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几个人类终极问题
概要:
● 终极难题源于人类先天的思维缺陷
●“问意义”伴生于工商业文明
● 进步与发展的错觉
● 文明的两个方向:梦想向前,脱轨见佛
● 重整世界观之后的社会与人生建议
(一)先天“缺陷”
我们知道人最主要的生命动力由脑中两种激素负责:多巴胺和内啡肽,分别产生欲望和快乐。
这两个东西首先是相互配合的:
欲望先让人尝试做一些事;然后某一件事成功了,快乐就会让人对这件事有下一次的欲望。也就是说,欲望帮助找到(更多)快乐;快乐帮助欲望聚焦。
然而它们又是相互否定、你死我活的:
快乐的出现会让欲望停下来,而当欲望再次升起时,意味着已取得的快乐已经不够用了、失效了。
人脑中这两种最基本的功能,也可以抽象为“尝试”和“确认”,就靠这两个基本动作,我们完成了几乎一切生存、学习、冒险活动。
两个功能显然对应着两种最基本的心理动力。
人贪恋有欲望/活得带劲的感觉,所以希望未来是开放的,终点之后还有无限可能,并且抗拒一眼望到头的事情;
人贪恋有快乐/确认收获的感觉,所以也会在意未来能有什么结果,对哪怕“无限”的东西也想知道最终是什么样。
讲到这里已经非常明显了—— 是人类的生命动力机制、头脑的两个基本功能造成了许多悖论式的执念。
比如我们想知道世界的本源,又想知道本源是由什么东西构造/决定的;我们想到达宇宙的尽头,又想不通宇宙的尽头之外是什么......
这些想法常常产生,萦绕着人类的思想史。因为我们头脑里的两种动力像两只脚走路一样,相互接续、相互否定、相互矛盾,每天都在强化这种描述世界、期待世界的方式。
同时,人类又很渺小,广阔世界中我们日常尺度的生活经验一直也都满足我们对世界的描述/预判/期待—— 一样东西、一件事之后总还有前方,前方的不远处、不久后又会有新的提示/反馈/发现。
生命的两个基本动作在地球上屡试不爽,环境“惯坏”了、固化了动作,也惯坏了人的世界观。
一切太自然、太熟悉、太习以为常了,对于“尽头的前方是什么”“无限分割到最后是什么”这种怪问题,人们也就觉得理所应当被回答。
然而不合逻辑、不成立的想法,怎么会有答案呢?
真实的世界里,时空、物质要么无限,要么有极限;自由意志要么存在,要么连同其他一切都被本源决定... 这些全都非常合理,只是人类的头脑不习惯/难以想象。
至此你大概也知道相对论和量子物理该怎么学了—— 不要用日常经验去对应、迁移,甚至干脆就放弃理解,在脑袋里直接接受那个世界,直到足够熟悉了,也就不需要“理解”了。
本章节的通俗传道与解惑先到这里,最后对康德,对整个思想史说两句:
1、人不是完美的思想机器,人是原理极简而巧妙的生命机器。
2、真正的理性该从哪重新出发呢?
我打个比方:一把剪刀摸索世界总是会分辨“断不断”,它太熟悉切口的感觉。今后,大概要让它努力熟悉自己作为剪刀,动作的局限且强迫,直到能常常想着这个动作产生的函数、模型,心知扭曲的看世界,或者再借助或想象更多的模型,用更多的“矫枉过正”去“逼近”那个永远无法还原的世界。
(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