二次革命。
3、十七、十八世纪英、法于加勒比海诸岛大规模栽培甘蔗,促使砂糖大众化,引发餐桌革命。1760年代起,工业革命促使都市转为“生产场所”,对大批都市居民来说食物无法自给自足,大量食材需要运输以支撑崭新的社会体系。所以遏止食材腐败的技术、食品加工的产业化、欧洲城市餐厅纷纷酝酿发展,此所谓饮食的第三次革命。
4、二十世纪后期在科技革命的促进下向经济全球化迈进,食品的低温处理技术与世界规模的低温物流系统形成,运输、仓储、贩售方式的改变掀起了餐桌的全球化,足堪称是饮食的第四次革命。
5、犹太人认为盐拥有不变的特性,象征神与人、人与人之间的约定。旧约中的“以盐之圣约”,意味着由一同摄取盐而衍生更深的信赖关系。
6、花生是合成词,pea是属性,nut是风味,十六世纪初,葡萄牙商人将花生当作船旅食粮,于是花生经由奴隶贸易船抵达西非。此外,十六世纪初,西班牙人将花生从南美西岸传至菲律宾群岛,然后再传播至中国、日本、印度、马达加斯加。
7、工业革命时期的都市化发展,无论生活条件如何,总是伴随着就业机会,但二十世纪以后的爆发性都市化发展是“无产业化的都市化”,大量流入都市的人口苦无就业机会,造成贫民窟的壮大。世界人口中约有两成的人无法摄取必要的营养,每年约有一千五百万人死于营养失调。
今天也看了一些不保证成功、不一定有用、可能点亮一丢丢世界的灵光✨✨非常开心
#做书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