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里头的华歆
说起华歆,我们脑海里想起的定然是他被管宁割席的故事,这则故事里的华歆似乎是个热衷于功名利禄,并且还脱不了惺惺作态嫌疑的一个人。我们来看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确实,他们俩对于“片金”的态度不一样,管宁是当没看见,仍然是“挥锄与瓦石不异”,而华歆的小动作较多,是“捉而掷去之” 捡起来以后看了看,然后再丢了的。写他们俩一块儿读书,有马车路过,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管宁这下生气了,摊上这么一个不踏实考研的研友,气都气死了,然后就和他割袍,哦不,是割席断义。
这么说呢,我头一次也是这么觉得的:华歆非善类,管宁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对象。可是越到后来我越觉得不对头,华歆只是做了一些平常我们都会做的事情,只是因为有了管宁的对比才显得如此不堪。至少这则故事丰富了华歆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看起来很真实,反倒是被置于制高点上的管宁,显得虚幻甚至有沽名钓誉之嫌。但如果是这样,也不是什么值得批评的点,李白也曾去终南山隐居,此举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名气。但我们并不会因为这点就说李白非善类,而是承认这种普遍的文化风气。
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这里看出的是华歆和陈元方兄弟的治家之法: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他待家人严格,处处有法可循。和陈元方兄弟的方法不一样,他们是“恣柔爱之道”,但是“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相比陈元方的“恣柔爱之道”来说,华歆家似乎显得格式化、不近人情。但是我们回到平常的日子来,华歆这样的管理方式更贴近咱。我无法可是要上天的哈哈哈哈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你看,那时的人就已晓得他的可贵之处了,即便是和之前的管宁相比,管宁是三龙中的龙腹,龙头是华歆。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应该是华歆最最正面的故事了,显着人性的光辉哪这是。而事实上,这则故事是十分惨痛的。这个世界上,始乱终弃的人那么多。他能坚持不始乱也不终弃,不容易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