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骑士团长》小记
朱颜辞镜
——《刺杀骑士团长》小记
初识村上春树是读《挪威的森林》。我想我真正被吸引的原因并非源于梦境与现实的交织的世界,亦非是柔软的、揉入了阳光清新的描写。是主人公的孤独,是红玫瑰与白玫瑰挣扎彷徨的心路。而后也曾读过村上的一些短文,类似《我永远站在鸡蛋那一边》,亦是文采斐然。只是我亦知杂文、散文与小说实际是没有共通性的。这在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有着反复的谈论,深以为意。这样的例子俯仰即是:韩寒的杂文水平在当代大概可以用出类拔萃形容,但他出名的小说,类似《三重门》、《199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并不能称之为佳作;我只觉的确是高中生水平的作品。
以朝圣的心情阅读《刺杀骑士团长》难免有些夸张,但我的确在阅读之前怀抱着很大期望。的确是很厚的书,阅读起来需要很长时间。这在一开始也使我反复思考良久,我好像很不喜欢断断续续地看书,会遗忘一些还算关键的情节。读的时候也会比读别的书更加累:毕竟是以佳作为前提开始阅读的。然而读完后有着沉重的失落之感。并非常见的,看不懂感觉读完一无所获,单纯是这个故事并不吸引我。换个说法,故事不好看。
也许从一开始我就错了。村上所构筑世界的核心,并不是孤苦的主角情感的交错,而是在亦真亦幻中得到成长。这样的书实际我看过许多,类似《一个人的朝圣》、《摆渡人》(英国作家所作,与同名电影毫无联系)。实际上得到我好评的也只有《一个人的朝圣》而已。也许我并不喜欢这样的故事与剧情,我对梦中世界相对而言不那么感兴趣。
虽然这亦不代表我对现实世界的沉重有着很深刻的感悟,希翼通过了解世间龌龊来增强自己的洞察力。不过与相对而言连同历史与情节,的确可以反思更多。像是《岛》,甚至《巴黎圣母院》都会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觉。空泛的想象世界本就很难展示太过深奥的思索,即便是有着难言之隐的春秋笔法,好歹也会嵌套在特定时期。而我所读过的村上的作品,却永恒的抱有独特的情调:隐士的情调。虽然多少会带有现代感,却并不浓厚;只要解决了交通问题,实际上这个时间点可以是任意的。最多加上必要的英语、酒类前提即可。而主角多是并不会为生计发愁的状态,这叫人找不到实感。
回忆起《人间失格》,除了主角的生活仿佛沼泽,越挣扎越陷得深以外,始终可以看到他与生活无可奈何的妥协。因为没有钱,因为要活下去,所以难免愈发疾苦。而《刺杀》这本书中的免色如同天使一般免去了所有必要的经济上的思考。这比起莫言《檀香刑》为了剧情可以舍弃合理智商的令人不耻相对好一些,却难免减弱了必须的现实感。即便是村上的浪漫本就是虚幻的,没有切实的切入点,实在不知该如何带入自己的情感。
老实说文中的各个角色很难讲都脸谱化;都如同神仙的确未曾再别处领教过。然则长篇小说中的铁则却被打破了:人物需要成长。不必提根本就是仙人的免色,是不可能有着变化的;其实除了做爱外也没有实际有着太多心理波动的主角真的和一开始有着任何区别么?先是感受了恋情失去后的悲苦,而后蜗居山中同人妻女朋友相处了6、7个月(时间点上夹杂了一段3个月的旅行与一次一夜情),又莫名其妙的和前妻重归于好。当然也不算莫名吧,他好像一直对前妻念念不忘。所以中途的那些情节算是欲求不满的“发泄”?对前妻的片面描写叫人完全感受不到她的魅力,最终又接受了主角实在是没有情感依据。就好像是,应该这样发展,那么就这样写下去吧。我完全不会产生任何感动、悲伤这样的情绪。多少有点懵,即便是可以猜测出结局,可无法接受这样的进展方式。
因此这对于如此长篇的小说,前面有着悬念,还算读来有趣。越接近结局越难以下咽。在小说完全失去现实感的纯幻想段落时,我有种节奏已经失控的错觉。指代不明,意象不明。已经无法强迫自己再去思考村上到底想表达什么了,只是单纯的渴望结束阅读。并非不接受超现实的表现方式,但对比《百年孤独》,冲击力与铺垫都相距甚远,完全没有震撼感,无法产生一定要理清作者意图的意念。
毕竟不是史诗巨作,与《百年》相比较的确有些强人所难。我个人的感受比之《挪威的森林》都要差很多。当然可能是我在读《挪威》之时有着极痛心的经历,共鸣更多一些。但更多的应该还是本省故事的趣味性差别。主角在两个人中徘徊,痴情与移情间摇摆是有着真是感的,故事本事却又浪漫如梦;会叫人心痛想要落泪。而《刺杀》的主角即便反复设定成偏爱孤独的状态,实际上也根本无法感受他是孤独的。
最是人间留不住。大概最大的问题源自于我自己。如果一开始我没有抱有这么高的期望,或许就不至于如此失望。毕竟诚恳的讲,这本书并不能算差;以高标准来看,也是可以算作中规中矩。我会归类为读过后并不认为时间浪费了,差强人意的作品。但更庆幸自己先读过《挪威的森林》;我会因为《挪》去尝试村上其他的作品。这本书给不了我这样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