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复杂结论,以及“科学”
文体本身就代表一种风格,思想。不必非得拿出艰深,科学逻辑性,哲学解释性的文字去表现。一味去“表现”,营造复杂,会丢失思想的本质。
陀斯妥耶夫斯基在狱中时候,叮嘱家人将各种哲学书寄过来,说:“这些可都是我的命根子,一本都不能少。” 从他的作品中,无法找出明显的哲学痕迹,它只是赤裸裸地描写人,甚至懒得写景。他将读的哲学思想,通通融到了自己的创作中,不露痕迹。同样,很多文字也是如此,读者需要去感受,而不是耳提面命,非得文中出现提示词,才去记住,思考。
我怀疑逻辑,不是因为其不好,而是因为太好。它作为一种思想,方法,文体,当下的“政治正确”,必须要以怀疑主义去审视。人们完全放心,信任,这本身就是极大的危险信号。
一些人看诗歌,散文,觉得不如科学论著。实际对方已经将科学思想融到了文字里,读者读不出,因为只习惯阅读“科学文体”,不会其他的阅读方式,所以去否定,看低。从作者的角度,很多读者垂涎的科学哲人,嗜诗如命,从诗中偷得灵感。
一个用烂的比喻,科学与艺术如硬币的两面,相辅相成。很多人理解,仍是从两面性的科学思维肯定这个事实。而做不到用艺术的角度去审视科学,批判科学。这还是偏狭所造成的。我能想到的一个原因是,应试教育强迫你做题,你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没人教你艺术,所以你没有艺术感触。
诙谐自由的文字,有一层最简单的作用,是给僵化的思维松绑。松了绑,人才有换角度感受事物的可能。但遗憾的,很多人拒绝改变,反而进一步用科学思维封闭自我。如坚持地心说,本轮,均轮,一堆复杂的绕圈圈来维护结论。如此下去,走入死胡同,等醒悟,可能已经白发苍苍,漫长又宝贵的生命已经过了大半,接下来的生命要怎么走,我也不知道。
我反对高度浓缩,抽象化的结论。自己写散的文字,是希望人可以把思维放宽,不是让人锻炼总结的能力……我的初衷,与读者的本能,一直在对抗。
或许这番言论,又会引起一些人的本能反应,然后找一些话语来“总结”。哎,我们放首《Mojito》听吧……
人困惑,想要寻找答案。但解除“疑惑”这种心理现象,在于运动地探索,而不是结果。看到一些道理,心灵鸡汤,觉得有效,那只是短暂的新鲜感所起的作用,或者是作者文笔好。看多了,倦了,苦恼:“我明明看了那么多鸡汤,为何还过不好这一生?”
哲学一直在干的事情,是换个方式解释世界,描述世界,以及提供新鲜感。一些人因为生活压抑,为舒泄,视哲学为绝对,将其推上解释一切的高位,这种行为生活环境有关,有其必然性。如果有能力,将视野放宽。喜欢哲学,不用它来“掌控”世界,而是可以换个角度观察世界。哲学是一种新鲜的文体,思维角度,如一个人喜欢音乐,摇滚抒情电音,听一个类型累了就换换风格。不因为哲学有“作用”去了解,而是因为它存在,所以去了解。
想完美解释世界,那首先应该去了解世界。但世界何其广大,先去了解再说吧。了解了,当初的念头也就打消了。
哲学无法“统御”世界,它解决和疏通了个体脑海中的偏狭。调皮地比喻,它是机器人的润滑油。
一部分人致力于将世界推向完全的表象,而一部分人致力表达其内在。人的一生很短暂,无论做哪种选择,一辈子倏一下就过去了。
“干货”,复杂,专业性解释,他们本身也是一个桎梏。阅读少者看到专业解释觉得找到了希望,实际上,那些解释只是一种文体。看多了,就不觉为奇了。用“围城”来解释也尚可,城外的人羡慕城内的,他们羡慕的是那座“城墙”,哲科文体(或者其他)就是那座“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