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了解的建筑背后的故事
查看话题 >在伦敦住久了才知道的问题 (一)
直奔主题,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英国的老房子。灵感来源于(牛)自英国封城后的宅家体验(drama)。
经常有人说,伦敦的迷人之处在于这些历史悠久的老房子
伦敦街头随处可见历史悠久的住宅建筑,乔治时代(1714-1830)有乔治时代的对称整齐和简洁古典,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兼收并蓄和趣味实验。
今天伦敦人之所以能够看见这些老房子,一是因为英国人对历史尤为重视,他们是城市公共空间中诉说英国年代变迁的线索。二是因为民主制,拆房子这件事要比中国难得多。因为房子外观是(公共)市容的一部分,房东如果想做一点点小的改变,通常都需要征得邻居、街道居委会、市政府的各种许可。

作为一个几乎住遍了英国各式住宅的资深住客,对老房子的感情是复杂的。
他们的外表实在太好看了,通常每家每户都有自带特色的“门面”,比新建的样板房要有个性得多。
漫步在伦敦街头,老建筑旁是赏心悦目的。
但是 —— 好看归好看,住在里面呢?
假若一天你要购买或搬进这些迷人的老房子,也许这篇文章能替你避避坑。
篇幅有限,先说第一坑:美丽的壁炉。

壁炉曾是资本的象征,
也是伦敦大火的根源
大多数在城市里成长有空调有暖气的我们,一般都没有机会真的使用壁炉。
壁炉在英国历史上,其实扮演了有趣的角色:它曾是财富与资本的象征。
如同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机会装空调,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钱装壁炉和烟囱烧火取暖的 —— 在没有暖气的16世纪,壁炉与烟囱是上流社会限定。每个壁炉都与烟囱相连,把废气排出屋外。而穷人家,只能在室内简陋地搭建一个火堆,并在火炭浓烟的房间里忍受。
爱征税的英国政府拍脑袋一想:诶,这是一个挺能够拿来征税的东西!因为对于富人来说,住宅面积越大所需要的壁炉数量越多,所以,壁炉就成了财富数量的指标。
于是,1662年英国开始征收壁炉税(Hearth Tax):壁炉越多,税收越多(似乎是当代累进税的先辈)。
(试想给空调征税,那不得进门搜查才知道一家人有多少壁炉么?这个极度侵犯公民隐私的壁炉税一直持续了27年,因为被英国人称为“最烦人的税”,后来被1696年的“窗税”取代:窗不用进门数!更多关于窗税的故事点击这里)

壁炉不会自动供暖,需要燃料。
一开始大家都是烧木料,17世纪以后,木料的短缺让英国人们开始烧煤。(烧煤比烧木完全没有胜算,都挺危险的)
而且,烧煤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脏兮兮的煤烟子(soot),如果不及时清洁,煤烟子会在烟囱和壁炉的表面大量堆积,阻碍空气上升,浓烟就会反扑室内,容易造成火灾。
1666年的伦敦大火,就是因为一家面包房的烤炉壁炉起火而引起的。

经过伦敦大火的惨烈损失,英国人意识到让烟囱保持干净的重要性。
夹着安全和清洁的双重需求,一项新的职业诞生了:扫烟囱工(Chimney Sweeps)。
英国的烟囱网络复杂,通常有烟道交错汇合,有斜角、有直转折、也有弯道。
如下图的烟囱示例,在这栋四层高有酒窖的楼房里,有H处的90度直转,有G处的弯道,而每层的烟囱几乎都有斜角。要清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也许注意到了,图中有4个烟囱清洁工。
那么,清洁烟囱的工作是谁在做呢?
一般烟囱只有45厘米宽,谁能爬到细长狭窄的烟囱里去清洁呢?
没错,(穷人家的)小男孩。

图中的两位小男孩可不是黑人小孩,而是被煤烟子覆盖了。
幼童因为个儿小、身子灵活而能爬进烟囱里清洁,成为了公认最适合清洁烟囱的人(工具)。
穷人家的小男孩或者孤儿,常常被当成商品卖给烟囱清洁公司(简直是皮条客),被指派到各家各户里清洁壁炉和烟囱。

以下是三张18世纪清洁烟囱公司的名片。上面画着清洁烟囱用到的刷子,铲子,煤烟子麻袋,和跟在“皮条客”后面的小男孩。



清扫烟囱是一个庞大又黑暗的产业。
为了显示自己家的童工更“专业”,这些皮条客们通常在名片上写着:我们的男童都会带着印有我司大名的帽子,请认准我司,以防假冒。(如同防伪标签)

清洁烟囱
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
这些童工通常只有5到11岁,他们需要从壁炉爬上烟囱,沿着狭窄黑暗的烟囱一直往上爬,没有任何支撑,只能用膝盖、手肘和背部支撑。手举烟囱扫,把烟囱壁的煤烟子一层层刮下来。
由于长期在烟囱里工作,他们的姿势僵化,骨骼通常长成畸形。

烟囱的恶劣环境可想而知,如果头顶的厚重的煤烟子坍塌了,他们无处可逃。“窒息”是烟囱童工们最普遍的死因,其次是从长长的烟管中不慎坠下摔死。
烟囱里空气质量极差,他们长期呼吸煤烟子,能活过工龄的小男孩们,通常也因为呼吸道疾病或癌症而也都活不过中年。

下面的插图里,左下角一个扫烟囱童工已经不慎去世,右边第二个被送上烟囱的小男孩也被卡住,仿佛有生命危险。

扫烟囱的童工们没有休息时间,通常整天整夜在烟囱里清扫。伦敦街道的住宅楼许多是“排屋”,他们通常扫完一个烟囱,就跳到隔壁楼的烟囱去继续清扫。

这些童工没有休息日,也没有薪酬。唯一能不做工的日子就是英国的五朔节(May Day)。在五月一日这一天,烟囱清洁工们会集体到街上狂欢,跳舞,庆祝休息。
不过,这么庞大的、近似奴隶交易的黑暗产业,难道没有人管吗?
因为他,童工市场有了最初的法规
最早为扫烟囱童工请愿的,是一位叫乔纳斯汉威(Jonas Hanway)的伦敦商人。
从1760年代开始,他就不断向政府发起请愿,以求改善这些童工的生存状况。
因为他的努力,英国政府发布了1788年法案,规定儿童工作的最低年龄需要8岁(你没看错)。
虽然让8岁儿童开始工作听上去荒谬至极,但在当时毫无纪律可言的童工黑市背景下,可以说是因为他,英国关于儿童的社会保护法才有了一个开始。

同时,汉威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家儿童福利院育婴堂(The Foundling Hospital)的董事会成员。

1739年建立的育婴堂,致力于收养穷苦人家无法抚养的小孩,让父母不必卖掉自己的孩子,也避免他们落入像扫烟囱公司皮条客这样的人的手里。
在育婴堂里,婴儿们先会被送到寄养家庭里生活一段时间,再回到育婴堂接受教育,学习包括音乐、木工、缝纫等技艺,以期许一天他们能够独立维生,也允许他们一直留在育婴堂。(关于育婴堂的故事,请读《为什么英国皇室对这个小博物馆情有独钟?》(上)&(下))


汉威还是一个特立独行、不惧怕异样目光的男子。
如果说他的主业是拯救了伦敦的孤儿,那么他的副业则是……普及雨伞。
没错,他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公共场合撑伞的人。

这听来有些滑稽,英国的伞难道不和英国的雨一样是永恒不变的么?
其实不然,“伞”这样物品在18世纪只与法国女性所使用的太阳伞(Parasol)联系在一起,基本上可以说是蕾丝花边与娇柔的代名词。
上唇僵硬的英国(男)人即使下雨淋成落汤鸡也不愿意与之挂钩。(就算在现代下雨天里的伦敦街头,还能看到很多双手插着口袋保持正常步速的男人。)
而汉威的想法则比较正常:下雨不该打伞么?!
于是他顶着群众惊恐的目光,成为了伦敦城里第一个在公众场合撑伞的人。今日伦敦造伞业的蓬勃发展,还要归功于他呢。
文学与艺术
也为儿童请愿
回到壁炉与烟囱,除了商界的汉威,文学界与艺术界也有大名鼎鼎的人物为清洁烟囱的儿童请愿。
比如,英国国宝级的艺术家、诗人、版画家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对当时的童工惨状看在眼里,不止一次在他的作品里为清洁烟囱的小孩们呼吁。
他先是在五朔节里注意到了这群狂欢中的脏兮兮的小孩。

他又特意在他的诗集“纯真之歌”与“体验之歌”里写了两首诗,刻了两版画,专门来为扫烟囱的童工呼吁。
在“纯真之歌”里,布莱克描述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 他母亲早逝,被父亲卖给烟囱清洁皮条客。每日活在黑暗的烟囱里不见天日。一日他筋疲力尽不小心睡着,进入梦乡之后遇到了天使,天使说:“如果你是一个好孩子,上帝就会成为你的父亲,你便不再需要从生活中得到愉悦幸福。”小男孩醒后,感觉受到了神的眷顾,便开开心心重拾烟扫和刷子继续清洁烟囱去了。
布莱克以这故事中荒诞的逻辑来揭露扫烟囱童工的凄惨生活,更讽刺当时社会中借宗教名义扭曲人心的风气。


在“经验之歌”里,布莱克进一步阐述了宗教对“痛苦”与“艰难”的盲目崇拜与教唆,造就了一个畸形的社会。他的意思是,一个不幸的小孩之所以不幸,根源并不是父母,而是其所在的社会。
在社会关注的推动下,法律又进步了一点点。
1834年,童工法定年龄提高到10岁,烟囱工法定年龄提高到14岁。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也是为儿童谋福利的主要发声者。
耳熟能详的《雾都孤儿》(1838)主人公Oliver Twist就差点被卖给了一个声名狼藉的烟囱清洁皮条客。
而狄更斯自己,与汉威一样,也是育婴堂的忠实支持者。狄更斯不仅住在育婴堂一街之隔,还每周日去育婴堂的小教堂做礼拜。
狄更斯当年已是文坛闪耀之星,说话有两把刷子。他不仅从伦敦贫苦儿童的生活中汲取灵感完成了大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作品,更不知疲倦地进行社会活动,集结社会对儿童福利的关注。
两年之后,扫烟囱工的法定年龄提高到21岁。
(点这里读更多关于狄更斯对儿童福利的贡献)

从汉威的1788年第一条法规至此,社会各界近100年的努力可以说是意义巨大,但又艰难而缓慢。虽然烟囱工的法定年龄不断提高,但可惜在现实中都遇到了麻烦 —— 很难证明没有身份的孤儿到底是几岁。
将请愿与改革推向高潮的,是一本1863出版的儿童文学:英国儿童小说家查尔斯金斯利(Charles Kingsley)的《水孩子》(The Water Babies)。
它聚焦一个扫烟囱小男孩,仔细描述了它凄惨的身世,以及他来到水底世界探险的故事(尽管这本儿童书里头带有许多关于种族歧视的老旧思想)。

这本儿童书的出版大大促进了公众当时对烟囱清洁童工黑暗面的了解。1875年,法律最终规定所有烟囱清扫工必须都要经过警察局认证,持证上岗,才真正落实了关于童工年龄上的限制。
近现代对烟囱男孩的浪漫化
在许多西方文学与西方电影中,在壁炉边取暖是一件极其惬意又象征家庭温暖的场景。许多电影,通常都从有烤火的壁炉开始。今日我们读到看到的许多流行作品中,烟囱男孩通常都是极其欢乐的形象——与历史现实的惨状大相径庭。
最著名的,莫过于迪士尼出品的歌曲奇幻电影《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 1964),如今已被改编成多出电影和舞台剧。
在《欢乐满人间》中,伯特(Bert)唱道:“成为扫烟囱者是多么幸运!”(‘as a sweep you’re as lucky as can be’)


《欢乐满人间》中的扫烟囱工,与扫烟囱工的真实生活对比,未免表现得过于欢乐和无忧无虑。
里头的烟囱之歌《Chim Chim Cher-ee》还获得了1964年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
百老汇歌舞和电影的浪漫化,将社会阶级不公粉饰得一干二净。
今日英国老房子里的壁炉
科技总比社会变得更快。
自1960年代电力与天然气的普及,壁炉和烟囱才逐渐演淡入背景,在住宅中仅以装饰的角色存在。
今日如果我们要住进老房子,老烟囱除了为住宅增添历史美感,也可能带来许多历史遗留问题。(牛)在此列举一些
- 堵塞:休眠不被使用的老烟囱必须要人工封闭,否则会有安全隐患。落叶堆积,煤烟堆积,以及,常常有鸟儿落入烟囱坠亡,或者飞入家中,又或者在烟囱中筑巢的情况……如果有鸟儿在半封闭的烟囱中死亡,家里就有可能出现不明臭味。
- 烟囱盖老化:被封闭了烟囱也有可能因为烟囱盖老化,出现裂痕,而把室外的潮气带入室内。
- 砖体老化:不同历史时期的烟囱用的是不同的砖。如果砌烟囱的砖体老化、倾斜、碎裂,严重情况可能出现烟囱坍塌现象。
- ……
今日英国还有扫烟囱工吗?
有的,但今日的烟囱工则不是未成年童工,而是受过教育的专业技工。他们的主要工作也不是清洁,不必接触煤烟子,而是演变成一门集检查、维修、安装的专业手艺,可以说是一项文物修复的活儿。
最后,希望大家足够幸运,不必遇到壁炉和烟囱的问题,而只需享受它美的一面。(这篇文章是(牛)憋着一股气、带着不卑不亢的心情写的,你猜为什么)

-
steven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14 19:28:45
-
若携故梦涉冰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1-09 14:09:29
-
王丽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21 18:38:46
-
Thyratro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15 00:08:15
-
阿树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05 21:54:55
-
知朱侠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07 23:32:26
-
remember m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30 00:34:27
-
ao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09 03:21:13
-
乔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04 09:54:46
-
丧家之犬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04 05:30:02
-
六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04 00: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