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声读给孩子听”究竟带给了孩子什么?
《大声读给孩子听》前言
文/邱凤链
一本繁体本的书籍摆在我的案上。这是一本被誉为改变了美国历史的书籍——美国吉姆·崔利斯先生的《朗读手册》,由台湾的沙永玲等人翻译,我得到的复印本。这本书之所以受到推崇,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掀起了一股为孩子大声读书的热潮,进而推动了整个美国的阅读进程。
我不敢相信一本书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在我读过它之前。但是给我这本书的人相信,因为她读过、思考过。她是亲近母语课题组的主持人,我读师范时的老师徐冬梅女士。
阅读对于童年意味着什么,一本书可以推动多少人为孩子的阅读而努力,早已在她心中萦绕千回。
2004年年底,徐冬梅老师带领亲近母语课题组开展“大声读给孩子听”的班级读书会实验。
她又一次给我一个意外,我没有想到,我们之前所做的给孩子朗读故事的事情,会有一个名字——“大声读给孩子听”,我更没有想到,这几个简单的字眼,会作为一项实验的名称。
但是我是徐老师的学生,我知道她的意思,她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推广儿童阅读,让更多的孩子热爱阅读,热爱书籍,让更多的孩子亲近经典,走向优秀。
低幼年级的孩子独立阅读能力欠缺,读给他们听是最好的启蒙。国内还有一些地区的孩子购买图书有一定困难,采用大声读的形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徐冬梅老师希望用“大声读”这种最简单易行的阅读方式,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同等阅读的权利。
她用个人的讲学经费创立了亲近母语读书基金,每学期向实验学校提供4本最适合向孩子大声读的图书。孩子们开始用耳朵倾听童书,享受阅读的乐趣。
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知道,徐老师是另一位播撒种子的老师,并且,要播撒的更远,更广。
“大声读给孩子听”实验历时近两年,不仅在低幼年级和学生购书有困难的部分地区深入开展,而且已经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老师们还意外地发现,高年级的孩子居然也喜欢“大声读”这个阅读形式。课题组老师先后为孩子们朗读了《小唏哩呼噜》《乌丢丢的奇遇》《草房子》《笨狼的故事》等大批文学名著,以及《精灵鼠小弟》《猜猜我有多爱你》《南瓜房子》《爷爷一定有办法》等一批图画书。实验不仅在一所又一所学校欣起了阅读的热潮,还引领一个又一个家庭沐浴在书香之中,“大声读给孩子听”也成了很多家庭亲子共计的有效形式。
课题组的老师们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后反思,在反思后更加坚定了实验的脚步。
那么,大声读究竟带给了孩子什么?
首先,大声读是最吸引孩子的阅读形式,它给予孩子畅快的阅读享受。
无疑,对于阅读有一定困难的低年级孩子或者阅读习惯还没有形成的孩子,大声读给他们听是引领他们亲近书籍,培养阅读兴趣的最好方式。
无论是在实验学校的课堂上,还是在亲近母语读写培训班中,孩子们最安静的一节课就是大声读实验课。用耳朵倾听美妙的故事,给予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它没有家长勒令的痛苦,也没有生字的羁绊,纯粹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状态中,所以也是最吸引他们的阅读形式。
“大声读”所引起的轰动效应几乎让人吃惊,老师们读一本孩子们就会爱一本。课题组孙燕老师以大声读的形式上过孙幼军先生的《小猪唏哩呼噜》,我女儿在那个班上,上了一节课以后,回来叽哩呱啦和我们谈那只可爱的小猪,并且一定要我给她读这本书。
不仅低年级的孩子如此,高年级的孩子也非常喜欢大声读这个形式。
在我所教过的五年级班上,我带着孩子们看《三国演义》。因为文白夹杂,所以独立阅读遇到障碍。为了提高阅读效果,我和读得较好的孩子分工,轮流在班级大声读,每人读半回,孩子们越读越流畅,越读越喜欢,越读参加的人越多。在大声朗读中,孩子们品出了《三国演义》语言的味儿,有的孩子竟然喜欢去背诵一些章节,让我非常意外。大声读引发的阅读会变得兴趣盎然,实在令人惊喜。
其次,大声读是最易走进心灵的阅读形式,给予孩子直接的情感熏陶。
可以说,一本书、一张嘴、一颗心是这个实验中的三要素。一颗心,是爱书的心,爱孩子的心。有了这颗真诚的心,老师就会在诵读中将自己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融于一体,直接传达给孩子,给孩子情感熏陶。当老师和孩子共同沉浸在文字营造的那份美好情感中,那种美妙不是我们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教所能代替的。因为它引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直接走进了孩子的心灵。
再其次,大声读是最令人回味的阅读形式,给予孩子丰富的语言积累。
相对于孩子的自主阅读,大声读的形式是动态的,是相互的。阅读者的声音、表情、发问,都会对倾听者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动态信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映像停留的时间比静态信息长。并且根据孩子的特点,动态信息比静态信息接收快。
在“大声读”实验中,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加深孩子对语言的记忆,并且令孩子回味无穷。很多孩子在老师读过之后,不由自主地就会自己读起来,说起来。他们模仿人物说话,或者反复回味或诵读其中的片段,在这种回味中逐步积累了自己的语言。低幼年级的孩子还从反复倾听中慢慢建立最初的书面语言模型。
另外,大声读还是最能提升心智的阅读形式,给予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给孩子朗读故事的过程中,大人常常会提出一些让孩子思考的问题,让孩子反思自己所听到的,或者猜测下面将要听到的。这种阅读中的思考有助于孩子掌握边读边思的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下来,孩子的心智会随之提升。
正是基于“大声读”带给孩子的种种益处,我们决定出版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声读,参与大声读。大声读给孩子听——这个简单而明白的书名,直接来自我们的实验。愿将我们所做的,与大家分享。决不敢奢望有崔利斯的成就,但是我却切切地期盼着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在孩子的心灵中播撒阅读的种子,期盼着一颗颗种子在倾听中悄悄长大,长成一棵棵树。
那便是我们渴望的树荫!
文/邱凤链
一本繁体本的书籍摆在我的案上。这是一本被誉为改变了美国历史的书籍——美国吉姆·崔利斯先生的《朗读手册》,由台湾的沙永玲等人翻译,我得到的复印本。这本书之所以受到推崇,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掀起了一股为孩子大声读书的热潮,进而推动了整个美国的阅读进程。
我不敢相信一本书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在我读过它之前。但是给我这本书的人相信,因为她读过、思考过。她是亲近母语课题组的主持人,我读师范时的老师徐冬梅女士。
阅读对于童年意味着什么,一本书可以推动多少人为孩子的阅读而努力,早已在她心中萦绕千回。
2004年年底,徐冬梅老师带领亲近母语课题组开展“大声读给孩子听”的班级读书会实验。
她又一次给我一个意外,我没有想到,我们之前所做的给孩子朗读故事的事情,会有一个名字——“大声读给孩子听”,我更没有想到,这几个简单的字眼,会作为一项实验的名称。
但是我是徐老师的学生,我知道她的意思,她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推广儿童阅读,让更多的孩子热爱阅读,热爱书籍,让更多的孩子亲近经典,走向优秀。
低幼年级的孩子独立阅读能力欠缺,读给他们听是最好的启蒙。国内还有一些地区的孩子购买图书有一定困难,采用大声读的形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徐冬梅老师希望用“大声读”这种最简单易行的阅读方式,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同等阅读的权利。
她用个人的讲学经费创立了亲近母语读书基金,每学期向实验学校提供4本最适合向孩子大声读的图书。孩子们开始用耳朵倾听童书,享受阅读的乐趣。
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知道,徐老师是另一位播撒种子的老师,并且,要播撒的更远,更广。
“大声读给孩子听”实验历时近两年,不仅在低幼年级和学生购书有困难的部分地区深入开展,而且已经影响到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老师们还意外地发现,高年级的孩子居然也喜欢“大声读”这个阅读形式。课题组老师先后为孩子们朗读了《小唏哩呼噜》《乌丢丢的奇遇》《草房子》《笨狼的故事》等大批文学名著,以及《精灵鼠小弟》《猜猜我有多爱你》《南瓜房子》《爷爷一定有办法》等一批图画书。实验不仅在一所又一所学校欣起了阅读的热潮,还引领一个又一个家庭沐浴在书香之中,“大声读给孩子听”也成了很多家庭亲子共计的有效形式。
课题组的老师们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后反思,在反思后更加坚定了实验的脚步。
那么,大声读究竟带给了孩子什么?
首先,大声读是最吸引孩子的阅读形式,它给予孩子畅快的阅读享受。
无疑,对于阅读有一定困难的低年级孩子或者阅读习惯还没有形成的孩子,大声读给他们听是引领他们亲近书籍,培养阅读兴趣的最好方式。
无论是在实验学校的课堂上,还是在亲近母语读写培训班中,孩子们最安静的一节课就是大声读实验课。用耳朵倾听美妙的故事,给予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它没有家长勒令的痛苦,也没有生字的羁绊,纯粹处于一种放松的愉悦状态中,所以也是最吸引他们的阅读形式。
“大声读”所引起的轰动效应几乎让人吃惊,老师们读一本孩子们就会爱一本。课题组孙燕老师以大声读的形式上过孙幼军先生的《小猪唏哩呼噜》,我女儿在那个班上,上了一节课以后,回来叽哩呱啦和我们谈那只可爱的小猪,并且一定要我给她读这本书。
不仅低年级的孩子如此,高年级的孩子也非常喜欢大声读这个形式。
在我所教过的五年级班上,我带着孩子们看《三国演义》。因为文白夹杂,所以独立阅读遇到障碍。为了提高阅读效果,我和读得较好的孩子分工,轮流在班级大声读,每人读半回,孩子们越读越流畅,越读越喜欢,越读参加的人越多。在大声朗读中,孩子们品出了《三国演义》语言的味儿,有的孩子竟然喜欢去背诵一些章节,让我非常意外。大声读引发的阅读会变得兴趣盎然,实在令人惊喜。
其次,大声读是最易走进心灵的阅读形式,给予孩子直接的情感熏陶。
可以说,一本书、一张嘴、一颗心是这个实验中的三要素。一颗心,是爱书的心,爱孩子的心。有了这颗真诚的心,老师就会在诵读中将自己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融于一体,直接传达给孩子,给孩子情感熏陶。当老师和孩子共同沉浸在文字营造的那份美好情感中,那种美妙不是我们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教所能代替的。因为它引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直接走进了孩子的心灵。
再其次,大声读是最令人回味的阅读形式,给予孩子丰富的语言积累。
相对于孩子的自主阅读,大声读的形式是动态的,是相互的。阅读者的声音、表情、发问,都会对倾听者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动态信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映像停留的时间比静态信息长。并且根据孩子的特点,动态信息比静态信息接收快。
在“大声读”实验中,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加深孩子对语言的记忆,并且令孩子回味无穷。很多孩子在老师读过之后,不由自主地就会自己读起来,说起来。他们模仿人物说话,或者反复回味或诵读其中的片段,在这种回味中逐步积累了自己的语言。低幼年级的孩子还从反复倾听中慢慢建立最初的书面语言模型。
另外,大声读还是最能提升心智的阅读形式,给予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给孩子朗读故事的过程中,大人常常会提出一些让孩子思考的问题,让孩子反思自己所听到的,或者猜测下面将要听到的。这种阅读中的思考有助于孩子掌握边读边思的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下来,孩子的心智会随之提升。
正是基于“大声读”带给孩子的种种益处,我们决定出版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声读,参与大声读。大声读给孩子听——这个简单而明白的书名,直接来自我们的实验。愿将我们所做的,与大家分享。决不敢奢望有崔利斯的成就,但是我却切切地期盼着有更多的人和我们一起,在孩子的心灵中播撒阅读的种子,期盼着一颗颗种子在倾听中悄悄长大,长成一棵棵树。
那便是我们渴望的树荫!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