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丨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去展现
“如果你真正觉得,自己的小小的心灵,小小的灵魂,需要有那么一点点冒险,需要有那么一点点刺激的话,那就去读书。“这是最近刚读到的一句话,很喜欢。冒险有很多种,读书算是其中一个,而且从个人成长与社会趋势上来看,读书带来的危险不逊于其他。“人生识字忧患始”-----这样的诗句是憔悴之人的心得,但依然还是把危险的事情描述地带着诗意。至于什么是忧何谓为患讲的不直白。如果说读书带来的是知道得太多以及知道为什么,那么因读书导致的直接后果其实并不会提前预料到危险还会成为读书这一目标的副产品。
读书的冒险,不是追求知识的冒险,而是心灵的冒险。它还不仅仅只是心灵的探索,读书会先是以冒犯的姿态出现在人的面前。它会冒犯你的观念,冒犯你的意识,在接受这种冒犯之前,或者试图其理解这种冒犯之前,得要先过自己这一关。剩下的才是冒险的真正开始。一个人的以身犯险,或是孤胆独行。“知道”这个词看似简单,其实它与“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这种勇气是相关联的。换言之,在“知其道”之后,只会给你留一个白天的时间来品味。反过来想,假使努力不知道呢?是不是留给自己的就不止一个白天了。这种字面上的曲解,权当玩笑!
读书除了冒犯之外,还有什么?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这句话若是放在记忆中的往年时光里,顶多就是一句金句。不过在就今时今日、此时此刻,这句话似乎有百上加斤之重,一记猛击,心口半天缓不过来一口气。一条命,得靠活着才能称之为命,为了这一条命,哪一个不是拼了命,可也有人无端端就丢了命。在认命的观念里,我们将之称之为”无常“,可也有不认命的人,会反抗,会抵抗。在平常日子里总使劲着抵着无常的叩门声。读书或许就是死死抵住门的勇气来之一。我无意将读书描绘成为伟大,也无意将读书的人说成英雄。在阅读这件事上,我还是喜欢引用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那首出自《马格里布人阿尔英塔西姆诗选》的《四行诗》:
别人死去,但那发生在过去,
那是对死亡最为仁慈的季节(无人不知)。
可能吗,我、雅可布·阿尔曼苏尔的一个臣民,
会像玫瑰和亚里斯多德一样死去?
这首诗最后一句的问号,真像是一枚带着倒刺的鱼钩,扎在人的口中,有刺痛感。在2020这一年,痛----大多都是这种刺痛感。读书不能缓解这种痛,它只会让我们愈发的感知刺痛的质感,以及欲拔除却不能忍痛的徘徊。当这种刺痛发生时,我们或许发现告饶并不能彻底地解决尖锐、纤细的刺直突突地扎着。在有关刺痛或痛感的认识上,我借用怀海特对希腊悲剧的理解来转移一下:“悲剧的本质不是不幸,而是事物无情活动的严肃性。但这种命运的必然性,只有通过人生真实的不幸遭遇才能说明。因为只有通过这些剧情才能说明逃避是无用的。这种无情的必然性充满了科学的思想。物理的定律就等于人生命运的律令。” 如果说悲剧释放了人的痛楚,那我们则是利用悲剧认识了痛。这样说可能有失偏颇。不过我始终觉得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德斯等人的悲剧直至今日仍然是我们理解命运造化或捉弄的源头。他们认为命运是冷酷无情的,驱使着悲剧事件不可逃避地发生。而我们就是不断被锤击着。还记得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说的那一段话吗?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在不断见证历史的日子里,我们或许发现对自己清醒的认识就是自己其实没那么生猛。在预见和事实之间,是命运的摆弄,还有我们的抵抗!这些认识,是在读书中化缘得来的。东拼西凑成一碗饭,只能饱腹一时。后续的锤击,谁能说得准是何等模样呢?

读书会让我们趋于理性或是理智吗?我觉得只有一半对一半的概率。”如果你认为人类总是理性的,那么,至少一半的历史是无法解释的。“我觉得读书就是完成了那一半的解释,剩下的一半无从解释。至少从目前的智识上无法完成。作为乐观主义者而言,幸好有一半。由读书所塑造的理性,从里尔克的《阅读者》一诗中可以窥见:
这当儿,我从书中抬起眼来,
一切都已经变得伟大,
没有任何景象再令人吃惊。
这一半的理性所能完成最好的结果就是不再吃惊!尤其当我们眼见的一切与书中的记录再次吻合时。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将读书看得有多伟大。读书只会让我们少惊讶,或是不惊讶。创造文明的不是我们的理智,而是驯化我们身上很多与文明相抵触的本能。如果我们将读书视之为高尚的理想时,是不是会存在一个更大的悲剧,即我们很可能在趋之若鹜中走向了我们所追求目标的反面。
读书指向的会不会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例如:我原本只是无知,在接受了教育之后,变成了愚昧。
“我们登上并非我们所选择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念台词的做工还是需要读一点书来加持。因读书而产生的冒犯、勇气、理性以及无知等问题,每一项都不会因为读书才产生,但会因读书变得更加深入一些。每一次阅读都是只身犯险,它带来的即时危险与长远风险需要大段时间才会得以展现全部。不读书也可活一世人,读了书也是活一世人,这其中的差别可能就是活着的不同质感。
2020年的春天在夏季才来临,这一年与往年的差别,与来年的差别,落实在具体个人的身上时,或许就是活着的质感吧!粗砺或细腻,一桩桩,一件件,都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冒犯、勇气、理性和无知去接纳!在时光汇流而成的生活洪流中,我们会有自己的历史,也会意识到“历史从不会遂活人所愿,它有自己曾经的活法”。
读书,是个人的事,也是自己的活法。愿大家顺遂!
=====================================================
每一次阅读都会迈向辽阔!《短书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