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摘录
一、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
可是,这个害怕孤独、悲叹孤独的人,同时又向往孤独、需要孤独。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距迫使我孤独”;他感到,在人群中比独自一人更加孤独。——10
价值真空意味着人生失去了从前似乎明白而明确的意义,于是人的存在的荒谬性成了现代西方文学和哲学的一个主题。价值真空又意味着人生并无超验的约束,于是人的自由、人性的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也成了现代西方文学和哲学的一个主题。——14
叔本华的哲学构成了德国古典理性主义向现代非理性主义过渡的最后一个环节。他取消康德的“自在之物”,代之以意志,把世界归结为生命意志的客体化,进而把生命意志归结为无目的的冲动和挣扎。——22
存在主义哲学所关心的问题,如存在的意义和无意义,自我的失落和寻求,内心生活的充实和空虚,使千百万现代西方人为之苦恼和激动的,正是由尼采首先敏锐地感受到并且提出来。——25
二、在人生之画面前
在人类所有的学科中,没有比哲学的命运更奇特的了。这门最古老的学科,两千多年来,竟然在自身的对象是什么这个绪论性质的问题上,至今众说纷纭,不能定论。有趣的是,这丝毫无损于哲学的生存,假如别的学科总是纠缠于自己的对象问题,恐怕早就要夭折了。——27
这样的命运几乎是哲学的本性之必然。哲学不是“对智慧的爱”吗?爱的火焰在哪里燃烧,智慧的光明就在哪里照耀。——27
一个哲学家对于哲学对象和使命的看法,往往同他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纠结在一起,其中渗透着它的个性。如果这位哲学家的个性与时代精神有很高程度的一致,它的看法就同时体现着时代精神。——28
如果说,在近代,人们发现,要探明世界的本质不能光靠哲学的沉思,而必须依靠各门学科的共同努力,哲学则应当通过对认识过程、认识方法、认识能力的研究为科学提供某种指导,那么,在现代,人们进一步发现,如果对于人自身的本质缺乏了解,就不可能阐明人类认识的本性。——29
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历史的人”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而哲学的真正使命是人的解放。——30
受叔本华影响,他对人生持悲观看法,但又不能忍受一个无意义的人生,于是想从美学上找到突破口,靠艺术和审美赋予人生意义。——32
无个性的人不能爱,离开人生意义的寻求无所谓智慧。智慧不等于知识,哲学家不等于饱学之士。一个天文地理无不通晓的人,他的灵魂却可能一片黑暗。真正的哲人是寻求着人生智慧的探索者。可是,在尼采看来,哲学早已迷途可,两千年来一直徘徊在知识的密林里,看不见智慧的光。——33
因为真正的爱必定与死相伴,愿为所爱者去死,而他们却像月亮一样,自命清高,无欲地淡视着人生,一旦灼热的太阳升起,月亮的爱就到了陌路。——38
既然哲学的对象是人生,使命是赋予人生以意义,那么,唯有天性健康才能正确地领悟人生,唯有真诚才能忠实地探求人生的意义,而人生的意义又要靠它的寻求着来创造。【所以天性健康又由谁来决定呢?对立即是统一,二者皆隶属于同一个概念。也就是说,无论健康的人性抑或萎败的人性,实则都是人性的一部分,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的完整。所以“唯有天性健康才能正确领悟人生”这一论点是有瑕疵的。】——40
在尼采看来,事情恰恰与此相反:“舆论的压迫愈是沉重,自由愈是受到迫害,哲学的尊严就愈是提高。”当然,提高哲学的尊严的决非压迫者一方,而是被压迫者一方。——44
极有讽刺意味的是,多少伟大的哲学家,生前贫困潦倒一生,死后却养活了一代又一代的冒牌哲学家。可以万无一失地料定,一旦哲学无利可图,这些冒牌哲学家就会争先恐后地抛开哲学,另谋出路。——45
野兽独居,因为它桀骜不驯。天神独居,因为它充实自足。哲学家既桀骜不驯,又充实自足,它是人类这群居动物中的不合群者,孤独者。——46
哲学家甚至不应该结婚,因为爱情的利他会变成家庭的自私,男子为了儿女会忘掉世界。【但是尼采又认为生儿育女是人类生存的义务。】——46
在一般人眼里,哲学家太与众不同了,而与众不同就是过错;太不可理解了,而不可理解就是荒谬。人不是应当处处随和从俗,才皆大欢喜;事事合乎常理,才让人放心吗?——47
三、从酒神精神到强力意志
但是,悲观主义只是探索的起点,而不应该是终点。以寻求人生意义为使命的哲学,结果却是全然否地人生的意义,这不是彻底的失败吗?尼采不能容忍这样的失败。纵使人生本来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也要赋予它一种意义。为了赋予人生以意义,它开始提出酒神精神,后来又提出强力意志。——51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自在之物,一切现象包括个体的人都是意志的客体化即表象,意志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个人受这种冲动的驱使,不断地产生欲望。欲望意味着欠缺,欠缺意味着痛苦。所以,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痛苦”。当欲望休止,又会感到无聊。人生就摇摆在痛苦与无聊之间。不止于此,作为世界本质的生命意志是无限的,它在有限的个人身上必然得不到满足。人的个体生存的必然结局是死亡。人生如同怒海行舟,千方百计地避开暗礁和漩涡,却走向不可避免的船沉海底。所以,人应当“认清意志的内在矛盾及其本质上的虚无型”,自觉地否定生命意志,进入类似印度教的“归入梵天”、佛教的“涅槃”那样的解脱境界。——52
至于基督教相信在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真正的世界”,它赋予人生以神圣的意义,这种信仰貌似乐观,其实是一种坏的悲观主义,因为它用“真正的世界”否定了世界的价值。——53
总之,问题全在于生命力;你健康,你就热爱生命,向往人生的欢乐;你羸弱,你就念念不忘死亡,就悲观厌世。一个要在人世间有所建树的人最忌悲观主义:“看破红尘——这是巨大的疲劳和一切创造者的末日。”——55
她使你受苦了,可是你又怎么会不愿意为她受苦呢?因为受苦也成了一种快乐。她诚然有她的罪恶,可是当她自道其恶时,她尤为迷人。你也许会恨她,但当你恨她的时候,你其实最爱她。【痛苦自快乐中诞生,在乎的反面不是讨厌,而是冷漠。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现在她对他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爱,就因为他使她痛苦过。”】——56
在叔本华那里,世界意志之客体化为个别存在物的形式被称作“个体化原理”。他认为,个人正是因“个体化原理”而受意志的奴役,在审美状态中,个人暂时摆脱了“个体化原理”,从而暂时摆脱了意志的奴役,成为无意志的纯粹认识主体。悲剧的意义更是要人们看穿“个体化原理”,认清生命的原罪,从而放弃整个生命意志。【意志受个体的禁锢,所以看不到宏观的层面,但在审美状态中,意志以个体化直面意志的全体,从而在巨大的惊愕中消弭了自身的狭隘。个人意识在审美状态中得以脱离肉体的禁锢,从而达成以(个体)特殊性向(整体)普遍性的观念与反思。我认为阅读也能达到这样的一个审美状态,将全部的自我投入到一个非我的世界中,以此获得暂时性和脱离和精神自由。】——58
因为在他看来,原始的酒神祭,那种无节制的滥饮,性的放纵,狂歌乱舞,表现了个体自我毁灭和与宇宙本体融合的冲动,正显示了悲剧艺术的起源。——59
既然宇宙生命本身生生不息,个体生命稍纵即逝,那么,要肯定生命,就必须超越个人的眼界,立足于宇宙生命,肯定生命的全体,包括肯定其中必定包含的个人的痛苦和毁灭。——60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是一种纯粹消极的“挣扎”,尼采的生命意志却是一种积极创造的力量。在尼采看来,要创造就必须破坏,破坏意味着个体的灾难和毁灭,但这正是创造的必要前提,是宇宙生命整体新陈代谢的必然法则,是健全和丰盈所产生的痛苦。有生必有死,要肯定生命就必须肯定死亡。——60
要解决个人生存的意义问题,就必须寻求个人与某种超越个人的整体之间的统一,寻求小我与大我、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论何种人生哲学都不能例外。区别只在于,在不同的哲学中,那个用来赋予个人生存以意义的整体是不同的。——61
没有痛苦,人只能有卑微的幸福。伟大的幸福正是战胜巨大痛苦所产生的生命的崇高感。【我对于人性总是抱以绝望的,但每每在绝望中看到人们不加目的地对他人施予善意时,便又觉得内心无比地矛盾和痛苦;我发觉,痛苦来源于人世间摇摆不定的善恶;若这世间非黑即白,则我们大可游刃于无边的苦海,或溺死在温柔的良夜。但现实却非如此,在这片莽原之上,总有两股看不见的力量在互相推行;我被命运丢进咆哮的狂风,任凭左右摇摆的力量来回撕扯,我大吼、我愤恨、我狂怒,我身如浮萍、我无枝可依、我不能自已。】——61
痛苦磨练了意志,激发了生机,解放了心灵。人生的痛苦除了痛苦自身,别无解救途径。这就是正视痛苦,接受痛苦,靠痛苦增强生命力,又靠增强了的生命力战胜痛苦。对于痛苦者的最好的安慰方法是让他知道,他的痛苦无法安慰,这样一种尊重可以促使他昂起头来。生命力取决于所承受的痛苦的分量,生命力强盛的人正是在巨大痛苦袭来之时格外振作和欢快。——61
酒神精神的本义是肯定生命包括肯定生命必涵得到痛苦。为了肯定生命的痛苦,一个人必须有健全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酒神精神的要以是肯定人生,肯定人生又以生命力的足够坚强为前提……后来尼采一再批判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说及其在社会领域的运用——马尔萨斯主义……他反对“生存竞争”说的主要论据有两条。第一,以匮乏为基础的生存竞争只是作为一种例外情形而发生的……第二,即使在生存竞争确实发生的情形下,竞争的结果也和达尔文学派所断定的相反,总是有利于弱者而不利于强者,物种并不走向完善。【尼采一直在强调健全的生命力与强力意志,他对于弱势者、社群是不屑一顾甚至极其轻蔑的;这无疑是一种强权、寡头、精英主义的思想,它将必然导向强者对弱者的征服、少数对多数的统治。正如前面所说,健全的生命力与残缺的意志共同指向同一个生命整体,人们无法片面地承认健善的存在而舍弃不足的部分;若如斯做了,在肯定生命力强劲的同时,也是在对多数弱势群体的否定,这样造就出来的只是UO——ultimate one——一个孤独的个体。尼采虽崇尚不结婚,但却极力推崇生育,他认为,这样才能保证物种的繁衍长存。】——63
欢笑也是神圣的。人生有两个方面:欢乐与悲痛。尼采要求在这两个方面中都能欢笑。一个人不仅对欢乐发笑,而且对失败、对痛苦、对悲剧也发笑,才是具备了酒神精神。——67
可是,敌视生命的基督教伦理把生命的源头弄脏了,享乐成了罪恶。——68
生存的意义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伟大,活得高贵,活得有气魄。——75
然而,归于虚无不可接受,永恒轮回就可以接受了么?这真是人生的一大二律背反。一切都照原样重复一次、两次乃至于无数次,没有任何新东西产生,这会使人多远厌倦,世界的意义何在?人生的意义何在?——81
但是,永恒轮回说毕竟罩着悲观主义的浓密阴影。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灭寂说与尼采的强力意志永恒轮回说貌似相反,实则是悲观主义的两端。【人类的欢乐并不能相通,但苦难却让人彼此勾连;苦难是生命的最大动力,也是世界多样性的神髓;苦难的发觉与不可解脱的论证,乃是哲学在近代史上为人类奉上的最高赠礼。】——82
尼采终究是矛盾的。当我们循着他的思想线索继续前进时,我们将常常发现这一点。——82
四、人——自由——创造
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流派,包括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性的看法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人性的未完成性、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尽管各流派所执论据有所不同。在这一点上,尼采的人性观恰是富有现代特点的。尼采人性观的出发点就是人的本质的未定型,由此而有了人的自我超越性,人的自由和创造性。——84
人却不然。他没有一成不变的既定本质,他可以自己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创造自己的本质。——85
在他看来,既然人是未定型的动物,面临着向各种不同方向发展的无限可能性,那么,究竟向何种方向发展,何种可能性得到实现,就取决于人自己的价值定向,评价就具有了决定性意义。评价,也就是赋予意义,赋予生命以目的。【“没人分享,再多的成就都不圆满;没人安慰,苦过了还是酸。”】——87
人则不然,他要赋予生命以高于生命的目的,他要肯定自己在宇宙中的价值。尼采对于人的这个特征有着矛盾的评价。一方面,他认为这是人的幻想和错觉,是人对自己说谎。用宇宙生成变化的眼光看,人毫无价值,可是人偏要误解自己,以为自己是“不自由的世界上的自由者”,“永恒奇迹的制造者”,“超动物”,“准上帝”,“造物的意义”,“宇宙之谜的谜底”,等等。另一方面,尼采又认为这样的说谎乃人性之必须,人正是通过幻想和误解而成为人的。生命本无意义,要赋予它以意义,怎么能不说谎?——87
人类的全部文化价值体系,人性区别于动物性的全部高贵品质,实际上都建立在人的生命具有高于生命本身的目的、意义这样一个“谎言”的基础之上。——88
因为,尼采解释说,悲观主义是“真理”,但“真理”并非最高的价值标准。——89
评价和寻求意义的行为非同小可,选择一种可能性意味着排斥了其他的可能性。【评价与意义,往小了说,只是一种潮流的转变;但是往大了看,这种对其他可能性的排斥,则时常伴随着巨大的毁灭。比如高居翰认为董其昌对绘画风格的评定,直接导致了另一部分“非主流”画作的收藏与保存受到挤压。又或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运动。】——89
在尼采看来,人类本来应该好好利用自己的未定型,塑造出更健康更坚强的人性。本能是塑造的基础,创造生命的意义以肯定生命为前提。可是,在传统道德的价值观念下,人类的生命力遭到压制,本能遭到摧残,结果人不是朝比动物强健的方向发展,反而朝比动物孱弱的方向发展了。——90
人要为自己的生命提供一种意义,这意义超过生命本身的意义;人的自我创造需要一个目标,这个目标高于人自身:这就是人的自我超越性。——91
每个人的意志即是每个人本来的自我,都是已被决定了的既成物。问一个人的意志能否自由,就等于问他能否成为不是他的另一个人。——93
结论是什么呢?人没有超验的本质,因而也就没有超验的自由和不自由,因而也就有了非超验的自由,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新创造自己的本质。人没有超验的目的,目的是缺如的,因此目的要由每个人自己来确立。最重要的是,人没有超验的罪恶,宇宙的生成变化超于善恶之外,并无一个道德目的,被抛到这个生成之流中来的个人同样超于善恶之外,在他头顶上并无一个“绝对命令”或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他的行为全由自己决定,自己衡量。【尼采高呼: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你们现在自由了!但你们的自由也是没有所谓的,因为赋予自由意义的正是约束!】——97

习惯的力量如此强大,使得意志这个解放者自己也成了“囚徒”。这束缚着意志的牢狱便叫做“它已经如此”。传统的价值体系已是既成事实,借助历史的惰性紧紧束缚着人们的意志——98
囚徒一旦把牢狱看成是他自己制造的,他也就有勇气把它拆除,成为真正的解放者了。——98
尼采是不承认客观真理的。他认为,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只是一种价值关系,真理只是一种价值判断,认识只是评价。人仅仅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去认识事物,倒不是说他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倒不是说世界的真相不可知,问题是根本无此必要,人处于本性就是价值动物。【严格说来,根本没有什么“客观评价”,只有“客观陈述”。以“客”的角度来“观”,一旦这种视角要主动予事物以评价,那它就不得不经过主观思维;另一方面,对于被评价者来说,客观者也无资格对它所观察的事物进行评价,因为它要完成观察,则必然身处被观察者的利益、价值体系外,继而也就无资格以自己的价值角度做出评判。从于这两点来说,所谓客观评价都是不存在的;除非该评价并非基于评价者自身的价值,而是像机械盖章般地以他人的标准来进行评价——这个幕后者借他人之手来杀人,并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104
目的的缺如,意味着评价标准的缺如。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的,一切目的都是人为的,在宇宙本体中找不到任何根据。人作为评价者有着按照任何目的来塑造自己的充分自由。——105
尼采对人的理解的出发点是人的未定型性,由此而有了人向各种方向发展的可能。正因为如此,评价就有了头等重要的意义,因为选择一种价值就意味着实现一种可能性,从而关系到人类有何种基本面貌。自由在于创造,创造在于评价,尼采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我们手中握有通过评价决定人类自身命运的自由。——106
五、“自我”的发现
社会的舆论和评价也干扰着我们的自我认识,使我们误解了自己。在“舆论的迷雾”中,人们把“自我”的幻影与真实的“自我”混为一谈,为这“自我”的幻影劳碌了一生。——111
认识“自我”难,实现“自我”更难,而实现的苦难又加重了认识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一个人一旦认识了“自我”,就要对这“自我”负起责任,也就是实现这“自我”,而这必然要付出重大的代价。无条件地服从外来意志,例如宗教和国家,放弃自己的意志和责任,这是一种最轻松的处世方式。拒绝一种愿望总比调节一种愿望容易,放弃个性总比发展个性容易。——112
在社会中,每个人个性的自由发展意味着某种形式的竞争,他人的创造要求自己做出新的创造,他人的优胜刺激着自己也要争优胜。于是,为了自己能偷懒,就嫉恨别人的优秀,宁愿人人都保持在平庸的水平上。走阻力最小的路线的懒惰心理造成了一种社会的惰性,成为阻碍个性发展的最大阻力。总之,非要千人一面,众口一辞,才算一个“好社会”,即人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社会。敢于“走自己路”的人,难免要受诽谤和孤立了……怯懦实在是懒惰的副产品,首先有多数人的懒惰而不求个人的独特,这多数的力量形成一条防止个人求优异的警戒线,然后才有了人言可畏的怯懦心理。——114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尼采的看法是:社会是机器和工具,个人才是目的。他认为,现代社会恰恰把这种关系颠倒了。【然而社会组成的目的本来就是以抑制个性为代价来保障全部个体的生命。】——116
如果通过学习不是发现了自我,反而是失落了自我,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你读书只是猎取死的知识,你就是让你的头脑变成一个跑马场,让别人的思想的马屁蹂躏一通。你不应该做跑马场,你的“自我”是你的骏马,载你驰骋于思想的疆场。——120
他为个人辩护,为的是给真诚独特的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他说,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愈是尊重个人,真诚独特的行为也就愈能得到理解。【是真的,但尼采忘了一点,就是这个地球上资源的稀缺性与分配的不公正。容许真诚独特诚然是个不错的说法,但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社会能有如此充足的资源支持个人进行特立独行地自由挥霍。因资源的稀缺,允许意志自由,换言之就是允许物质的挤压,分配的不公,而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技术的停滞和动物性弱肉强食的复归。】——122
一个人不爱自己,甚至厌恶自己,单独自处就感到无聊,他怎么会有出息,又怎么能活得轻松?自爱不是罪过,自己不该是一个可厌的对象。【这里周国平有些言过了,如果说厌恶自己就会感到无聊,那么岂不和前文理论——认识到真正的自我——相矛盾。不爱自己,说明他还没发现自我的可爱之处,那么相对的,他也就不可能厌恶自己。】——125
自爱才有自由。——125
这样的人不够有性灵以自欢愉,却又有足够的教养明白这一点,于是无聊,烦闷,“根本羞于他自己的生存”,希望在琐碎的日常工作(所谓为他人生活)中忘掉这个空虚的自我。——126
你受了侮蔑,你不要为自己辩解,而宁肯背负着玷污,只是为了不给卑劣的侮蔑者以阴险的快乐。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诉说,以求同情,因为一个有独特个性的人,连他的痛苦也是独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别人的同情只会消除你的痛苦的个人性,使之降为平庸的烦恼,同时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贬值。——128
六、向理性挑战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们发现,片面追求物质繁荣的科学事业并不能使人真正幸福,因而返诸自身,试图从内部心灵体验中找寻生活意义。由理性至上一变而为贬低理性,崇尚非理性,这本身是病态社会所造成的病态发展。——134
问题在于,要恰如其分地看待科学的价值,它只具有工具价值。如果把科学当作目的本身,漫无止境地追求对物的支配,结果只能丧失人生本真的意义,使人成为物的奴隶。——137
他反对的是按照人类自身的理性本性去构造一个合乎理性的世界模式,然后又用这样的世界模式来规束人的现实生活。这样,理性在世界上所看到的不过是它自身,逻辑把自己的界限当作世界的界限,人类认识活动的工具被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冒充为形而上学的真理,今儿冒充为最高的价值标准。——142
“这是什么”这个问题总是以“这对于我是什么”这个问题为基础的。“物只有当一切存在都对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是什么’之时,才能得到完全的显示。”世界永远是透过一定的意识结构、价值系统的棱镜给予人的。——142
不妨把世界的无意识的创造和毁灭看作生命力丰裕过剩的表现,与此相应地,人也应该充满活力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种活力会成为颓废的前兆,然后充满生机地,走向自我的毁灭。】——143
首先,“认识是被当作强力的工具使用的。”人的感官并非感知一切,它只“选择这样一些知觉——我们必须依靠它们,才能保存自己。”所以,“所有的感官知觉全都是与价值判断交织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人认识事物不是一个完全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事物在进入感官之后,经由价值观的加工,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种族假相的认识视角。】——144
道德活动与类的保存的关系更加密切。道德无非是对于人的冲动和行为的一种评价和排位。“这种评价和排位始终是一个社团和人群的需要的表现;于他们最有力的也就是全体个人的最高价值尺度……一社团的保存条件与另一社团极为不同,所以就有极不同的道德。”——146
他特别重视性冲动在艺术中的升华,认为艺术家都是一些性欲旺盛的人,而一个人在艺术创造中消耗的力和他在性行为中消耗的力是同一种力,所以艺术家应当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而保持相对的贞洁。——156
词语夺取了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个人性,把它们一般化了。就拿那些有语词可表示的极端心境来说,一种痛苦不同于另一种痛苦,一种欢乐不同于另一种欢乐。你一旦用词语来表达你的痛苦或欢乐,每个人都将按照各自的经验来理解,结果还是夺走了你的痛苦或欢乐的个人性。【尼采一定很讨厌逻辑哲学,他也一定很喜欢禅宗。】——160
七、价值的翻转
到现在为止,我们好象一直是在尼采哲学的前厅里滞留,逐一观摩了这位主人珍爱的各种宝物:酒神精神,强力意志,评价,创造,“自我”,非理性。——162
道德的终极根源是生物需要和求强力的意志,由于需要不同,意志强弱殊异,便发生不同的行为和对行为的评价。尼采要求如实地看待这些现象,不要冠以道德的虚名。【从尼采的观点可以说,无论自私行为还是无私行为,其实都是一种满足自我欲望的行动;既用不着以道德的美名去赞颂无私,也犯不着以道德的恶名去贬斥自私;因为他们归根结底,都不过是自我欲望冲动下的产物。但是相对的,人既然要为他的罪恶接受惩罚,也理当对他的善意负起责任,因为这两者共同构筑起人的尊严。】——174
一民族以为善的,另一民族以为恶,彼此都以对方为荒谬,其实都有其生存的权力。对于弱者是毒药的,对于强者可能是补品,在不同的个人之间,善恶也是相对的。【道德是人们误以为被上帝前置入人类活动中的先天概念。但尼采认为,人本身就是非道德的,所以人们不仅是道德中的生物,同时也具有超道德的特性;他能游走在善恶的彼端,统括所有道德性,然后通过评价来划分道德的坐标。】——175
尼采的批判实际上也不限于基督教,而扩大到了佛教、印度教,指出历来一切伦理都具有这种反自然的性质。在生命本能中,性本能又被视为最不洁、最见不得人的罪恶。当这样一种人人必有的经常的情欲被宣布为耻辱,把它变成内心痛苦的根源,也就使人人内心的痛苦必有化经常化了。【尼采一定会很喜欢日本。】——182
生命原是一股快乐的源泉,却被道德的侮蔑弄脏了。——183
尼采认为,从心理上看,同情首先是一种弱者的心理。一个坚强的人,自己受过痛苦,并且能够忍受痛苦。他在人前隐匿自己的眼泪,怀着对自己的不满悄悄擦干。这样的人知道痛苦的价值,往往希望别人也不要看轻痛苦,出于对别人的尊重而不轻易流露同情。——188
在同情的背后,还往往隐藏着一种不真诚。所谓同情,就是对别人的痛苦也感觉痛苦。可是在尼采看来,人们的痛苦是很难相通的,无论你怎样去体会别人的痛苦,只要不是身临其境,还是体会不了。最好的办法是尊重他连同他的痛苦,不要用你的同情使他的痛苦平凡化。那些爱表同情的人,内心深处是在寻求一种作为施恩者的满足。最明显的证据是,倘若他们的同情遭到拒绝,他们就会感到失望,甚至觉得受了侮辱,由同情一变而为愤怒。更有些人所谓的同情,不过时拿别人的痛苦当消遣。——189
尼采的着眼点是自尊。他要人耻于接受。他甚至要人与其接受,不如偷窃;与其偷窃,不如抢劫。——190
无论何处,只要有一个完美无缺的正人君子出现,那里的人们就要遭罪了。——196
八、人的现状和前景
尼采至死认为瓦格纳是他那时代无与伦比的天才,然而时代本身已病入膏肓,连它最伟大的天才也不能幸免。就个人而言,尼采正因为最爱瓦格纳,所以最不能原谅瓦格纳患上了他所痛恨的时代病。——204
博大精深的心灵又有藏污纳垢的容量和化浊为情的能力。在人中间不愿死于焦渴的人,必须学会饮干一切酒杯;在人中间保持清洁的人,必须懂得怎样在污水中洗濯自己。——207
尼采生不逢辰,一切优美的灵魂都生不逢辰,他们感到自己生活在一片文化沙漠上。——208
商业只问消费,不问人的真正需要。它甚至制造消费。科学家、学者、艺术家、政治家、民族、政党乃至整个时代都卷进了贸易之中,供求关系决定一切事物的价值,市场价格的支配成了整个文化的特性。——210
由于科学的严格分工,充当教育者的人都只有极专门极狭窄的只是,遇到天性完满的学生,就无能为力。教育家——教育的第一条件缺如。【这与梁漱溟的观点有相似之处。】——212
九、诗人哲学家
他的结论是,“不能靠真理生活”,艺术比真理更神圣,更有价值。——226
人生审美化的必要性,正是出自人生的悲剧性。凡是深刻理解了人生悲剧性的人,若要不走向出世的颓废或玩世不恭的轻浮,就必须向艺术求归宿。——227
怯懦的眼睛不可能感受到美。对美的热爱出于对人生的热爱,这种爱是全心全意的,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在他看来,审美绝非一种静观世界,而是生命激情奔放的状态。——229
被灵感的一闪光照亮的存在,若要见诸文字,却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尼采常常为此悲哀,一旦把捕获的思想用文字固定下来,它就死在文字上,如死鸟悬挂飘摇,令人难解捕获时何以那样快乐。【这里也表达了,哲学的路上若没有思考,则读书再多也是无益;一个不把理性付诸行动的人,永远无法领会其中的奥秘。同时,面对这样的人,也无法将自己的心得用文字传达给他;对于这个问你学哲学有什么用的人,唯一能做的只有无言微笑。】——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