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大屋顶)的蜕变
在上一篇豆瓣日记里,我写下“希望日后除了对建筑外观部分的揣摩,开始思考建筑师在功能布局上的匠心”,那么今天这一篇算是开始了。
和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小名“大屋顶”)结缘自2017年年初的一场活动。之后空了便时不时地去一次,我也在见证着大屋顶的变化。今年5月,大屋顶SPACE空间开业,也成功举办了杭州艺术书展。这两次活动,让我看到了大屋顶在不同领域的探索,也更能意识到建筑空间本身的灵活与多样。
在一次次的“新发现”里,我由衷地佩服起了设计师安藤忠雄先生,佩服他对于空间规划布局的远见,为日后运营留有空间,也感谢他给予了大屋顶更多的可能性,让杭州人在家门口看到这样一个日益成熟的文化交流公共空间。
先从艺术中心本身说起。
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位于万科良渚文化村。整个文化村项目是万科从南都(杭州本土的一家房企,现已不存在了)手中收购过来的,整体开发已经有近20年的时间,内容包含了住宅、商业、酒店以及配套的文化教育设施。至于艺术中心为什么花名叫做“大屋顶”,看这张图便能明白了。


大大的屋顶,不仅遮蔽着三栋独立的建筑(教育栋、文化栋、展示栋),更是创造了大量有着无限可能的灰空间。

在这里,我把大屋顶的空间分为四种。
第一个是完全的室外空间,它们的功能布局是最为明确的,也就是教育栋、文化栋、展示栋,根据各自定位的功能进行内部的排列布局。
第二个是第一级的灰色空间,它们连接着各栋建筑,承担可以部分的连结、通行功能,同时因为这个链接,可以做到与第一种组合使用。
第三种是第二级灰空间,他们更像是过道、走廊,但仍然处于大屋顶的遮蔽之下,这样的空间限制更少,因而可能性也更大。
第四个便是完完全全的室外空间,没有束缚(最大的限制估计是天气了哈哈哈哈),包括了水景、步行道、广场、樱花林等等。
这四种空间组合形成了大屋顶这一个整体,也正是这四级的空间,满足了大屋顶对于不同活动的使用需求,有着多样化的组合和使用方式。
结合我去大屋顶的经历,讲讲看大屋顶尝试过哪些事情,以及如何组合这些空间
2016年6月5日,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馆运营。

2017年初,大屋顶举办杭州国际小提琴节。
活动由万科旗下教育公司组织,目标对象是学小提琴且计划出国学习的孩子们。那时,万科的员工跟我说起,其实对于大屋顶未来要做什么,他们也没有想清楚,这也是大屋顶迟迟没有大动静的原因。小提琴节之后还计划做钢琴节,所涉及的是高端的音乐教育及留学服务。教育栋里是教室和办公室,文化栋里是剧场和村民图书馆,展示栋则保持关闭。剧场的观众大多是村民,尤其是居住在随园嘉树的老人们,主要的活动有村民学堂的汇报演出,小学的文艺演出,还有村晚等。图书馆书架上书目寥寥无几,进入也无需预约,这里便是晓书馆的雏形。不说灰空间了,连室内的空间都没有全部打开与利用。

樱花季是大屋顶常年的活动主题
樱花林的位置正对着晓书馆的落地玻璃,紧挨水面。2017年春天,樱花季活动首次发声,除了赏樱、拍照,还有樱花市集活动。2018年3月樱花季,晓书馆落户大屋顶,便是之前村民图书馆所在位置。书籍一下子充实了起来,晓书馆连带着大屋顶也打响了名气,成为了网红打卡地。2019年大屋顶樱花季逐渐被更多人知晓,也被各大媒体写进了杭城赏樱指南中。



2018年秋天,时隔一年多,换了一个季节来到大屋顶。忘记具体是参加一个什么活动了,当时的展示栋第一间被拿出来作复古的歌舞厅,开敞的空间的确是活跃身体、释放能量的好地方。

2019年夏天,夜色中的晓书馆,暖黄的的灯光正如文字一般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时间来到2020年,五一假期时,大屋顶SPACE空间开业。
教育栋与部分文化栋的室内空间,引入了符合大屋顶调性的商家入驻,同时展示栋布置了临时展览。所入驻的商家包括了东信和创园的壹向空间(餐饮、衣帽、饰品等),朴室(家具)、番画廊(手作娃娃、美术等),还有艺术版画、文创用品、大屋顶咖啡这样的业态。

同时,这一次也让我见到了大屋顶中灰空间的利用。室内空间与两级灰空间组合使用,组成了大屋顶SPACE的整体空间。而在灰空间中,品牌商家以pop-up store的形式作快闪市集,行走过程中,一处接着一处,总有东西可看,总有内容可逛。

5月底,大屋顶举办了杭州艺术书展,这一次活动的人气比五一时还要旺。

整个展示栋都被用做了书展的场地,同时大屋顶SPACE仍然营业,也有一些快闪店。这一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大屋顶其他灰空间、室外空间的充分利用。

大屋顶的台阶是天然的演讲及演出场地

在屋顶下的灰空间里,布置小舞台

走之前,我绕着大屋顶转了半圈,看到了满满当当的人,有的在逛书展,有的坐在SPACE空间休息,有的在室外拍照,还有的坐在台阶上、舞台前聆听……空间的多样性,赋予了场地更多的可能性,也让人们能参与到更多的、不同的活动中。只有这样被人群拥抱的空间才算得上是公共空间,只有这样拥抱可能与多元的空间才算得上是公共空间。
在找资料的时候,我也看到了许多大屋顶的照片,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无论是大面还是细节,很多都是空空荡荡、没有人影的。或许这样,对于建筑本身来说足够突出,也满足建筑摄影的需求。但看多了之后,真的觉得还是有人的照片更好看,更灵动,也更有吸引力。
2015年秋天,良渚文化艺术中心落成,安藤忠雄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这个公共空间的真正价值和灵魂,要靠良渚文化村的居住者一起来营造。
诚如大师所言,使用者是这个建筑的参与者与营造者,他们赋予这里人气与活力,让建筑与空间真正地活起来,真正地拥有价值与灵魂。
期待未来,更好的大屋顶,更丰富的杭城文艺生活,也期待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建筑空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