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式提问,到底是在问什么 | 心理咨询师基本功011
玩拼图时,要先在头脑中想象原图的模样。
——李松蔚
起初,我是有些犹豫是否要将奇迹式提问放到基本功专栏。
一般来说,基本功是比较不分流派差异的,每个咨询师都需要练习和掌握的。就像练习一门武功,纵使身法可能阴柔迅捷,但身体肌肉一定是有力量的,哪怕练习的是太极拳。
想到同样不管哪一个流派,咨询师都需要练习倾听和提问。
索性就在基本功这个专栏聊一聊,我所理解的奇迹式提问。
1 特质
奇迹式提问是短期焦点解决咨询中,最亮眼的一项技术。从时间维度上属于未来取向的提问,目的不是纠结于过去要如何要解释,而是建构未来问题解除后生活的模样。
“如果有一天,你的症状奇迹般离你而去,你会怎样发现?你的生活从此会有哪些不一样?”
跟传统的精神分析视角的假设不同,奇迹式提问背后的假设认为,解决方法与问问题的成因之间不存在必然的直接联系,二者可以分开去看待。
一味寻求问题的成因或是解释,很可能会让咨询发展成来访者单方面的抱怨,将问题的成因归咎于外部,而自己只能是无助的受害者。而且寻求所谓的成因或是解释,这条路往往是没有终点的。
当使用带有未来取向意味的奇迹式提问时,某种意义上,来访者在认知层面暂时“松绑”了,不为过去既定的事实所束缚。通常来访者在对于过去的解释上,已经花费了太多时间。而相比之下,朝向未来问题解除的状态很少有人会去认真思考。
我不否认朝向过去的“甩锅思维”是有其价值和作用的,但同时朝向未来的“背锅思维”的价值和作用更不能忽视。
奇迹式提问本质上就是一种切换了思考背景环境的提问,无形之中,从朝向过去的“甩锅”,转换到朝向未来的“背锅”。
鉴于此,在使用奇迹式提问时,要注意一些细节。
2 细节
01 - 语气适当轻松一些,荒诞一些。
咨询师在使用奇迹提问时,不能太过严肃一本正经,给来访者带来某种压迫感,像是说这个奇迹就应该必须发生一样,并且来访者要为这个奇迹的发生负全责。
为此,咨询师可以做适当的铺垫。
“我接下来想问你一个可能有点荒诞的问题,听上去可能有点不靠谱。”
“我们来做一个想象,不知道哪儿来的一个好心的魔法师,偷偷用魔法消除了你的症状。”
尽可能减少来访者回答奇迹式问题的心理负担,鼓励朝向未来症状接触状态的思考。
02 - 提问时语速要稍稍慢一点,轻柔一点,中间作适当的停顿和间隔。
慢一点并不是说来访者跟不上,或是听不懂,而是来访者大多时候没有思考过未来问题解除状态的模样,被突然这么一问,心理没有准备。
“我想要问你一个听上去有些奇怪的问题。【停顿】这个奇怪的问题是这样的,【停顿】假想一下,我们今天这个咨询结束之后,你回到家里,在你睡觉时,一个好心的仙女用魔法解决了你的问题。【停顿】第二天你醒过来,你不知道昨晚发生过奇迹,【停顿】你会通过哪些变化发现奇迹已经发生了,问题已经不见了。”
同时,放慢语速有助于引导来访者进入放松想象的状态。
03 - 耐心协助来访者去慢慢建构问题解除状态的模样。
对于奇迹式提问,很多来访者普遍的第一反应是沉默,或是说“我不知道”。这时咨询师需要耐心等待,对沉默有足够的耐受。
如果在一节咨询中,咨访双方对答如流无比顺畅,那很可能是咨询师的提问,来访者已经想过无数遍了,也意味着咨询并没有给来访者带来新的思考。
除了沉默和“不知道”之外,来访者还会习惯性地去说内在的感受方面的变化。比如,“我感受就会好一些。”“我更会开心一点。”“我没有那么难过和抑郁。”“我不再感到焦虑和紧张。”可这些都还不是奇迹式提问想要得到的回答。
奇迹式提问真正询问的是,外化可被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和人际互动的变化。
所以,咨询师需要耐心一点,继续问内在感受有所改变之后,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外化行为,并且这个行为会被谁看到。
“当你的感到没那么抑郁时,你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表现,谁会看到这些不一样的表现?”
如果来访者依旧很难切换到外部视角描述问题解除的状态,咨询师也不必着急,耐心一点,不妨换一种提问的方式。
“如果你是自己生活的导演,那么你会在镜头中看到自己在生活中有什么不一样?”
04 - 首尾衔接,询问“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希望这个症状回来?”
奇迹式提问不是单个提问,更像是一组提问。前面提到主要是“头”,而“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会希望这个症状回来?”这一句则是“尾”。
新手咨询师一般都能记住“头”,往往却容易忽略“尾”。
在我看来,这个“尾”比“头”还有分量,是切中要害的提问。它背后潜藏的假设是症状是有功能的,这部分功能和获益是症状得以维持的重要因素。
这一部分的思考和觉察,是心理咨询中非常有价值的部分。来访者理解了这部分才更有可能发生改变。
3 选择
总的来说,奇迹式提问主要作用是咨询的前期询问来访者咨询的外化目标。协助来访者构思未来问题解除的景象,并以此为着手点推进咨询进程。
从底层的构思来看,奇迹式提问偏后现代建构主义,同时带有明显的问题解决倾向。
同样是心理咨询,但由于流派或底层假设以及咨询目标的差异,往往做的并不是同一件事。
所以,奇迹式提问只适合部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