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听课和微格讲座的一些反思
一、关于备课 1.把教材的导入、案例钻研透彻,而不是网上下载一个ppt局限于在别人的思路。
不管是本科阶段的微格训练还是入职之后上新课,我都习惯性去看很多别人的ppt,看多了确实会有思路,但那个思路并不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到头来,连教材都没有认认真真读过。如果老师都没把教材的编排、知识的逻辑搞清楚,学生就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备课要细致,除了关注整堂课知识的生成和逻辑,更要注意细节,细到每一个提问。
师父今天的讲座,举了“提问”的例子,听完有那么点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也是我容易袭犯的错误。比如,问题表达不清晰,学生无从回答(有效提问:目的明确、语义清楚、时机恰当、对象开放、启发思维、提问艺术、适当反馈)。再比如,连续的问题串轰炸用作导入,我就经常这样搞,但一堂课讲完了也没有回到导入的问题上去,纯粹是为了导入而导入。另外师父还提到,个人提问的效果好于集体提问,这个我从没思考过,我就感觉,个人提问其实很耽搁课堂时间啊,一节课就提不了几个问题了。
二、关于上课
新手评价一堂课很在意课堂上活动多不多,学生参与度够不够,这堂课有没有什么创新的点(因为我就是这样的)。老手可能更看重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更看重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复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习惯,即使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活动也能把知识通过逐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高效接受。我这种菜鸟🐤真的很羡慕老手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一堂课上完。如果让我准备一堂课,我能想到的就是多搞活动,多让学生参与,其他的,没了。
讲座中提到,课堂中新手对事实的关注>原理>如何得到这些原理。嗯哪,我就是这样的。为啥会这样呢?因为自己本身就没有把原理搞清楚啊。然而,只陈述事实久而久之会让学生认为这门课就是靠背的。哎,,Ծ^Ծ,,,需要学习的太多了。
三、关于学生
我是那种把学生想的太聪明的老师,我觉得都是高中生了,不至于这种事情都要讲吧。听我师父的高中第一课就震惊到了,居然要跟学生说什么时候写笔记,用什么颜色的笔,写在哪个位置,这些难道不是学生应该有的一点点感知力吗?什么时候写笔记,怎么写笔记都需要老师教吗?我仔细回忆了一下我的高中,如果那会儿各科老师细致到告诉我这些,也不至于到了书上记了一堆上新课时老师举的没啥用的例子,高三复习的时候才晓得原来这这这才是重点啊。的确是这样,这些知识老师很熟悉,在他的感知里就会自认为学生也应该知道,但其实学生对于新课是第一次接触,绝大多数都是找不到重难点的,如果老师不明确告诉他,写下来,写哪里,一节课听完连老师重点讲了个啥都不知道。对于上新课的娃娃,把他们当智障,越细致越好,切记千万不要想当然认为这些他们应该都懂。
四、关于成长
为啥他知道那么多名师的课,我都没听过←_←所以他成了大佬,我还是菜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