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想过二手生活
这一段时间的思考,Mark.
书籍只能帮你理解你的处境,而真正提供动力去让你独立洞察着这世界的,还是自己正经历着的处境本身。因为是摆在眼前的问题,最亲身的经历,所以提供自己去感知、追索、理解的动力是非常强的。这就是经历和视野开拓的力量,来自现实层面的“实然”的力量。而书籍里的“应然”世界,其实永远才是别人根据他们自己的时代现实书写的于他们是一手,于我们自己是二手的资料。我的现实,只有我最清晰,我最权威,我最有话语权。在“我”与“世界”之间,可以是先“闻道”,再碰撞,然后通过书籍的(其实就是别人的)经验,帮助我去理解。而“道”永远都不唯一,真理本身就是相对的,所以永远不要等着自己“学成”那一天才去行动。因为永远没有那一天。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而言,我们的一生不需要根据别人的经历来引导,以此去规训和解释自己的经历。照着书籍世界去生活,某种程度上,无疑是另一种教条主义,且在这个同质化的时代,是非常隐秘的教条主义(这个时代有一种知识焦虑,好似读书直接等同于知识,知识又直接等同于理解,理解又可以直接等同于洞察,洞察又可以等同于实践,实践又可以等同于好的实践,好的实践等同于好的生活一般,教条主义意味着省略了中间的所有环节,直接从多读书跳到了有好生活)最缺乏的,就是自主的力量(都是被标榜了的权威说的是对的)和真正的活力(我的经验已经被别人书写了,没啥可说的,太阳总是照常升起)。活力在于,被讲述了千百万遍的那几十个故事母体和结构,因具体的细节脉络不同,依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之间不断发生,且依旧总是因为人性情感的共通,而再次让人动容。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