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昆博
经济学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有时一个城市的行政级别决定了文化配置。京城省城县城高低不同,文化配置各有多寡。站在行政低位地级市的苏州,但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财力,公共文化配置就略有丰富点。除了有扬名四海的苏州博物馆,还有各类专业博物馆。如给紫禁城定做“金砖”的御窑博物馆,如玉雕博物馆,苏扇博物馆,昆曲评谈博物馆…,就算除了物产,还有科举时代产“人才”的状元博物馆。别忘了,状元也是苏州在科举制时代的特产。零零总总,规模虽说不上大,但总是文化的传承窗口,公众的了解平台。
就说这昆曲博物馆,号称百戏之祖的昆曲自明代起有四百年历史,无论京戏还是川剧等其他剧种,其中都有昆腔。这门戏曲自明朝人魏良辅揉当时的海盐腔,余姚腔和其他江南小调,形成水磨调的昆腔。我对这段故事的知晓来自网红剧《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听昆曲的片断。后来读到一些文人叙事,偶有了解一点昆曲常识。但纯粹是听不懂音,图看热闹而已。水磨腔的软糯如同吴音的媚好,随着江南风物和江南士大夫的行走朝野,昆曲在庙堂士林风靡了数百年,成了正式的雅音。
但随着近代电影话剧等现代娱乐的西来,传统戏曲逐渐衰落。曲高和寡的昆曲也是如此。民国时期的经济大亨穆偶初和一些爱曲的江南士绅组建苏州昆曲传习所,企以 让雅音传承并弦歌不绝。终培养了一批传字辈昆曲火种。回首百年,昆曲也并不是穷途末路,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不也是风迷万众么?
这昆曲博物馆是旧时的山西会馆。山西的老醯儿走西口,做票行,曾经在明清两朝赚得盆满钵满,甚至富可敌国,山西人在苏州的办事处自然是富丽堂皇。花厅戏台,主廷别院,湖石游廊,该有的的都有配置。这全晋会馆位于苏州古城区的中张家巷。这门口本是一条东西向的河,上世纪填河筑路,近几年又费心费力的开路引水,所谓恢复原貌。想想这百年来,我们做了多少反反复复的事儿。历史的河流总受左右摇摆,文化的河流切不可断流消亡。
闲言少叙,具体见下图。我是曲盲,豆友中曲家不少,我若有胡言,望指证。


























-
境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08 13: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