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下雨天做的事
查看话题 >雨雨雨的牛津
冷冷的冰雨砸在身上有多么的痛?
四月份的牛津就能让人切肤感受什么叫冰雨。
如果不出国,在东北也能体会盛夏的雨水是可以如何给人带来彻骨寒冷。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祖父有亲戚在北京任职,家里远亲带着他的母亲去探访,原以为亲戚在北京生活很滋润,母亲也很嫉妒儿媳妇在北京享受,然而两人到了北京却同情起远亲了,北京夏天的热无孔不入,简直让人没法儿活,最奇怪的是居然连风都是热的。
祖父曾到石家庄出差,对夏天刮热风并不觉得惊奇,但包括我母亲在内没有离开过长春的人就觉得不可思议,大家对亲戚的反馈反复讨论,深度推敲,感到不可思议继而想到他们的狼狈又笑得前仰后合。
但当我搬到石家庄居住后,彻底接受过焚风的洗礼后,再度回到东北,却被7月中旬忽然刮来地一阵冰冷的凉风吓得哇哇乱叫。
伦敦地区的整个四月份都是多雨季节,但我已经成功将石家庄的太阳带去了阴雨霏霏的伦敦,整个行程14天,只有在牛津的这一天赶上了半天下雨,四月份的冰雨真不是盖地,滴滴答答如影随形,不够干脆,像心有怨气的幽魂,粘腻怨愤又绝不离去。温度仍有十来度,但却湿寒到骨髓中,体感有零度左右。
四月份一旦没有了太阳照耀,牛津就和11月份的杭州一样,可以让人冷得彻骨,冷到感觉骨头都要碎了,冷到无处可逃。
这个时候可能只有酒精能够拯救痛苦的灵魂,没有暖气,就要终日沉浸在一种发霉的味道中,不难理解英国为什么酒鬼特别多。但酒精带来的干燥和温暖只是一瞬间的,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追求梦想似的,要想保持舒适的假想就得一直喝一直喝。
英国采暖期很长,暖气费是日杂费用中比重很大的一笔,的确有人付不起暖气费。
除了天公不作美,牛津的基础设施还是很好的,交通也方便,
牛津作为远离大城市的大学城来说基础设施还是很便利的,在整个大学城区域,可以买到所有与市区同等品质的食物及日用品,也没有像很多专门的大学城沦为三不管的孤岛。
中国新兴大学城几乎是完全架空式的新兴社区,区域内没有市民文化,常住居民也比较少,外来务工人员占主要构成,人员流动大,社区安全隐患高。因为学生是季节性客源,而本地常住居民消费能力有限,所以商业做不起来,购买生活必需品的便利性和性价比远不如城市中心的商业区,交通接驳也多有不便,因为除了没车的学生,几乎不会再有持续性没有私家车的客源到达大学城了。
牛津的常住人口密度却远高于英格兰地区的人口密度,牛津镇的常住人口有16万,每平方英里有9165人,而英格兰地区却只有406,牛津真的算英格兰的人口密集区域,难怪商业街还挺繁荣的。你在牛津能够找到所有主流的连锁店。
欧洲很多城镇都有随上随下巴士,游客比较多的城市的随行大巴一般都有中文解说,天气好时坐在车顶也能获得一种兜风的感觉,当天天气阴冷,坐在大巴里面反而像个安乐窝。讲解说到,以前的牛津学生和老师是不允许结婚的,所以可能在英文中学士与单身汉是同词吧。古代的英国妇女劳动付出对一个男人保持体面是难以想象的重要,体面家庭的针织品几乎都出自女主人之手,而且在天主教的文化中,衣物的洁白与否被与一个人的道德联系起来,所以家里必须有一个人整日洗洗刷刷。看着车外阴翳的天气以及特别凑巧合身拢衣而过的瘦高行人,就觉得bechelor的日子还真是挺不好过。
买随性巴士票的时候我被售票员错认为学生,但我并未想偷偷占这个便宜,便说我其实早就毕业了,售票员犹豫了一下对我说,没事,你就给我学生票的钱吧。我觉得正常的社会人千万不要为了占几块钱的便宜故意去找攻略如何套票或者省钱,一方面为商家想一想,当大多数人都斤斤计较一定要将对方的售价压缩到几乎成本价,那一定会逼迫商家想歪招通过缺斤少两来欺骗顾客甚至倒闭,这项服务从此相忘于江湖,另一方面,前人的投机取巧一定会给后来人造成很坏的影响的体验。就比如说一次在骑士桥一家店外排队进店,门卫就让后来的非亚裔先进门了,这个体验真的让我很不爽,但是看看队伍里那些明显就是代购样面貌的中国人,如果你是商家,也很难不作出这样的选择吧?我亲见了几次,代购进店,一通试穿,两个人比比划划地拍照,划地为王,却什么都没有买,在国内国外造假一条龙并不鲜见,所谓店内实拍,很多都是偷梁换柱的把戏,但是因为价格低,许多买家也自欺欺人,拿着买来的明知是假货的商品与友人或同事高谈阔论。好像这些人只是个性行为,但其实影响了整个民族的形象。我因为好奇有问过导购,这些店里的导购都说公司有严格控制,就算添加客人微信都不可以异地代买,更别说给所谓代购开通特别留货服务了。
不如将这些脑筋留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也许我国超英赶美真的就指日可待了。
牛津规模最大的学院是基督教堂学院,在牛津有一些约定成俗的东西,比如称呼基督教堂学院是不带学院两个字,但是新学院一定要加上学院两个字。看来有点删繁就简的意思,new collage已经够简单的了,再把collage删掉就没人知道new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了。这座学院应该是牛津最有名气的学院了,15£的入场费一点都不便宜,不过哈利波特迷肯定不会错过,但其实电影中饭厅的场景是在演播棚内对基督教堂学院的大厅的仿造,但是进入大厅所要经过的扇形楼梯则是原地取景。大堂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文艺复兴风格,悬臂托梁式的屋顶下是让人应接不暇的伟人雕塑,沉默而自信地展示着这个学院的教学成果。
事实胜于雄辩,成果静静地展示。
大堂会在学生的午饭时间关闭参观。
进入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建于17世纪的气势恢宏的汤姆塔,如果你在这里停留的足够晚,晚上9:05可以听到这里鸣钟101次,是对学生的宵禁提醒,牛津曾经可是十分严肃的,看这么多声钟响还不能把在远方浪来浪去的你给召唤回去。
学院内的教堂不仅服务学校更为整个区域提供精神支持,教堂的历史比学院本身要古老的多,8世纪时以St Frideswide盎格鲁萨克逊风格的祭坛为中心的小隐修院被设置在这里。12世纪时,隐修院逐渐成为一个隐修教堂,并在1525年并入new Cardinal学院。在国教改革期间,亨利八世销毁了旧祭坛,并将隐修教堂改建为教区总教堂,这个机构从church变成了cathedral。1546年隐修院教堂改名为现在所使用的名字——基督院教堂。
教堂内有反映了Thomas Becket被谋杀的场景的1320块彩绘玻璃。
离开教堂所经过的15世纪的回廊是St Frideswide隐修院时期的一件遗留古迹。
因为这座教堂是运营中的英国国教教堂,所以并不收取任何入场费,并提供宗教服务。这家教堂也拥有自己的唱诗班,教堂内因为有特殊的声学设计,音响效果往往要比音乐厅更好,又因为宗教必须让教众在谛听歌声时有接近上帝的错觉,所以往往教堂中的声学设计会让歌声更加空灵震撼。基督学院教堂官网会定期发布唱诗班的歌单以及时间,机会刚好一定不要错过。教堂现在拥有三支唱诗班队伍,有教堂唱诗班,大学院唱诗班以及女孩唱诗班,出演期不同。
现在日本有一种寺庙住宿体验开始火起来,访客可以住在寺庙中,吃寺庙特别准备的餐食,以往神秘的宗教场所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更近了。基督学院教堂也有这个服务,在假期和复活节期间,访客可以入住学校的宿舍,就算考上不牛津,也可以试试住在牛津最棒的学院之一是什么感觉。
(预约网站:https://www.chch.ox.ac.uk/conferences/staying-christ-church)
因为基督教堂学院一直是牛津最富有的几个学院之一,所以学院拥有私人美术收藏,学院的收藏开始于1960年代,藏品包括顶托列多,达芬奇,丢勒,米开朗琪罗和其它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如果在相对人流不大的地方有机会鉴赏大师作品一定不要错过,因为比起那些声名远扬的博物馆比如——卢浮宫能有更多静观和思考的时间,例如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就可以特别仔细地鉴赏《岩间圣母》,这是二维影像上得不到的体验,而且像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名号响当当的大家的作品却有非常多奇妙之处值得仔细欣赏,会有拍照,看电子版和惊鸿一瞥完全得不到的体会和发现。

基督教堂学院的草坪非常大,这也是一个证明学院经济实力的侧面,感受一下学院的豪气,在草坪外围散步,不过在湖边散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学校养的长角牛……因为在英国可是发生过教授散步被牛袭击身亡的惨案。
牛津有一家爱丽丝专卖店,出售各种各样的周边产品,做工还不错,但室内空间狭小,转个身都困难。从学院出来可以去看一看。我是复活节期间造访牛津,大多数店都关了,而且当天下雨,很不容易逛。
牛津另外一个地标就是图书馆了。Bodleian图书馆有免费可参观的区域也有非官方游不可进入区域。
外部访客并不是进不去牛津大学图书馆,图书馆有非常细碎的入场时间,针对神学院和官方游的入场时间是Monday – Friday: 8.30am – 5pm;Saturday: 9am – 5pm;Sunday: 11am – 5pm。《哈利波特》系列在图书馆也有实地取景。
官方导览有半个小时的也有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有带官方讲解的导览也有自助导览机半自助游。经典的拉德克里夫图书馆的参观包含在90分钟的官方游中。
Bodleian图书馆有一个17世纪的场院,在园内可以免费欣赏历史建筑,Blackwell大厅和Weston图书馆的展览室也接受免费参观。
30min的导览每人6£,60min的导览每人9£。导览从神学院开始,这是大学最早的教室,这个非凡的哥特式建筑建于1423年。从低矮的扇形拱顶上可以看到雕刻在上面的赞助者的名字。
所有的导览都包括参观建于1488年的Bodleian旧馆图书馆上层,但是访客不被允许参观装潢精美的中世纪风格房间,只能从连接与此的17世纪的扩展部分向内观望。这里是哈利波特电影图书馆的取景地。
标准导览都会带访客参观神学院尽头的两个大内室。其中的会议室曾三次举办英国议会,一次在查理一世时期,两次在查理二世时期。另外一间大学校长法庭则曾经见证了审判作家王尔德和诗人雪莱。
可以通过这个网址https://visit.bodleian.ox.ac.uk/tours预约官方导览。
如果假期去牛津,一定要提前做好游览规划,因为就算你打算走走看看,遇上不好的天气和门店关门,可能坐着喝个茶的地方也不那么多。
图书馆有咖啡店和礼品店,总之,在英国逛累了,立刻进咖啡店总是不会错的(有吃的,坐的地方和洗手间),这要比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瞎走要靠谱得多。
在英找饭吃真是门技术活,不要带着寻找中国风味的意图可行性会更高,往往得到的结果也会——更好。当时凭随行巴士的车票可以在高街上一家在地下经营的自助餐厅享受折扣,但是后来我选择了隔壁的绿色有机连锁快餐店,真的十分后悔,这家店的菜有股摧枯拉朽的力量,将当日牛津阴雨霏霏的气氛烘托到高潮,几乎是催人泪下了。不难理解为什么英国频出得厌食症几乎要死掉的新闻,如果受食肉会增加增重风险的观念影响,在英国真的没什么好吃的选择了。
回望身后鳞次栉比的历史建筑,它们在阴雨的晦暗中越发显得幽深而充满距离感,我不知道是否此地的学术成就归功于对饮食等世俗生活的漠视。

《伦敦的四月天》:从顶级美食到路边小店,从美术馆到博物馆,从集团酒店到家族经营旅舍。花店、咖啡店、书店、超市、地铁、轨道交通、出租车、机场、高教园区、金融区……尽可能的静观与对比,将自己完全融入到陌生的环境中,从字里行间找寻与现实的异同,全方位地感受一地的风土人情。
《总角之宴》:38.三十儿热炕头百事百怪:天黑了,两个孩子也不见回来,刘丽洁便出外去找,走出门,拐过一个弯,便在邻居家门口发现了两个孩子和燕斌在那儿逗闷子。
燕以敖用一根线牵着一只王八,刘丽洁便走过去问怎么回事。
“从市场上拿回来的,给小静静玩,玩够了,咱们晚上吃。”
“这东西可怎么吃?”刘丽洁看着那模模糊糊的王八吓死了。
“我做,嫂子你不用管——哎呀,咱爸咱妈还在那儿玩呢,我当才路过袁三儿家,那画面,怎么形容呢?玩魔障了,叫也叫不回,我说大过年的,你做做样子都不行啊?”
“嗨!”刘丽洁懒待埋怨,忍不住去注意地上的王八,生怕被它咬了。
……
那些隐匿在回忆角落的刻骨铭心。
摩登东京中的老味道:在日本桥的樱花之下,摩登与复古,真实与虚幻,模糊的边界与生活罅隙的美好在精益求精的市井美食中蒸腾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