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资本争论(二):20世纪初的生产函数和边际生产力理论
我们知道,古典时期就有所谓的神圣“三位一体”,三个阶级,三种要素,产生三种收入地租、工资和利润,而且这种要素和收入是用不同理论来解释的。边际时期以来,经济学家逐渐意识到,经济学根本上是以最大化为核心的,土地、资本和劳动以及产品,都是可以用同一原理来解释决定其价格和数量的。而且不同物理性质的生产需要物品,完全可以作为单独的对等的生产要素。对厂商而言,可以用生产函数来表示其归集一些生产要素通过某个技术转换过程得到产出品的过程;F(a,b,c,…x,y,z, …)=0这个隐函数中,…a,b,c,…是投入的生产要素,…x,y,z, …是产出品。函数F含有技术最优化的意义,即在现有技术方法下,给定投入品结构,对应的产出品结构是物质上的极大值集合;给定产出品结构,对应的投入品结构应该是物质上的极小值集合。n投入—m产出(在当时)数学不容易处理,于是常分析的是n投入—1产出:x=F(a,b,c,…n)(生产函数除了技术最优性外,还隐含着要素的可替代性,以及确定厂商行为时还贡献了某种凸性性质,不严谨地说就是边际物质生产力递减,对整体经济均衡来说,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更好的概念)。但是这种模型所需数学技巧对20世纪初的一些经济学家仍是困难的,于是生产函数进一步简化成x=F(a,b)形式。两要素模型在教学上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平面上画出等产量图加以分析。有了厂商生产函数,那么有没有行业生产函数呢?将整个经济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厂商从而勾勒总生产函数是否可能?
威克斯蒂德、庞巴维克、魏克塞尔等等这些大经济学家都这么做了,其中突出的是克拉克,他不仅假设了总生产函数、同质总资本,还以边际生产力理论来论证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利息,劳动的边际产品等于工资,仿佛是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决定了”利息和工资,同时这种要素的份额分配是“公正”的。(必须强调,克拉克是清楚他论证的静态假定的)(“奥地利学派”的因果箭头是反过来,生产要素需求是引致的,价值来自消费品“效用”)。在理想条件下,均衡时,的确有要素报酬等于边际(价值产品)才能最优化。但是,边际生产力理论不是分配理论,说是生产要素定价理论也不完全,因为没有讨论要素供给(以上大经济学家推导时隐含这要素供给固定)。与边际生产力理论和生产函数有密切关联的是产品分尽问题。如果生产函数是一阶齐次时(规模报酬不变)是没有疑问的,于是像威克斯蒂德、奈特、卡尔多、勒纳和(早期)斯蒂格勒这些经济学家就认定生产函数就是一阶齐次的,产品都被要素分尽,如果有剩余,那都是因为有没列出的要素。萨缪尔森、张伯伦等则坚定的认为产品分尽和函数形式无关而与市场结构相关联(这在20世纪之交又是一场激烈的争论)。由于总量生产函数已将整个经济视为一个巨大厂商,谈不上什么市场形式,而产品必然是(要)分尽的,那就只能选择一阶齐次的假设了。
将总量生产函数和边际生产力理论结合起来研究问题的当代起源,是美国经济学家参议员道格拉斯和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前者在他的《工资理论》中探讨了大名鼎鼎的C—D函数以及对边际生产力进行了经验检验。而希克斯在1932年的同名著作,结合总量生产函数和边际生产力理论,定义了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的“希克斯中性”,分析了完全竞争假设和一阶齐次假设,研究了要素替代、要素分配份额和技术进步。年青的希克斯在这本著作已经崭露头角,显现他善于综合的才能,将古典宏观分配和边际的要素定价等问题高明地搅在一起,并且将资本看成一种和“自然资源(土地)”及劳动对称的生产要素来看待。这种“资本”,既不是以时间进程为核心的概念,也不是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而是类似于理论中的“土地”一样的“永久”资源,以后构成了“没有资本的资本理论”一部分(顺便说一句,希克斯在《工资理论》的后半部分,也同时产生了以后他的奥地利资本理论的萌芽)。那么,什么是新古典的资本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