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真的很难吗?
最近,豆瓣有个小组火了——“985废物引进计划”。
这个组里的成员都是985、211高校的学生,他们曾是应试教育规则下的强者,走上社会后被打回原形。这个小组的主要功能就是给985、211的失败学子来分享失败故事,讨论如何脱贫,已达到自救的目的。

而小镇做题家就来自于这个小组。
有一天,小组里出现了一个热帖,发帖人自称小镇做题家:“出生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资源和视野的青年学子。”
不得不说,考上名校或许是小镇做题家一生中仅有的高光时刻。当开始大学生活时,他们将受到来自大城市的学生的全方面碾压,不仅仅是同样卓越甚至更胜一筹的应试水平,更多的是大城市的孩子们从小就被培养出的眼界视野,以及多才多艺。
而这不过是对小镇做题家碾压的刚刚开始,及至就业、置业,小镇做题家遇到的挑战将更让他们陷入自我怀疑的黑洞中,这也是为何他们将自己称为five(废物的谐音)。
就如近日朋友圈刷屏的文章——《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中所描述的那样,在高压下通过题海战术,过三关斩六将,最终进入北大后,却发现身边的同学全方位地碾压自己,继而产生了深深的自我否定感,觉得自己干啥啥不行,当five第一名,最终得上了抑郁症。
所幸,借着抑郁症,这位作者逐渐开始接纳这一现实,也认清了自己的位置,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走上了自我认同的道路。
那么,小镇做题家真的就是five了吗?应试教育规则下的强者果真是只能被打回原形吗?
大数据显示,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确实影响了农村和城市生源在择校、择业等人生道路上的选择。然而同样作为一名小镇做题家,小编的身边不乏同路人,包括小编在内,还是能感受到小镇做题家通过做题,已然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阶层跃迁,即使这种跃迁和原本就拥有较好资源的学生相比,可能不算什么,但对自己跳离出来阶级而言,已然是上升了,即使这种跃迁在个体之间有着或大或小的差距。
有的人考上名校后,依然不松懈,大学连续3年保持GPA名列前茅,获得保研资格,并成功留在大学所在的一线城市,成家立业;
有的人考上名校后,一心向学,日常泡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的那种,继续读研读博,留校获得教职,日常还能世界各地交流;
有的人考上大学后,努力学习各项技能,并且善于利用名校的平台,轻松获得大公司的橄榄枝,或者通过人才引进顺利进入体制内。
……
这些人都是发生在小编身边的真实的案例,他们都是货真价实的小镇做题家,但是他们并没有被看似鸿沟般的差距所影响,只是选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努力去获得自己能够得着的目标。
小编不能想象,如果不是当小镇做题家,如果不是读了985、211的学校,自己很可能没办法有更好的渠道去认识这么多优秀的同学,以及可以获得现在这样一份稳定且很喜欢的工作,和优秀的同事共事,并能继续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而这一切,都是因着自己过去的努力而获得的。只是这份努力并不是停止在高考结束后,而是伴随终身的。如果不进步,那么就是在退步。
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的社会擅长用单一的价值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这个价值标准往往又是名利层面的。这样的价值观投射到教育体系中,也使得教育变得功利化,忽略了对品格的培育,才会让学生在面对社会的结构性差异时难以自适,甚至产生自我怀疑,严重点的会得心理疾病。
其实按照社会的成功标准,小编也实在是可以归类为five的,会觉得读了名校又如何,还不是买不起大城市的房子。
而这就是小镇做题家们将自己归类为five的本质所在,即依然将社会的价值标准当成是自己人生成功与否的准绳,缺乏自我认同。当然,小编不否认,一路名校读上去,以求得一份好工作,一个安稳的生活,没什么不好。只是,很多时候,这样的一份期待变得过于不切实际。

最后,分享一段最近读到的深有感触的话: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生活,如果命运将你推向任何一种层面都别奇怪,别怨天尤人。它并没有剥夺你幸福的权利,在任何一种生活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金星:《掷地有声——金星的人生真能量》,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很多时候,不是太难,只是自己的期待太高。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