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预告 | 《故书琐话》

《故书琐话》
赵国忠著
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年5月
卞之琳诗悼徐志摩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坠机罹难,消息证实后,他的友朋纷纷撰文悼念,《新月》《诗刊》《北平晨报》等很快出版了纪念专号,直至一周年忌日、二周年忌日,报章上还时见刊载追怀性诗文。这些至情至性的文字辑录成书的,我即看到两部,一部是1970年1月台湾光明出版社列为“光明文库”第二十八种出版的《诗人徐志摩》,另一部为1992年7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朋友心中的徐志摩》。此外,1988年1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徐志摩研究资料》中也有部分收录。这种带有打捞史料性质的辑录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还得有耐得住寂寞的精神,我业余时间也做一点这方面的工作,深知此中甘苦。当然,很难一次做到收录齐全,遗漏在所难免,好在逐步充实,将来达到完备并非不可能。在此我补充一首卞之琳的悼诗。
徐志摩可称卞之琳的业师,虽时间不足一年。1929年卞之琳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第二年秋徐志摩受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邀请,于1931年初从沪来平,在北大授英诗一课,由此卞之琳正式成为徐志摩的学生。其实,若说受徐志摩影响,可再早推几年。1925年卞之琳在乡下上初级中学时,便邮购到《志摩的诗》初版线装本,用卞的话说“这成为他读新诗的经历中的一大振奋”。而他的早期诗作,很得徐志摩赏识并极力推介。卞之琳曾回忆:“大概是第二年(按:指1931年)初诗人徐志摩来教我们英诗一课,不知怎的,堂下问起我也写诗吧,我觉得不好意思,但终于老着脸皮,就拿那么一点点给他看。不料他把这些诗带回上海跟小说家沈从文一起读了,居然大受称赞,也没跟我打招呼,就分交给一些刊物发表,也亮出了我的真姓名。”(《雕虫纪历·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6月出版)之后徐志摩还屡索诗作,1931年5月25日致卞之琳信有言:“诗收到,以后如有,陆续寄我。”同年6月17日信又说:“《诗刊》第三期我在动手编,要你至少三四首。”“在十日半月内,我盼望你有新作给我,请努力一下。”正是由于徐志摩的提携,卞之琳走向了文坛。而卞之琳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屡屡提及徐志摩对自己的帮助并高度评价他对中国新诗所做的贡献。1941年当徐志摩逝世十周年之际,卞之琳编选自己的《十年诗草》,在《题记》中写道:“为了私人的情谊,为了他对于中国新诗的贡献——提倡的热忱和推进技术底于一个成熟的新阶段,以及为表现的方法开了不少新门径的功绩,而把我到目前为止的诗总集(我不认为《十年诗草》是我的诗选集)作为纪念徐志摩先生而出版吧。……我算是向老师的墓上交了卷。”1979年9月他在《诗刊》上发表《徐志摩诗重读志感》一文,称赞徐志摩的诗“不论写爱情也罢,写景也罢,写人间疾苦也罢”,“简单化来说,总还有三条积极的主线: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实际上还是可贵的东西”。1982年6月,他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徐志摩选集》写的序中,再次称颂徐志摩“以他的创作,为白话新体诗在一般读者里站住脚跟,作出了一份不小的贡献”,“对于新文学的成长、巩固和发展有所推动,有所建树”。由此引燃了新时期的“徐志摩热”。

卞之琳这首哀悼徐志摩之作题为《黄昏念志摩先生》,刊于1934年2月6日出版的《华北日报》副刊《每周文艺》第九期,未见收入卞之琳各种作品集。《每周文艺》创刊于1933年12月5日,每周二出版,来稿由华北日报社接收并转交每周文艺社。这份刊物大概是由朱企霞主编的,因发刊词现已收入《朱企霞文集》(2005年昆仑出版社出版)。至1934年3月20日止,它共出版十五期。撰稿人有何其芳、李广田、邓广铭、刘小蕙、南星、智堂(周作人)、废名、林庚、俞平伯、李长之、伯上(周丰一)、徐芳等,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不少作家的作品均初载于这份周刊,如废名的《〈古槐梦遇〉小引》、臧克家的《〈烙印〉再版后志》等,也可修正某些流行说法。捎带再说一句,除这首悼诗,1933年12月12日《每周文艺》第二期还刊有卞之琳的《秋窗》一诗,已收入他的《音尘集》。兹将《黄昏念志摩先生》抄录如下:
悲哀付与暮天的群鸦,
也罢。可是为什么
抽着烟卷儿看烟丝的
总又要怅望到窗外的云天去?
问你飞去了的人。
飞去了一团火,一股青春,
可不是!你知道,你在挥
一挥衣袖后边的朋友
二年来该谁也加重了二十岁,
不然为什么在这种黄昏天
就卷缩到屋角里的炉边去
瞌睡,像一只懒猫……
这是我,从前被你笑过的,
他这一向可真有了成就:
如今不再害羞了,他会说
“先生看,我总算学会了抽烟了。”
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志摩先生逝世二周年后五日
按,诗末标注“志摩先生逝世二周年后五日”的写作日期有误。徐志摩是两年前的19日那天罹难的,卞之琳应该不会记错这个日子,逝世后五日是24日,这里写22日,私以为“五日”当为“三日”,或系手民之误。
有诗评家说卞之琳的诗晦涩难解,称其是像“谜一样的诗”,然而这首并不晦涩,虽然是悼诗,作者却恰当地克制情感,灵活地运用口语,选择了带有戏剧性的情景设置,很好地实现了他在《雕虫纪历·自序》中自许的“常用冷淡盖深挚,或者玩笑出辛酸”的诗学风格。这里仅作点背景提示:第一,诗中第一句“悲哀付与暮天的群鸦”,是借用徐志摩《去吧》一诗中的原句。“群鸦”,卞之琳写过《群鸦》一诗,且他的第一部诗集名字就叫《群鸦集》,由徐志摩、沈从文编订并推荐出版,《新月》杂志当年做过出版广告,只是后来遇到“九一八”“一·二八”,未能出版。此事卞之琳在《我的“印诗小记”》(见《我与文学》,1934年7月生活书店出版)一文中说得很详细,这里是在使用今典。第二,诗中的“懒猫”同样使用了今典,志摩爱猫是出了名的,他去世后,1931年12月14日天津《大公报》的《文学副刊》上刊发了胡适的一首《狮子(悼志摩)》,对“狮子”,胡适还加了一个注释:“狮子是志摩住我家时最喜欢的猫。”另外,韩湘眉在悼文《志摩最后的一夜》中,写到她送过徐志摩一只猫,名“法国王”,后徐志摩到北大教书,又被韩索了回来。何家槐在悼文《怀志摩先生》中写到徐家访问时,徐志摩“旁边蹲着他最疼爱的猫——那纯粹的诗人”,指的就是这只“法国王”。
2014年5月2日
(本文选自《故书琐话》,即将上架)

故书琐话
赵国忠著
简介
这是一本书话集,风格淡雅、质朴,作者在收藏报刊、书籍方面成就颇大,文章中也多有涉及,还收录有许多名人的书信,不仅有较强的可读性,还有很高的史料收藏价值。本书收文三十八篇,一部分收录的是作者的旧作,余下则是近年所写。有的文章发表了近二十年,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历程。书中有作者的读书札记,也有藏书之乐,还有与友人的交往之事,所有种种都是难得的经历与见识。
作者
赵国忠,1962年生,北京人,业余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资料的发掘、整理与考辨。著有《春明读书记》《现代文坛断片》,另编有《古都行脚》等。
—END—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