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资本争论(一)
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经济学界发生了一场涉及“资本”问题的争论,因辩论双方主要人物分别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及英国剑桥大学任职,所以又称为两个剑桥之争(剑桥资本之争)。这场争论之所以如此响亮,除了它表明某种流行的理论极可能存在严重缺陷和矛盾外,还因为涉及到研究的方法论,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也不乏意气泛滥,有时候误解和极端令人膛乎其后。事情经过是怎样的?双方的论点论据是什么?双方理解了对手方的思考精髓了吗?争论引出了哪些重要问题和得出了哪些一致的结论?对当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产生了哪些影响,是否影响了未来的经济研究进路?从事后的角度看该场争论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让人极感兴趣的。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剑桥资本争论(“资本”概念争论)是什么?如何理解论战双方的观点?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2216261”。借用某位评论学友的话,这可能是中文网络上关于“剑桥资本争论”最好的的贴子了。荣健欣学友披上“新古典”的外衣,用“新古典”的口吻(请注意这并不代表说荣健欣学友是新古典主义者)作了内容概述和总结。一位匿名的学友,表述两大难题后,对双方的辩护和反驳都作了介绍,但其说明框架,明显是已故柳欣先生表达的。在张义潮学友的带动下,讨论完美地再现了意气之争,个人兴趣尽情倾泻,炮火朝着稻草人纷飞烟尘滚滚已到了掩盖真正问题的地步。Marxist Von学友一副后斯拉法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形象,借重斯拉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逻辑结论,加之对社会关系的强调,对“新古典”进行点对点的跳跃式的打击。
剑桥争论涉及的知识面是广而深的,想简短的描述(如高山晟《数理经济学》那样)可以,但一定是难的不容易理解的;想通俗地描述也可以,但就一定失之繁琐。作为一名酱油式业余者,我也只能文字地啰嗦的“通俗描述”了。(本系列文章将尽力排斥马克思“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理论以及现代“奥地利学派”的多维主观异质资本结构理论,就算说到“奥地利资本理论”,也是指由“庞巴维克-魏克塞尔”体系衍生出来的一个支流,在争论的年代,以希克斯和魏泽威克为代表。)
我本人原打算是针对几位学友的评论,发表一些异议的,不过,表达不同首先完整地表达对事件的理解,是有益的,同时也切题。阐明社会科学问题特别是有争议的问题,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回顾事件的历史。我将剑桥之争不大准确的分为三个阶段(读者很快会看到我的理由):1.论战阶段(1953-54至1966)。该阶段又以1960-61年分成两截。60年斯拉法的名著《用商品生产商品》出版,而61年伟大的萨缪尔森加入了战斗,大大加剧了论战的广度和深度。1966年,双方都一致同意:技术再转换和资本倒流(资本逆转)不能在现有(数理)理论结构内排除。2.反应和反思阶段(1967-1975年)。主要是就加总问题和资本倒流的理论意义和经验意义进行勾勒辩论,这一阶段甚至能延长到1987年《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版的出版。3.后争论时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寻求以及内生增长模型对新古典模型的取代,让剑桥之争失去了时代学术背景。但并不是说争论带来的思考失去了意义,只要看一看“代表性主体”和“总量生产函数”的广泛应用就知道了。
一般认为,罗宾逊夫人1953年发表的《生产函数与资本理论》是争论的开端。如果我问什么是资本理论(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相对基本理论在方法上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有哪些相关的结论?),我会被人打(太难回答了)。所以,还是讨论下这篇论文提到的其它三个方面:(总)生产函数,边际生产力和资本的计量问题。在这之前,简略描述下当时的关于生产函数和边际生产力概念和知识。
2020.9.9记:从第(八)篇起,本系列文章将单独在知乎发表,见:https://www.zhihu.com/people/laoqianjin
-
Aubad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30 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