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半年读书总结
“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
今年上半年一共看了34本书。
单看34这个数字似乎不值什么,但这对于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这比我2018年和2019年加起来看的书都多。
一是因为自身阅读的能动性增加了,时常能感受到想要阅读的迫切愿望。
二是上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我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家里,有了充分的时间让我阅读。



阿加莎的推理世界
1月是臣服于阿婆的推理月。
在看《明星大侦探》的这几年里,我总是能在弹幕或者知乎的分析帖里看见阿加莎的名字。
大概是因为去年年末一周一更的《明星大侦探》没能让我过瘾,我开始探索阿加莎的推理世界。
在看《东方快车谋杀案》时我只是单纯的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结里,跟随蓄着小胡子、胖胖的侦探波罗寻找真相。
到第二本《罗杰疑案》的时候,我开始记笔记,就像玩剧本杀一样,把所有我认为重要的线索都记下来;列出嫌疑人,按可疑度分类;理出一条完整的时间线;在中途停下来思考疑点,提出几个“关键问题”。然而,《罗杰疑案》告诉我,我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我完全被阿加莎玩弄于股掌之中。现在我的笔记本上还有我得知真相时用红笔画下的三个大大的问号:???
但我不甘心。在此后阅读《ABC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以及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时我仍然固执的记笔记、参与推理。
当然,毫不意外的,我一次也没有成功。
科幻的极致美感
距离我上一次看科幻小说还是2018年。我至今都记得当我在《三体》中读到“黑暗森林法则”时是多么的震撼,好像真的感受到一阵凉风吹过;我也能回忆起歌者扔出一个二向箔时我振奋的心情。在看《三体》的结尾时,我正和🍋倚着行李箱站在从秦皇岛回北京的高铁上。因为手中捧着这本书,我感到两个小时的光阴飞逝。
但阅读《三体》更多的是震撼和激动,真正让我感受到极致美感的科幻小说是我在近年2月看的《呼吸》。
其实我们不是在消耗空气。每天我从新换的肺中获取的空气完全从肢关节和身体外壳逸出,排放到周围的大气中。我只是把高压空气变成了低压空气。我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对宇宙气压的平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所思考的每一个想法,都加速了世界末日的到来。
科幻小说的写作是基于一定的数学和物理知识,某些时候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或者说作者在创作时所采信的“真相”(例如《商人和炼金术师之门》中的宿命论)。科幻小说的理论基础(如果有的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枯燥乏味的,真正关心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解释这个宇宙的人只是极少数,如果单纯的抛出一堆公式和定理,很难让人不头疼。可科幻作家就是有这种魔力,为公式和定理编织了一件华丽的外衣,让普通人也能被其吸引。
《呼吸》带来的极致美感和《三体》带来的震撼表面上似乎有所差异,但其本质上都是对于人类命运和真正意识到“无意义”时的虚无和绝望。《三体》在这层悲凉的底色上镀上了爱,尽管最后一切都被二向箔所吞噬,我们曾经爱过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呼吸》则用美来粉饰这份失落。我们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自由意志并不存在,就算能穿越回过去我也无法避免灾祸的降临。但那有如何,至少这一刻我感知到的美是真实存在的。
村上春树的清冷气质
妈妈很喜欢看村上春树的书。高中时期,村上春树在我周围的同学中也被奉为热门作者。但不知道为什么,从高中到去年,我一共都只看过《没有色彩的多琦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和《眠》。“越畅销的书我越回避”,这个观点已经让我延迟遇见了很多好书,不过好在我没有完全错过。村上春树的书就是让我“真香”的其中一部分。
疫情在家闲着没事,望着家里的书柜发呆,不知道看什么好。发现书架有一整个格子里都装着村上春树的书,挑了篇幅比较短的开始看。
村上春树的主人公仿佛一直是同一个人。他喜欢听爵士乐,喜欢一整个下午坐在咖啡厅,喜欢长跑。而这些特质都是村上春树本人的反映。村上的文字总是透露出一种清冷的气质,文字如此,主人公的气质也是如此。好像这个人对什么都不在意,对朋友和情人表面上也是一种漠然的态度,哪怕你要他现在就死他也会十分坦然。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朋友去世后还是会坐在岸边痛哭,于是你又觉得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承载了很深沉的东西。
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写于他29岁的时候。尽管文章中透露出青涩,但你知道“哦,这个人就是要成为作家的”。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爱情是文艺作品永远不会过时的主题。而爱情的面貌又是如此的多样,你很难界定到底什么是爱情,也很难得知我们在谈论爱情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傲慢与偏见》是我十分喜欢的一类爱情小说,因为男女主人公在情感中都得到了成长,用一句烂俗的话来说——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伊丽莎白是个很聪明的女孩子,在她的姐妹中显得尤其如此。但由于年少,伊丽莎白也没能躲过偏见带给她的桎梏,相信某个人的一面之词,无端地厌恶达西。而达西呢,作为显赫的贵族,对于伊丽莎白的亲戚们也总是轻蔑的态度,甚至在向伊丽莎白表白时也不忘揶揄和嘲讽几句。所幸到了故事的结尾,出于对彼此的爱慕,达西耐心的向伊丽莎白解释了误会,也接纳了她的家人,而一旦误会解开,谁又会拒绝一个帅气又多金的贵族男子呢?小说中男女主是迎来了happy ending,可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现实中才没有人会如此轻易的放下偏见或者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呢!尤其是达西的转变,简直不可思议!但无论如何,童话般的爱情故事总是令人动容的。上一对让我这么上头的cp还是郝思嘉和白瑞德,当然,他们的故事就是更真实也更让人心碎的bad ending了。
严格来说,《浮生六记》并不是以爱情为主题,更多的是在记录沈复一生的颠沛流离,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生活中的情致。而陈芸作为沈复的妻子,在增添生活情致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语堂称赞陈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这个最可爱的女人会与丈夫一边赏月一边饮酒作乐、吟诗作对,会帮着丈夫纳妾,会穿上丈夫的衣服女扮男装参加集会。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女子必是可爱的,可在当时的环境中总还是不为封建礼教和世俗所容,而这种叛逆、洒脱、无惧他人指摘的勇气,更为这份可爱增添了魅力。
相比较而言,王朔的《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中描述的那种爱情,就没有那么可爱了。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的最后一篇《无人喝彩》,写夫妻间无谓的争执,“你不会从一开始就不爱我吧?”“当然不是,我现在还爱你。”“你别骗我了,我知道。我感觉得出来,你现在早就不爱我了。”哇……就这,看得我一度摔书,愤然离去。我接受不了这种病态的感情,男人的自卑与自负,女人的缺乏安全感与依恋,让我感到生理上的不适。看豆瓣的评论里有人说书中描写的情形很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可怕。或许吧,但我永远也不要这样的“真实”。不过书中有一段话倒是很有意思,摘出来放在这里:
就像童话中两个贪心的人挖地下的财宝,结果挖出一个人的骸骨,虽然迅速埋上了,甚至在上面种了树,栽了花,但两个人心里都清楚地知道底下埋的是什么。看见树,看见花,想的却是地下的那具骸骨。
又寂寞又美好
孤独和寂寞是可以很美好的,而且在这种美好面前好像说什么都显得多余。只要静静地去感受就好了。
每到晚上,当我假装在房间里做功课的时候,我很喜欢从那扇小小的木窗看出去,望着满天的星光痴痴地想着:这时候,在那遥远又寒冷的月球上,有一个叫作吴刚的人正在挥舞着沉重的利斧,朝着那棵怎么砍也砍不到的大桂树挥去,汗如雨下;而我则是在距离遥远又寒冷的地球上,从一扇小小的窗口里默默地望着他,和他一样一无所获。
那时您可以想象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毛姆还是马尔克斯
我太爱毛姆了!原来毛姆是一个如此有趣的人!
最初听说毛姆这个名字是因为《月亮与六便士》,这本永远挂在畅销榜和荐读榜的名著。大概是因为世界上总有一大部分的人在纠结到底是抬头看月亮还是低头捡起六便士吧。忘了是大一还是大二了,看完《月亮与六便士》,心里浮现出大大的两个字——就这?(不是)。总之就是很失望,以高更为原型的这个故事让我觉得有点“趣味史话”的意思,而且其本身带有的传奇色彩也与普通人所经历的月亮与六便士有些脱节。简而言之,就是我无法与之共鸣。
尽管初印象不太好,但好在我没有因此再拒绝毛姆的其他作品(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万幸啊~)。去年2月我看完了《刀锋》,说实话,关于《刀锋》的故事情结我只能大致想起一些片段,真正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刀锋》的写作手法。《刀锋》是以“我”这个旁观者为主要视角的,“我”曾经有一个朋友……后来“我”听朋友说……“我”最后一次见到故事的主人公是在……虽然这个“我”很大可能并非毛姆本人,而真的只是一种写作手法而已(这种手法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十分常见),但这让我对毛姆本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开始好奇一个作家的视角和生活是怎样的。难道真如《布达佩斯大饭店》中所说,当你成为一个作家之后就不必再去四处采集故事,故事会源源不断的自己从上门来?
带着这种兴趣,我紧接着看了《人性的枷锁》,这部带有毛姆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谈不上有多喜欢,但这本书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2019年的3月我正在为毕业后的规划做打算,究竟是考研、保研还是工作,如果保研的话通过何种途径保研,以及最重要的问题,我能不能保研。这些问题整日萦绕在我脑海里,也始终绕不出个答案。与《月亮与六便士》和《刀锋》相比,这本书对于我这种普通人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身体残疾、宗教、爱情、兴趣与职业、贫穷、生活的意义…枷锁轮番出现又被一一解开。而促使这些枷锁被解开的除了主人公菲利普本人的自我意志和勇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遇到困难时他会向长辈求助,在交谈和被引导中更加明白自己的心境。
想到克朗肖,菲利普就记起他给自己的那块波斯地毯。克朗肖说这里面隐含了关于人生意义的谜底。忽然,这个谜底出现在菲利普眼前,他哑然失笑。它像一个让人苦苦思索的谜题,可一旦找到答案,就会纳闷自己当时为何会百思不得其解。答案很明显:生命没有意义。苍茫宇宙中,地球知识一颗飞速运转的行星。生命发源于此,产生在一片混沌之中。而这知识这颗星球的一段历史。如同生命在此孕育而生,同样地,在其他条件下,也会在此毁灭而终。人类,并不比其他生命形式更加重要,也从不是造物主的巅峰杰作,只是在环境变迁下应时而生的自然反应罢了。
阅读菲利普的故事促使我重新思考了高中班主任那句“跳到河对岸看自己”。生活没有意义,但生活必须向前。
我们还是回到毛姆吧。
阅读《刀锋》和《人性的枷锁》只是让我对毛姆有了改观,不再像此前一样觉得他无趣了(这是何等的错误!)。真正让我喜欢上这位作家的是今年看的《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和《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毛姆短篇小说精选集》,又名《毛姆的八卦异闻录和生活观察日记》(误)把毛姆的八卦本质暴露无遗!整部小说集所记录的故事几乎都是关于各个阶层内部以及阶层之间男男女女的风流韵事以及某些不能为俗世所理解的奇闻异事,例如一位教父在劝说一位妓女失败后自杀(《雨》)、冒着生命危险在挣钱的杂技表演者(《舞男舞女》)、看似光鲜的一家人因为一个契机揭露出来了一系列的“丑闻”(《赴宴之前》)、一个男子因为其前妻砸坏了自己的风筝而拒付抚养金并愿意坐穿牢底(《风筝》)。
但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被毛姆说出来你并不觉得厌烦,也从未觉得毛姆有一种长舌妇的气质。相反,从毛姆的叙述中你能感受到的是他深深的人道主义关怀,他对于在底层为了生计苦苦挣扎的平民百姓,和在贵族礼教桎梏中反叛抗争的上层人士时刻都保有着同情和钦佩。同时他的文字中也处处渗透着对那些自诩高尚、虚荣拜金的人的嘲讽和鄙夷。
毛姆是一个富有浪漫情怀又理想主义的人,这一点从《月亮与六便士》中就能知道,在短篇中的《吞食魔果的人》和《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也可窥见。他真心钦佩选择了抬头看月亮的人。但他又对于低头捡起六便士的人怀有慈悲和同情。而他真正厌恶的是那些坐拥数不清的便士却从来看不见月亮的人,这类人甚至还为那些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纠结的人感到不耻。毛姆的这种人文关怀是最为吸引我的。当然,这种人文关怀的本质来自于他对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把我对毛姆的爱推到了顶峰。正如其译者罗长利在序言中所说,“毛姆毒舌、刻薄,但内心又极具情怀,待人待事都怀着厌恶与热爱的双重情感。这是十分少见的作家性格。阅读他的随笔,是在观赏其他小说家的波澜的一生,也是在领略毛姆的性格魅力。聪明的作家没有他深刻,深刻的作家不及他有趣,有趣的作家又不如他深沉”。
《阅》是毛姆的阅读随笔,他为读者推荐了几部十分优秀的文学作品,“顺便”说了说这些作者的八卦史。毛姆的推荐也没什么特别的,无外乎《红与黑》《堂吉诃德》《大卫科波菲尔》《战争与和平》《包法利夫人》这类举世闻名的著作,和中学语文书最后的推荐别无二致。但如果当初语文书后面的推荐用的是毛姆的导读,或者说我在中学阶段就有幸读了《阅》这本书,那我的阅读量一定超过现在(哪有那么多如果啊)。毛姆对于阅读的态度也很有意思,不同于我之前听说的,“有一定的阅读困难才能让自己进步”,毛姆就倡导“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每位读者自己都是最好的批判家”,“没有人必须要去读些诗歌、小说,以及那些被列为纯文学的书籍,必须带着愉悦去阅读才行”。毛姆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阅读动力,同时也给了我半途放弃一本书的勇气(没错!是毛姆给的勇气!)。阅读不同于对某个专业领域的学习和钻研,日常的阅读如果无法带来愉悦的体验,那又何必要浪费时间呢?
Anyway, 我已经花了太多的时间来讲述我对毛姆的爱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了,大概已经没有人还能记起这一小节的标题是“毛姆还是马尔克斯?”了。之所以把他俩放在一起是因为,在深深的被毛姆所吸引之前,我心中的作家Top1就是马尔克斯,而且还是在我尚未拜读他的“杀手锏”《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前提下。我很久没有读马尔克斯了。疫情期间,我翻出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二刷,再次被其所震撼,那只被寄予厚望的斗鸡、那艘每周五开来的邮船、那个阴雨绵绵的秋季、那个一直在等来信的上校。
于是我的内心出现了纠结,那么我最喜欢的作家到底是毛姆呢?还是马尔克斯呢?我的内心戏堪比一场世纪大战,仿佛谁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作家谁就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但就像一个渣女一样,目前为止我还是只能说:“我都喜欢。”因为结论不能下的太早,两位还有很多作品等着我去阅读,等着我去发现两位更多的魅力,到时候再争个你死我活也不迟。哈哈。
其实此前我也断断续续看过一些书,但这是我第一次写读书总结(上一次可能还是小学要求写的读书笔记)。之前犹豫的点在于,总觉得自己看的书太少了,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些比自己伟大不知道多少倍的作品和作者。当然另一个原因是懒,始终下不了开始动笔写的决心。可这是一个悖论,我本以为看得越多就越会有写读书总结的底气,可实际情况是,我看得越多就越发觉得我看的书太少太少,越感到自己在人类思想洪流中的渺小和卑微。因此第一个理由是不成立的。
此外,读书总结也并不像我之前预想的那样,是对作品和作者的“评判”,而只是单纯的记录这段时间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主观的感受,把所阅读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所有。尽管如此,还是要申明,受制于本人阅历和眼界的局限,上文中可能出现了关于事实的谬误,或者对于某部作品偏颇的看法,欢迎大家指正我的错误(。•ˇ‸ˇ•。)
“输出倒逼输入”,用写作倒逼阅读。这也是我写读书总结的一个目的。在年轻的时候,写下充满谬误和偏颇的文字,再用逐渐充实的阅读量去纠正谬误和偏颇,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立一个flag,从2021年开始,本人的读书总结由半年刊改为季刊(๑•̀ㅂ•́)و✧
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
-
什么虎玩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08 14:06:59
-
Nov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03 13:02:04
-
Pol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02 08:56:14
-
-STAR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02 08:02:01
-
真语🌼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02 07:20:43
-
如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01 18:11:54
-
江湖骗子的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31 18:21:06
-
未来可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30 08:17:02
-
豆沙🐳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28 11:37:08
-
JYj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28 04:17:42
-
浮云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27 09:41:48
-
豆友185453339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25 16:41:22
-
Alic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23 21:43:50
-
独渡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23 13:33:04
-
四月的白羊416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23 10:51:05
-
INSIDE 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21 10:27:09
-
三天三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20 15:01:55
-
何时能早睡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19 20:3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