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遍读完《漫长的告别》
第三遍读完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依旧心绪难平,阅读过程中的激动、认同、惊喜、意外,每每拍案叫绝,经常会心一笑......都是许多其他侦探小说所不能给予的。我觉得雷蒙德·钱德勒真是一位太有幽默感的作家,年长男士写的东西,有些总会透着让人厌恶的油腻、轻浮和自以为是,但是钱德勒没有,看得出他有深刻的悲悯,他有经过世事敲打历练后的智慧,他骨子里的善良、侠义,让他笔下的菲利普·马洛,这么的可爱、可敬,充满迷人的魅力。读他的小说,常常会忘记“核心案件”的来龙去脉,事实上,谁杀了谁、怎么杀的、为什么要杀,往往会读着读着,就不那么在意了,在意的是小说营造的那种氛围,在那样的氛围中,读者跟着马洛去酒吧喝那个叫“螺丝起子”的酒,跟着马洛去跑东跑西,跟尚有正义感的记者、坏透了的暴力警察、心怀鬼胎的涉案人员、业务能力深不可测的调查机构周旋、较量,攫取信息、交换情报。看马洛面对不同的人,所采取的不同的战术战略,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了解私家侦探如何开展调查“业务”的好机会,有时他会将情况向对方和盘托出,言语间透出要命的悲伤,有时他会捂好一部分信息甩出另一部分信息,看对方怎么接盘、如何反应,有时他闭紧嘴巴、什么都不说,那是他为了朋友两肋插刀、“愚蠢的”正义感莫名爆棚的时候,那时,你会感动于他身上那股子傻傻的“骑士精神”,那看起来非常老派的做法,是那么的不合时宜。他生活并不富裕,却对钱的获取之道是否是正途非常在意,他生活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个战后创伤后遗症盘踞于各色人等的美国西部大州加利福尼亚,旧的世界是被摧毁了,但新的价值体系尚未确立,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的虚空生活底下,是千疮百孔的人性。
雷蒙德·钱德勒的硬汉派侦探小说,其实去掉“侦探”二字更合适,侦探是它的主人公,案子是叙事线索,他要讲述的其实更多。可能菲利普·马洛这样的侦探,才是更接近于真实现实的侦探,他的智商至多在平均以上一点,不会被夸大成那些坐在角落摇椅里动动脑子就“解谜”的“智力机器”,因为案件从来就不是一道“智力题”,破案其实更多是靠运气,靠侦探的脚力,靠他对人性的洞察。钱德勒骨子里有满溢的文艺气息,这赋予了他的主人公菲利普·马洛许多“一般意义上”的侦探所不具备的“视角”和“情怀”,让他有时如一名诗人般敏感,有时像一名文艺青年般感伤,有时就像一个欲爱不能的多情种.......那么的多面、立体,让人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