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诗歌塔:诗之火焰
先锋书店的诗歌情结殷切而深远,从历来作为核心的诗集专柜,到丰富多彩的诗歌主题活动;从诗意纪念的系列文创优品,到形态各异的诗歌专题门店,高举着诗性的火把,先锋的诗歌之路辗转而笃定。
同样由于诗歌的缘故,先锋书店知遇了沙溪这一应许之地;也因为沙溪,先锋书店打造了第一座先锋诗歌塔。

| 先锋在云南:向着高处行进
昔日物质的粮仓,变成今日精神的书仓,自是焕然新生;而曾经民间自制烟叶的烤烟房,改造成特具精神性的诗歌塔,更是巧妙接续了某种形而上的诉求,生理的虚幻麻醉转化为心理的智性陶醉,建筑空间塑造人文心灵景观的探索,可谓建筑师因地制宜又最具灵气想象力的创造。

先锋书店到云南,要向着高处行进:是自然地理海拔提升的宏观高处,也是促狭空间盘绕而上的微观高处,又是乡村书局人文事业的理想高处,更是诗歌润泽滋养心灵的精神高处——先锋诗歌塔,是大地上异乡者诗意栖居的灵魂高处。
| 黄印武:建筑的抒情诗
扎根沙溪十八年,建筑师黄印武不愧是因爱而生的勇士;这爱与智慧交融于沙溪,点滴取材万物之利,以先锋沙溪白族书局为代表的乡土实践,创造出“沙溪精神”的人文礼赞。黄印武献给这片土地的,是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建筑,是建筑心灵的鲜活抒情诗。

沙溪白族书局、先锋诗歌咖啡馆和先锋诗歌塔,自西向东沿着地势逐渐抬高,三座建筑尺度各异,又于其内容十分相宜。隐于场地东南角的烤烟房,促狭昏暗的空间最初十分“鸡肋”,既不便于实用功能也不利于业态打造,直到最后定位于突显精神性的体验空间,这个奇异的废址才豁然明朗,反而彰显了独特的优势。

北龙村这处合二为一的烤烟房,是沙溪保留最大的烤烟遗迹。西侧墙基的两组填柴口保留如旧,曾经闷盖的瓦顶被适当抬高,招引光线之余,也连通了上下,高塔既成,便有了攀升的意义——要往高处去。

四方的塔井内弥散着拙重的实感,建筑师黄印武在其中画了两个圆:一杆圆柱居中鼎立而起,特制的扇形层板五层叠落成一阶,一端牢牢圈套在柱体上,另一端顺势伸展环绕,随着高度的抬升而铺展向上,边缘的切面因此围成一个更大的圆,而每片层板都加嵌了铜环,又通过细钢丝与上下绑缚一体,不同的力相互牵拉互动中,一种新的空间意外地发生,简约的几何奥秘构成奇特的吸引力,引导人不断向上探索。

在密密麻麻的层板和钢丝中,感受物理规律的宁静秩序,重复中蕴藏着迷人的力量。顺时针拾阶而上,原色的木阶梯仿佛无有终始,竖向的钢丝线对照着横向的层板条,如同无字的书简与有韵的诗行,光线四散而下,抬眼仰望时,几乎要令人失声惊叫:
层层叠叠的板材错落盘绕,灵动的弧线如此简单而活泼,极富音乐性和画面感,充满激动人心的生命力,如同裙裾、如同火焰,如同喷泉、如同琴键,然而喻言和照相术都如此乏力,不及置身其中千百之一的体验。激动满心时终于登顶,视野豁然开朗,八面来风中可凭栏远望,整个沙溪坝的风光便可尽收眼底。

建筑师呈献这般天生丽质的精美心思,譬如仅仅一种最简单的层板木料,在书局中既能铺成平阔高抬的大阶梯,也可拼凑成粗野而规整的服务台面,到了诗歌咖啡馆的吧台,凹凸错落的立面明显多了一番韵律和节奏,而在诗歌塔内又赫然成了主角,居然如此巧妙地舞动出扣人心弦的诗意——在沙溪阅读时间的黄印武,写出这建筑语言的抒情诗。
| 先锋诗歌塔:诗之火焰
黄印武建造的塔,先锋书店以诗歌之名将其唤醒。钢丝排列的诗行等待着书写,先锋的团队与黄印武推敲再三,最终选定了巧妙而简单的方式,将十五个诗人及特选诗句,展览在攀登诗歌塔的途中,不同尺寸与材质的肖像和诗歌,在抬升与转向的环绕中交错出丰富的节奏。

诗人影像特意悬在高处,以资仰望,而诗句就近在眼前,亚克力板的透明感当场隐约,但诗句就在那里,等待有心者的发现和珍重。遇到合适天气的幸运读者,也许还能见到蓝天白云映照诗句的奇景,写在天空中的诗句,分行的排列正如心灵的阶梯,诗歌爱好者们也无不因阅读而不断走向高处。

群星璀璨的中外诗者中,先锋特选了六位国内的诗人及诗句。诗歌塔第一张肖像即是木心睿智的凝视,中途遇见海子的笑脸惹人百感交集,而周梦蝶的清苦又令人肃然起敬,郑愁予和张枣百读不厌的名句之外,先锋还特别以诗人北岛呼应了首尾,“是笔在绝望中开花”开启诗歌之旅,一番沉浸登顶时,最后一步停在北岛的肖像和诗句前——“大地之书翻到此刻”——此时此地在沙溪,尽是先锋诗意。

而垂首四顾,诗意栖居的大地正在足下,玻璃地面下灯光闪耀,几十册甄选的诗集随处散落,习惯了九宫格的当代人,也许要忍不住长跪在地,仔细辨认这难以置信的人文景观。
难忘的记忆因此铭刻,诗歌的火焰将永远在心中熊熊燃烧,照亮心灵的理想国!
本文图片来自刘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