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记忆
学生傅彬留言,说高考后想读一些书,让我推荐几本。两年前我很喜欢做这样的事情,好为人师,给学生推荐过书单,大都是那一段时间阅读过的,那一年读过几十本书。但后来又坚持读了两年,就不愿意给人写书单了,因为每个人的阅读风格是不一样的,差异较大,硬给人列书单,会有强人所难之意。况且网上有名师给学生推荐书单,是照抄别人的成果,被举报,结果很惨。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己的阅读面很狭窄,有些不自量力。恰好我前一段时间有想写读书笔记的打算,这次看到留言,有了表达的冲动。
01 我近几年读了不少日本小说家的书,他们的风格总体上是舒缓的,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人生中的小悲欢,像日本的风景,简约而素朴、精致又唯美。最早读了一年的渡边淳一,他的小说是写婚外情的,很多男欢女爱的描写,多是把人的故事嵌入风景中,和四季有关,春天的樱花,夏天的海面,秋天的红叶,冬日的温泉。去各地旅行,很多寺庙、小酒馆,清酒、生鱼片,京都、大阪、横滨、北海道等,我对作品中提到的一个叫阿寒湖的地点很感兴趣,如果有一天我去日本旅行,很想去那里看看。
但我不打算推荐渡边的书,我觉得人在三十后去读比较好,有了生活阅历和感情经历,再去阅读会感触深刻。
最早感触到日本文学之美是芥川龙之介的散文《橘子》,以前高考阅读选过,描写了普通人身上的人性美,后来读到川端康成的《雪国》,作品中很纯粹的自然风景和更为纯粹的人的心灵让人感觉到美好,后来又看了《雪国》系列的另两篇《古都》和《千纸鹤》,同样的风格。
有一年监考,在教室的书架上看到日本另一个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花一天时间看完的,感觉也不错,借猫的视角来看人间百态,也算比较新颖。
也曾花半年时间读了几本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风格趋同,情节大都有相似性,几本后就不新鲜了,他的书在学生中是很流行的,就像小学生喜欢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一样,风格也大都是相同的。
我办公桌旁有一本石黑一雄的书《远山淡影》,淡淡的叙事风格,读起来也不错,就像一个人在公园里,看见树在生长,河水平静得像镜子一样,有穿着精致的女人坐在长椅上,猫经过草坪爬上了一棵很高的树。看完也不太明白书中到底表现什么,但最起码打发了一段宁静的时光,也觉得时间没有虚度,和小说的题目一样。石黑一雄是新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现在热度下来了。我是在阅览室借的,感觉不错就又网购了一本。我后来又找了他的其他书,好像就少了兴趣。
02 后来我去逛豆瓣读书,看别人列的书单,感觉好的就找来读,也读过几本不错的书。
还是日本作家,藤泽周平的《蝉时雨》,听名字就很抒情,在七月阅读再好不过了。我阅读的过程还是很享受的。时光是古典的悠远,人与人之间争斗杀戮,善良与互助,有剑客,有貌美的女子,一年前阅读的,里面人物的名字都不记得了,但阅读时的心情还熟悉着。结尾特别抒情,类似于一个希望和绝望并存的结局,和《边城》类似。
我后来又买了一本藤泽周平的小说《黄昏清兵卫》,也很不错,延续了日本小说整体的风格。
村上春树是中国读者很熟悉的作家,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我读书的时候就很热了,但我没有去读,感觉读不下去。近两年爱上了跑马拉松,得知村上春树是马拉松爱好者,而且写了一本记录马拉松的书《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我网上买来读了,还不错,流水账式的写作,很写实,里面跑步的感受我也很共鸣,但因为是名人,怎么写都可以。我虽然对他印象不错,但其他的书我还是没有去读,尽管我已买了两本家里放着。
读书也靠缘分的,有时一本书买回来就能一口气读完,爱不释手;也有的书买回来就束之高阁,但过了几年后打开,又会爱的不得了。读书也不是心急的事情,顺其自然比较好。我现在手头上有一本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厚厚的四大本,第一卷我还没有读完,读了半年了,疫情期间读了大半本,最近工作繁忙,又停下了,我决定暑假重新拾起来,力争今年读完。 03 暑假里,我很喜欢去市图书馆(农林大学)看书,人不多,安静,书也有几本。我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在那里开始,在“经典书屋”里的书架上看到,感觉到熟悉,因为这是我读书生涯里读的最后一本名著,是2002年的春天,我花了三个月在北师大的图书馆看完的。那时人在青春的忧郁中,很躁动的心情,根本不知道书里写得是什么,只记得里面有大段大段的风景描写吸引了我。这种记忆让我又打开了书,只翻了一页就喜欢上了,决定重新阅读。
每次大概读50页,感觉很好。然后就去书店找到了同版本的,买回家读。名著大都有几个版本,有的版本读起来很舒服,有的版本则难以继续,我有几次这样的体验了,所以读外国小说,翻译很重要,适合自己的阅读风格才是最好的。
罗曼•罗兰的作品还是很大气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的开阔、细腻,更有对社会人生历史的宏大叙事,讲述德国和法国的历史,讲述在那个时代年轻人对国家民族的关注和责任,每一个人仿佛就代表着那个国家,哪怕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穷困青年,依然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家国情怀,对比之下,生活在当下的很多人境界狭隘多了,当下人们谈的多是车房,一切都和名利有关,但罗曼罗兰那个时代的人,境界高了很多。这或许就是文学作品对时代的干预,让人在阅读中反观当下,引起思想的震动。
重读《约翰•克利斯多夫》带给我很多享受,原来一本书是需要多次阅读的,不同的年龄和生活背景下,体验也不相同。我去年又重新读了《穆斯林的葬礼》,阿来的《尘埃落地》,都很不错。但有的书重读就没有继续下去,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书时读得如醉如痴,现在没了感觉;我以前很喜欢读苏童的小说,比如《妻妾成群》《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特别是后者,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在网上买到,打开后没有了过去的感觉。
读书这样,人与人相处也大抵相似,多年前的朋友,再见面时有的陌生,有的感觉如初。这都是生活的常态吧,也可以归结于缘分。读不完的书,遇不尽的人。
04 前年暑假我在家里读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读得如醉如痴,最后竟不忍心读完。读完后还写了一篇书评,自我感觉良好。福楼拜的叙事风格我很喜欢,大段的景色描写,画面感很强,人物的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很自然,人物的性格也很典型,阅读时常会把自己的生活带进其中,或是别人的影子,或是自己的融入。不由自主地就走进小说的情境中。喜与悲,乐与愁。《包法利夫人》有几个版本,我读的是张承滨译本的,而著名翻译家李健吾版的我则读不下去。
我曾在电影频道看过一部电影《新包法利夫人》,不是小说的情节,是现代版的感情剧,也很不错,我是看了那部电影才决定重读《包法利夫人》的,还好,买对了书。后来又买了福楼拜的全集,一共五本,读了三本,剩下的不想读了,可能以后的某个日子又会读起。
05 我曾在网上一下子买了近十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作品,其中挪威作家汉姆生的作品《大地的成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欧洲的农村的,山野间一个人开荒种植,后来组建了家庭,在荒野中的一户人家,周边有大片的土地、河流、连绵的森林,森林外还有城镇,有人途径那里,人与人的交往,人性的善与恶,大地的原始和质朴,后来有人在附近开发矿山,人类文明对土地的破坏,各种利益交织。读起来也很有味道,荒野中的男人有两个儿子,有很多故事发生。虽在遥远的欧洲,但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也很多。
疫情期间读了加缪的《鼠疫》,很应景的一篇小说,书不厚,几天就读完了,读后若有所思,鼠疫是有象征意义的,而不仅仅是一场疫情。我还读了加缪的《局外人》,是几篇小说的合集,就《局外人》不错,其他几篇没有了阅读的兴趣。很多小说是这样的,有几篇小说合集,其中一篇比较好,我被很多这样的书骗过。加拿大小说家爱丽丝•门罗的《逃离》就是这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但《逃离》只是其中一篇,其他几篇相差很多。 06 拉美文学作家的小说也很不错,两年前才读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阅读过程很享受,有一学期去提前班上课,因为没有压力,我就把平时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做了,就是花一个月的时间集体读一本小说,推荐的书就是《百年孤独》,上课就是一起读小说,我自己感觉还好,学生都是应试的幸运儿,可能有学生对不讲知识点有意见,但我还是坚持了自我,让学生完成了三年文言文的背诵,还写了很多随笔,一起读了几本书,如果认真完成的同学肯定有收获,反正我做了一回自己,现在语文学界提倡整本书阅读,其实理念是相同的。
年前读了一本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的《世界末日之战》,很厚的一本书,里面有浓郁的美洲大陆的气息,充满着神秘野性和愚昧,和《百年孤独》里一样,反映着美洲大陆人们的觉醒与抗争,以及面对现代文明的无可奈何之感。我还买了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只是还没有找到时间阅读。
07 近一两年对外国小说比较感兴趣,在豆瓣推荐的书单上,外国小说也占比较大,可能是逼格比较高。但买回来很多书,好的适合自己阅读的也不算多,多数是平平淡淡。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是诺奖作品,读起来不错。就是写一条街的故事,很多人生活在其中,每天都有各种事情发生,人与人之间,各种有意思的没有意思的事情,最后凸显了人性的种种,是用儿童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的,还是比较有趣的。 赫尔曼•黑塞是我们课文的作者,《获得教养的途径》选自《彼得•卡门青》,《彼得•卡门青》是一部不错的小说集,黑塞这个小说家三观特别正,作品的人物也多是这样的,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名著,我开始读了一半多,停了下来,结果那本书找不到了,又去买了一本,可能版本不同了,读起来没有先前的感觉好了,但这本书整体上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俄罗斯的风光,火车行驶在西伯利亚雪原上,白茫茫一片,落光叶子的树静默着,还有战争给人逃离带来的慌乱,最后都是人性的某种属性的呈现,所有的小说都是这样,最后总要回到人性的种种上来。 08 假期里去图书馆,有一段时间喜欢看文言作品,唐宋八大家散文,归有光、唐顺之等人的散文。当下比较流行的明人张岱的书,多是短篇集,读起来比较轻松,比如《西湖寻梦》《陶庵梦忆》,沈复的《浮生六记》等,还有一本听书名很是高大上《夜航船》,我买回来后发现并不算文集,多是一些过去的名词解释,很短,各种行业。阅读起来感觉一般。
曾经在朋友圈里发过动态,就是在图书馆看文言作品的,还说心情很安静。有点装逼的那种,结果被同学嘲笑,同学是大学教古代文学的,说我这太小儿科了,他们每天都泡在古籍中,几十年如一日,被打脸了。但毕竟朋友圈中俗人居多,不是每个人能天天看文言文的。
我一同事的父母都退休了,是从事古文字书法研究的,家里有很多古籍书,而且是很值钱的那种,她弟弟现在很牛,诸暨很多地方有他的题字,落款是何涤非,可以和骆恒光比肩的。
09 国内的小说读过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描写东北少数民族的变迁,充满这神秘色彩,原始的土地上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但最终也无法阻止时代的浪潮,成为遥远的回忆。
姜戎的《狼图腾》也是写内蒙的,辽阔的草原狼群奔腾,人与狼的相爱相杀,最终以狼的衰落结束,看得也是惊心动魄,但读到一半,感觉作者的叙述太琐碎了。贾平凹写过一篇《怀念狼》,是写寻狼的历史,在寻狼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借以表现对时代的思考。看了一大半,后来就停下了。这两本都是初中生指定读本,我是属于补课的。
同时补的还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因为是写给美国人看的,然后再翻译成中文,所以浅显易懂;《苏菲的日记》是一本讲述哲学的著作,借助于小孩子的视角,也写得通俗易懂,我看得也津津有味,里面有很多魔幻的写法,现代主义的痕迹明显。这两本也是初中读物,我以前给学生推荐,他们说初中都读过了。
10 其他我还买过不少书,都还没有来得及阅读,有的额是没有时间,有的是没有心情。像我现在读书多是一种心情,并不以获得知识为目的,所以较为散漫。但多年的经历说明,那些束之高阁的书有一天会阅读的。
阅读很多时候是盲目的,跟风的现象比较严重,盲从心理吧,不是我一个人,大多数人是这样。像残雪提名了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就在网上热销了一阵。去年诺奖获得者托卡尔丘克,作品也很畅销,我还买了两本,阅读的感觉一般。
阅读还会受人影响,几年前我听过一个作家的报告,讲了他的阅读史,还出版了两本读书笔记,我买来读感觉很好,然后在他读过的作品里买了十几本书,这样体验也很好。这位作家叫汗漫,代表作为《流动的灯盏》《一卷星辰》等。
疫情期间有一段时间我很享受一种阅读情境,晚上在我那个简陋的书房里,和儿子一起阅读,他阅读没有享受,多是被老师的任务所逼迫,但那几天他读小学生版的四大名著,两个人晚上读一个小时左右,我看《追忆逝水年华》,他看《红楼梦》,他读不懂,老说“这不科学啊,古人怎么会有现在的东西?他们居然还有水稻?”听到这幼稚的问题是让人发笑的,然后我给他解释。很安静的夜晚,因为读书的对话总是美好的。可惜,他没有坚持下去,那本《红楼梦》他只读了一半。其实我《红楼梦》也只读了一半,多年前读的,但我一直有个心愿,我要把剩下的半本读完。有时想退休后打发时间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愿到那时,归来还是那个少年。
我有过很多美好的阅读的体验。最早很喜欢读《少年文艺》,很喜欢里面的文章,读师范时还在坚持,还被人笑话。工作第一年准备在职考试,读到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第一次领略到文学之美,在一个冬天读的,特别是在夜晚阅读,会遗忘身边的世界。住科大同学宿舍里晚上读西方的哲学著作,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完全看不懂,但阅读的时候心里很安静。晚上看到眼睛模糊,抬头看见窗外的月亮,夏天风也从窗外吹来,很美好。 大学在阶梯教室里通宵读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把自己也带入文本中,读到动情时会大喊大叫起来。师范时读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也是很投入,不读完就坐立不安的,因为书中的世界就是我熟悉的生活,都是农村人,相同的人生际遇。读书也是读自己的人生。我那时还被老师收走一本书,我难过的书没有读完,我很想知道结局。
努力了半生,最终成为了普通人,这也是自己多年奋斗才拥有的,又因为有了阅读,生活也会有不同,在一个人的世界去感受大千世界,前世今生,那份喜怒哀乐并不是常人都能拥有的,首先要有阅读的基础,才能在平常的日子里拥有感动,就像在书中看见另一个自己。 20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