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最近一直在卖卖卖,却称做空美国没有好下场,是“阴谋”吗?

5月初的股东会上,一位加拿大的投资者问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大意是说:巴菲特先生,您自称做空美国没有好下场,还说现在是买股票的好时候,可您却在4月份净卖出,现在账上还趴着4000亿的现金,您不是在忽悠我们“为国接盘”吧?对于这个具有典型散户思维的“阴谋论”问题,巴菲特是这么解释的:
他所谓的“现在是最好的买入时机”,前提是长期看好,而且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财务上的,因为短期内必须防止最坏的情况发生,二是心理上的,每一个人对损失的承受程度是不同的,买入时必须考虑这一点。
巴菲特将今年的危机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比,认为2008年是火车偏离轨道,而今年是我们主动让火车暂时停下来。听上去,巴菲特这次对危机的结果更乐观;但实际应对上,巴菲特这次却更谨慎。
2008年的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巴菲特已经开始大手笔买入,半年之后美股才见底;而这次,伯克希尔公司至今仍然保留了大量现金,仍然在防止最坏的事情发生。原因在于,2008年的危机虽严重,但都是经典的危机,也有经典的答案;这次的危机毫无先例可参考,虽然仍然乐观,但短期的不确定性也更强。
所以,2008年的危机中,巴菲特增持了公用事业公司和工业类公司(对比亚迪的投资就是那时候开始的),大量减仓消费公司和金融行业;而今年,巴菲特在减持航空业的同时,仍然保留了金融和消费公司。这正是对“火车偏离轨道”和“火车暂停”这两类不同问题的积极应对——上次的问题是过度消费和过度举债,这次的问题是生活习惯的改变。
所以乐观的心态与谨慎的应对都是因时而异,因势而异的。巴菲特的这些解释,很像我们很熟悉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长期策略和短期策略的平衡:不光是投资,大部分事情上,都是“悲观者经常正确,乐观者最终成功”。
“悲观者经常正确”,这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当你想做一件不太常见的事情时,总是有好心人列举一堆风险,劝你小心。事实上,越少有人做的事,成功率越低,所以悲观者经常正确,但代价就是——纯粹的悲观者总是平平淡淡地过完这一生。
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未来持悲观态度的观点,往往更能吸引眼球,更能给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它们看似正确,但实际上,这些悲剧的论调往往对应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惰性”——不要跳槽、不要创业、不要投资,不要买房、不要结婚,不要离婚,不要二胎……,总之不要有任何改变,因为一切都有可能是错的。
所以,“乐观者最终成功”并不是说乐观就能成功,而是指对未来必须持有长期乐观的心态,你才愿意积极应对短期波动。
7.4:
7.3:
7.2:
7.1:
6.29:
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