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种树了
Jean Giono被誉为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乡土文学家大师,他的短篇小说《種樹的男人》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全世界流传。我买的这个版本是2015年1月于台北出版,2018年买下了它,收藏了快两年,直到最近才拆封。之所以最近能打开来读了,一是因为想知道这个男人到底是怎么种树的,怎么种个树就让全球都有人愿意了解他;二是我自己也深深认识到种树这件事情我应该去做做了。

今年5月初的时候旅行去了一趟稻城亚丁,从亚丁村景区门口坐上大巴,绕着群山一圈又一圈,半个小时后到了景区内民宿区。第二天出发去徒步,又坐着大巴从民宿区再往里,弯弯曲曲二十多分钟才到规划好的徒步路线起点。景区内的果蔬粮食,也基本上都是坐车一个小时左右去香格里拉镇上采买进来。看得出来稻城亚丁这个地区群山耸立、地域宽广,环境生态保护做得很不错了。即使这里的保护做得不错,但住在青旅看雪山的时候,老板聊起说如今的雪山已经化得太快了。从前在5月的时候,下图目光所及的这几座山,半山腰都还有厚厚的雪。近几年,就只剩远处4000米以上的三座山峰还有山尖上的雪了。而且,我去之前的四月底,亚丁村才下过大雪,不到一周,几乎没影了。

全球升温,以肉眼可见的变化在让我们看见。

其实吧,在这种人烟稀少、森林密布、植被茂盛的地区,好像雪少点就少点,暖和一点似乎也没什么问题,反正高原上的风就已经挺冷的了。对于一个游客来说,确实如此,反正即使山上雪不多,海拔高度在那,人也冻得够呛的。但其实,在地球上我们从来不是游客。
在上山之前,我住在了海拔2500米的康定,康定贡嘎国际青旅的露天走廊上,一排排种着各种高山植物。离开康定的那天早上,青旅大叔在给一盆植物整土打包,问了问,原来是要送到都江堰去做研究的。贡嘎国际青旅平时也会举办一些轻装徒步活动,在徒步中认识、学习高山植物的活动。

如果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雪都一年年消融了,那么我不知道海拔2000米的地方还能顺利找到这些生长在寒冷气候下的高山植物吗?
如果,我不是一个游客,而是住在亚丁村的一位村民,或者哪怕是住在海拔往下的康定居民也好,植物消失、雪山消融,肯定会是我在意的事情。
即使,我是住在成都、住在湖南、广东或者国外的其它地方,一座雪山没有雪了应该也是和我有关系的。因为生态循环体系也好,蝴蝶效应也好,我们从来不是单一的个体。面对地球环境变化、全球气候变暖这件事情,路过稻城亚丁的我不可能只是一个游客。
面对全球升温问题,北极圈更加敏感。据AMAP研究报导,从1971年到2017年,北极全年平均气温升高的速度几乎是北半球的2.4倍。


我们身体正常的体温是36℃~37℃,升高2℃就属于生病高烧,甚至会造成生命威胁。从上图的研究数据看来,北极圈也已经“高烧”了。
在川西雪山上发生的变化,早已在北极冰川上加速上演。并且AMAP预计,到2030年北极夏季将无冰,到2040年北极可能完全处于无冰状态。
许许多多北极动物的“大陆”在消失。

人类的大陆宜居区同时也在“消失”。

如果我们关心自己居住的环境,一个山村、一座城镇、一个国家;关心水源、风景以及与我们共享一片土地的动物,那么,肯定会生出一个念头——自己必须要做一些事情了!
大话题的事情小小地做吧,我自己能做的不多,但也能罗列出來一些事情。
1:购物自带购物袋,尽量少用塑料袋
2:使用过的塑料袋,可回收的就整理好重复使用
3:全年不开空调
4:养成带便携式餐具的习惯,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5:每年完成种树10棵
6:随身带手帕,减少使用纸巾
7:非必要情况不化妆,减少化妆品的使用
这些事情可以试着踏踏实实去做咯,哪怕就像《種樹的男人》里面艾爾哲阿·布非耶一样——“只靠著簡單的體力和精神力量”。

末了,安利一个宝藏综艺——《小小的追球》,由黄子韬、尹正、周冬雨、王彦霖担任嘉宾。一度差点因为节目名字太过低龄而错过,但其实是比一些纪录片还要优秀的综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