氪金付费,是支持自己钟爱的最好选择
近年的一个突出感悟是:
如果喜欢一个人或者东西,要不吝夸赞。
如果是一个作品,产品或者平台的话,要培养自己的付费意识。
在表达喜好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是个非常内敛克制的人。
跟受到的教育有关,也和市场环境上“免费” 教育有关。
后来开始让我触动的一件事情,就是读到了西山居团队的故事。
【西山居】
我初中时候很喜欢打游戏,其中最喜欢的就是西山居出的《剑侠情缘外传之月影传说》。
那时候装游戏还要去买盘的。我们那个小城市,当时最有名的可以挑游戏盘的地方,是个大型的盗版数码市场。
当时买了玩了也不觉得有什么,正版既买不到也买不起。
后来过了好些年才知道,西山居虽然一度因为剑侠情缘系列声名鹊起,可是后来却因为盗版几乎分崩离析。再后来团队在发展理念上也产生了重大分歧。
一支从盈利考虑转做网游,结果辗转有了如今的剑网三。
而早期团队里一些不认同的人,那时就离开了。
知道这些的时候我的生活已经忙得一塌糊涂,颠簸不平。终于在停下来的间隙下了剑网三,偷空充值打了几天的游戏。
华服美人,琼玉少年。
操作飞檐走壁,极其流畅。
人和景都是风情万种。
如今的剑网三早已经不愁盈利了。
可我还是愧疚。
为不能时光倒流,为原生团队的作品献上一份支持。
【国漫】
我小时候很喜欢看日漫的。
早餐两块会省下一块五,就为了凑钱买漫画。
还一直奇怪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人可以画出这样的漫画。
长大了后国漫和动画一天天好的起来,挺高兴的。
关注时,发现这个生态还有很多问题。
阅文集团因为网文的吸血合同事情,露出网文创作恶劣环境的冰山一角时。有的人说到,其实国漫已经经历过一轮折磨了,只是如今这把火终是烧到网文的圈子里,才掀起轩然大波。
我看到的也不全面,就以点代面地分享我看到的现象吧。
1/ 彩漫兴起
以前的黑白漫画,画面内容丰富,情节紧凑,分镜也是非常有张力的。
早期日漫和一些国内功力扎实的作者,都是如此。
后来不知何时彩漫兴起,现在国内漫画app上大多数都是这样。
本身不是坏事,视觉更丰富了。
这件事情的副作用在于:
漫画创作者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了,更多的精力需要放在上色完稿,也需要更流水化的助理团队。
漫画的工序和工作量之复杂,比网文写作还要多一些。直接结果就是,现在的很多彩漫注水严重,分镜和情节皆是如此。
同时一个漫画创作,团队也越来越庞杂,编剧,主笔,助理。情节脚本和画面绘制是完全分离的角色。
不是没有优秀的团队。但是明显的,很难达到知行和一,格物至知的优秀了。
我所见到的情节与画作皆上佳的作者,无不是在脚本和画面上皆有造诣的人。
比如近年国漫代表,被称为神作的《一人之下》
虽然画风乍一看粗糙。但是神态,画面,动作,结合剧情是非常有冲击力的。是有生活洞察和深入思考的。
作者米二就是在创作的各个方向亲力亲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全部自己动手作。
所以他的作品,不仅可以反复看,连看下面粉丝的评析都觉得特别有趣。
之前画风细腻,却因为资金问题无以为继的动画《少年锦衣卫》。明显就是一个美术大大强过情节脚本的作品。
美则美矣,就是情节推进差强人意。
固然有成本限制场景建模,我还是觉得脚本本身限制了这个动画的影响力。
(我还买了他们的画册,希望柏言导演再凑齐钱来续拍的时候,也能在脚本上有所突破)
以及,我还是挺喜欢以前的黑白漫画的。
2/要快
如前面说所,漫画产出其实是很慢的。
一周一更,工作量已经不容易了。
现在很多团队为了配合市场趋势,努力地做到一周两更三更,其实工作量是很骇人的。
脚本思考和画面绘制,前者费脑,后者费力。都不容易。兼顾两者的创作者更是如此。
《一人之下》的米二就是这样的,为了保证自己的充分准确表达,一直坚持自己上手。又为了赶速度,病倒好几次。
已经大有名气的作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一些还在苦苦挣扎的小作者呢。
然而读者是刻薄的。不是全部,其中一部分。
我看到几次作者因各种原因无法及时推送,一些读者在弹幕和评论区的骂相之难看,简直像是对方欠了他的钱一样。
漫画的很大部分是免费的,后来收费的部分价格也很低,一话不过几毛钱。
是哪里来的优越感能让他们如此恶毒地咄咄逼人呢。
大概在市场长期的环境下,他们用“免费”的东西用得理所当然,从没意识到那都是别人的创作和心血,也并不真得尊重创作者的价值。付了一点钱就觉得自己有特权。这样的人,大概没钱的时候是阿Q,稍微有一点钱,就觉得自己可以当赵太爷了。
以前小说《魅生》的作者楚惜刀在创作的时候,坦言自己需要翻很多资料,写得极慢。一年能写下七百字就不容易的。为了完成这个作品坚持了数年。创作之不易,由此可见。
那些尊重作者,懂得欣赏的追更读者。会成为作者持续创作的动力。
而这些动辄骂骂咧咧,自以为是的读者,真希望他们有能力多赚点钱。因为他们能被别人看得上的,也就只有钱了。
3/免费
以免费换流量这种操作,不独是网文世界的操作了。
国漫也有的。
我举个简单理解的例子。
如果看一个漫画需要收费的话,我们可以简理解为这是直接为内容付费。
但如果一个平台对你说,所有的内容都是免费的,来吧。然后他们接了很多广告来赚钱。这就是以内容的免费来换取流量。
我在有妖气上看许哲先的《镖人》和夏达的《拾遗录》,想给他们投个月票,发现得变成会员才有月票。单独付给作品就不行。
后来我发现我不是一个人,也有读者评论说为了投票,才办了会员。
这两者有区别吗?只从钱的层面上,是不同的变现方式。好像没什么问题。
从对市场和消费者的长期影响上来说,差别就大了。
因为为内容付费的行为,会教育消费者“我们要用付钱给好的内容创作”,这是肯定优秀内容人的价值,也会对内容创作者起到鼓励作用。
而免费政策,则会吸引更多习惯免费享受的人,潜意识里大家会慢慢把内容的免费当成理所当然,而对一切付费的需求很抗拒。
越轻视内容的价值,也会让消费者轻视内容创作者的劳动。所以这样的消费者会很容易更新慢的时候破口大骂,稍不如意就扬言不再关注,俨然把自己真得当成了上帝。
这对品牌广告商来说也不是好事。
这样的平台投放的对象,都是一些连自己喜欢的好内容都不想付费的人,会买广告推广的商品吗?
【内容平台】
也不独是内容,内容平台也是。
有天我看到一个访谈里一个用户解释自己自己付费的理由,是“生怕这个平台没有钱倒闭了”。
心里真得很不好受。
有多少平台是因为没有及时得到付费支持而消失的呢?
有多少平台是因为那些恶意攻击,咄咄逼人的互联网用户而消失的呢?
前有音乐品味上佳的“落网”,后有内容平台AO3和lofter, 更有不计其数的小众网站。
他们消失时候,那些沉在心底的喜悦都空了一块。
表达传播的力量,是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的。
我们喜欢和支持的内容
决定了未来市场的格局,
决定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内容以后还能不能看到,
决定了未来的内容是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内容。
我们支持和保护的,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创作者和作品。
那也是我们欣赏和喜欢的一部分真实的自己。
【其他】
以前旅行用的社区couchsurfing因为疫情陷入了危机,虽然很不方便。还是用visa卡捐了钱。
听说今年书号又要减少,立即买了自己喜欢的各种纸质书。
经常只是用来刷营销案例的社交平台,开始会分享自己喜欢的书和别的作品。
付费自己用起来很方便的技术平台(cowtransfer, 我的印象笔记),好的内容平台(B站,看理想,各种动漫)和运动平台(Keep)。
会认真给朋友安利自己认可的好品牌和好产品(而且发现一安利一个准儿)。
没事儿画一画喜欢的明星和角色,发出来,夸赞演技用心。
……
我仍然是个不太擅长表达喜爱的人。
然而人生无常,一想到今日心头好,明天就也许看不到了。
我还是决定,小心地迈出一步,用我的方式表达热爱。
然后我发现,那些创作者也是很开心的。
而我更开心了。
我很庆幸,虽然有点不容易,但我终于没有丢掉喜欢的自己。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