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北大汉硕高分上岸,来自三跨学姐的专业课经验
✨目录
个人情况和择校
参考书目和使用方法
时间安排
恰饭时间
🔸个人情况和择校
一战英语一69,政治41,专业一92,专业二103;二战北京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一82,政治75,专业一112,专业二129,总分排名第三,专业二排名第一。
再次厚着脸皮自炒我的英语和政治经验贴: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53771389/
20考研北大上岸,坚韧型选手的政治75分经验以及考研如何坚持下去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64469711/
有好几位学妹问我关于“考北大的勇气”,但是我想“勇气”是建立在理性、深思熟虑以及对事实的准确判断之上的,否则只能说是匹夫之勇了。可能很多考研er仍然在纠结择校的事情,或者还是会经常性信心不足,所以我先废话几句我两次考研的最初动机吧。 决定跨考汉硕的时候我还在国外做交换生,。大概是7月,我在知乎上看了一堆汉硕学校的介绍之后,锁定北方三所,北语、北外、北师。北语的专业性不言而喻,只是是一所双非院校,北师我记得当初是因为它不提供宿舍,而北外是211,还是所有外语系人心目中的白月光,而且合作孔院又特别多,所以我没怎么纠结就选了北外。现在想想几乎可以算是盲选的。。。。。。因为既没有看到真题,也没有对比报录比,就草率地决定是北外了。当时在国外的课业也很重,也完全没有办法找到专业书,所以八月末回国的时候我就明白一战是不可能上岸的了。这样一来反而心态很放松,可以一边培养学习习惯,一边细细啃着专业书。到考试之前,只把主要的专业书比如《现汉》、《引论》、《要略》看了三四遍,别的只能说是翻了一遍,真题也只是看了一下,就这样上了考场。在考场上我才感到无论是专业一还是专业二,北外都是以主观题为主,尤其是名词解释和《引论》、《教心》的部分,我只能用自己的大白话写上几句,感觉同考场考北外的同学都在奋笔疾书大段大段地写。我是特别不喜欢背书的人,所以考完心里反而感到负担更重了。 春季开学之前我找了一份实习,这份翻译实习也是我考研路上的转折点。因为它非常消耗,我也并不喜欢这样的工作环境,所以很苦闷,一直在思考怎么摆脱这种处境,最后觉得一定继续往上走才行,而文科生的选择余地本来就很小,所以就必须站到最高的地方。实习了三个月回到学校,再处理完毕业论文已经是五月,我知道内心的指向是北大,所以把北大的十年真题找来和北外对比,发现北大的题型完全是适合我的那种。就是客观题占一大半,考察的面特别广,主观题主要是探究性的,而且几乎不考《引论》和《教心》。另外1:20左右的报录比还是值得一试的,于是就决定考北大了。 所以关于择校我也给不出非常细致和具体的建议,但是需要考虑的其实只有几项:参考书目、考题风格、报录比、地区。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这个才是备考过程中源源不断的信心和勇气的来源。
🔸参考书目及使用方法
北大没有给出官方的参考书目,而且考察范围也比较广,但是根据十年经验,只要扎实掌握以下几本书就完全没问题。
专业一: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 这本书是专业一的基础,我可能一共看了十遍以上,并且做了非常详细的笔记和框架整理。自己做笔记可能耗时费力,但是在第一轮复习是非常有效果的办法,可以迅速建立知识体系。因为对整个框架的了解,后期我可以直接整理出几个表,每天在碎片时间默写一遍,重要的难背的知识点就会牢牢印在脑子里。

《现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大的《现汉》也是一本必考的书,我觉得它和黄廖的区别在解释知识点的深度上,北大版会讲得很有论文的感觉,黄廖是教科书式的细致平易,结构也比较清晰。所以我推荐还是以黄廖《现汉》为基础,在这之上补充北大《现汉》的知识。北大《现汉》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书后习题,在考研试卷上经常出现原题,所以书后习题一定要做,还要把每一题都弄清楚,尤其是语法一章的习题,特别有参考价值。 最后,这两本《现汉》其实有很多观点上的不同,但是没必要去钻牛角尖非要判出一个谁对谁错,但是考试的时候会遇到不同偏向的情况,可能今年的出卷老师就是偏向黄廖的看法,明年又变了,所以两套体系都要熟练掌握,主要是划界和术语上的不同,后期可以专门把所有的不同观点整理对照,确保自己不会弄混就可以了。

《现代汉语词汇》符淮青 这本薄薄的词汇书其实是北大版《现汉》词汇部分的“增订版”(同一作者),有了这本书,北大版《现汉》的词汇部分就可以跳过不看。这本书讲得很细,其中的“疑难问题”部分常常出现在试卷的探究题部分,书后习题也同样非常重要,“归并义项”和分析词构造的这类题型在本书中都有标准答案。 北大的两本书我也看了很多遍,但是都是在二轮复习才开始看,后期把易考的点整理成大题直接背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 这本书真的太好用了!我大概九月开始看《教程》这本书,才明白前面学的那些基础知识的意义,感觉又增添了新的动力。所以这本书没必要提早看,我想把基础打牢之后再看会有更多收获的吧。这本书一共讲了六种语法分析方法,三个学派的分析思路。变换分析法不方便考,层次分析法也近年来也没有考过,剩下四种比较重要,而三个学派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认知学派,是最近非常热门的考点,复试中也常涉及。因为很喜欢这本书,所以我大概也看了有五六遍,最后我把所有可能考的题目都整理了出来,考前只要看笔记就可以了。

《语法讲义》朱德熙 一本非常经典的语法书,可以说言简意赅又非常系统。所以会从中出简答题,我一轮复习的时候看了两遍,后期就直接整理出简答题和小知识点背诵即可。麻烦的是这里面的许多观点和黄廖《现汉》、北大《现汉》又有不同,有时候会非常困扰,我还是用整理对照的办法把它们分清楚的。书后索引特别方便,要找什么知识点一查就有了。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彭小川 李守纪 王红 这也是一本后期看的书,我当时看了一遍之后就直接开始背了。虽然它叫作“语法释疑”但是内容主要是词语辨析,句式辨析,比起《现汉》和其他语法书的讲解就显得实用许多,而且我当时对词语辨析最为焦虑,看到这本书之后发现其实经典的辨析题就那么几个(也就是留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比如“有点”和“一点”,“都”和“已经”之类的,那么就记下来就好了,因为初试真的就是考查这些基本的,最普遍的问题。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 一本工具书。非常非常细致,简直细致到不能细看,我曾经对“了1”和“了2”有疑问,查了这本书之后发现我的疑问简直好低级。。。。。。考试是不会考得这么深的,不过作为一本语法工具书真的赞,也是必备的一本书。
专业二: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 专业二最重要的一本书,一开始觉得很有意思,背的时候才会咬牙切齿。因为是细碎的知识点,所以只有反复背,背到考前一天这一个办法。前前后后总得背了有十几遍,用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背一次打一个勾,还是挺有效率的。最后一次背的时候我把所有可能出填空的地方都用黑笔涂死,考前再过一遍查漏补缺。

《古代汉语》王力 好像很少有学校把古文放在专业二,感觉北大是把除现代汉语的一切都一股脑放在专业二考了。《古汉》只准备前两册就足够了。第一册《左传》、《战国策》是重点,文选部分主要看断句,尝试自己翻译,常用词部分要注意一些熟词生义,通论部分重点看句式即可。另外真题常常考《左传》,所以可以自己另外买一本左传来看(我用的是中华书局的),复试的时候也要用到。第二册是先秦其他诸子和风骚,是不会考原文的,但是这算是中国文学史的内容,也挺重要的。我学习古汉的办法是每天半小时,连续不断。《左传》和《古汉》都看完之后,我开始做《古汉》配套的习题集,这个习题集也都是真题的题型,我重点做标点,解释词义和翻译。我一开始标点总是错很多,后来才慢慢总结出规律,尤其是标逗号还是句号的规律。但是其实给古文标点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中华书局的《左传》和《古汉》的《左传选编》其中就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标点。所以没必要钻牛角尖,只要意思通顺,层次清晰就ok的。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 徐通锵 这本书近年来的比重越来越大,从2018年开始就有25分的大题,所以一定要重视。一轮的时候就还挺喜欢看这本书,尤其喜欢文字的部分(但是很少考文字!),也做了全部的笔记和框架,后期就直接背笔记的重点,还是挺方便的。《语纲》是一本可以出很难的简答题的书,所以一定要理解!理解!只是死记硬背的话可能倒背如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

《中国文学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的书我一共看过三本,分别是《古典文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学简史》林庚以及北大出版的一套四册《中国文学史纲》。我完全不推荐大家也去看这三本书,因为前两本都是我一战的时候出于兴趣看的,虽然也做了厚厚一大本笔记(复试的时候有用一点)。因为初试的文学部分都是考小题,所以我推荐像复习《要略》那样复习中国文学史,也就是划重点之后直接背,这样效率比较高。(如果有兴趣而且非21届考研的同学可以去看前两本文学书,我真的超爱)

《外国文化史》孟昭毅 曾艳兵 又是一本有意思的文化书,但是只在第一轮的时候完整看过一遍。因为考得比较少,最多五分的分量,所以在最后一轮的时候搭了非常简洁的框架,背住它就行了。

外国文学史及现当代文学 这两个板块我没有看书,直接用了学姐的笔记。看书的话感觉卷帙浩繁,我当时也没有时间了,所幸这份笔记非常详尽,如果考研er们想作外国文学史及现当代文学笔记的话,可以参考这种样式。就是先按照时代,再按照流派、国家列出作家,后面再带上作家的著名作品,非常出名的作家要了解一点生平和主要作品容,另外注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就好;中国现代文学是这一板块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有时间还是推荐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注意整理文学社团和诗歌流派戏剧等等,因为这一时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发端,所以可考的东西非常多。当代文学考80年代以后的比较多,例如伤痕文学、京味文学和先锋小说。我直接背了笔记,但是大多数名著我都看过,复习过程中我还看了《百年孤独》、《额尔古纳河右岸》、《静静的顿河》什么的,所以大家一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复习方法。


《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朱勇 一本很有意思的案例书,里面是各种志愿者或新手教师遇到的问题,对于我这种完全跨专业的人来说还挺新鲜的。但是第一轮的时候没有看完,因为觉得虽然有意思但是不知道对案例写作有什么用,就搁置了下来,直到后来做完了真题,摸到案例写作的套路之后才重新翻开这本书。其实案例也是有很多类型的,有的是课堂管理,有的是文化冲突,有的是教学法,还可以细枝末节到“迟到”、“吃狗肉”、“先语后文还是语文并进”等等,我给这些都拟了小标题,然后把书中可以应用到这个案例的理论和说法都总结出来,《引论》、《教心》和《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也都整理进去了。其实案例写作无非是套话+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套话,需要注意的就是多用理论,表现出自己的专业性,不能满篇都是自己的大白话。


《引论》、《教心》、《跨文化交际》 近四年都没有单独考这三本书的内容了,所以除了案例写作要用的之外,我只是把考过的真题做了几遍。其实它们的重复率特别高,所以我按重复率背了真题就没有再花时间。(我大胆开麦以后也不会单独考这三本) 还有一点重要的是要清楚一本书的重点是什么,就像《中国文化要略》这本书,细碎的知识点一开始让人眼花缭乱的,我是上了学姐划重点的辅导班才慢慢摸索到什么样的是会考的,什么是不会考的。这些对于跨考的同学来说一开始确实挺难把握到的。 真题 真题至少刷三遍!我七月中开始刷真题,第一遍只刷了小题。当时超级崩溃,感觉错好多,好像没有希望了。现在想想这真的再正常不过了,书都没有背正确率怎么可能有多高,所以第一遍刷真题其实就是找到这之后复习的方向和重点,根据题目的类型和自己薄弱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复习。二刷真题时我背了一遍书,北大《现汉》课后题也刷完了,所以得心应手了许多。这次刷真题我着重放在题目和答案本身的推敲上,因为真题有一定的复现率,如果某一个板块的知识在真题中出现,那么和它同一板块的知识很有可能会在下次考试中出现。所以要从真题发散出去,而不是仅仅记住真题的答案。三刷真题是在考前不到一个月,重点就是查找漏洞,总结答题思路。我还做了错题本,并且总结了历年真题的题型和考察内容,从中可以找到一点规律,至少可以看出专业二大概率不会考《引论》、《教心》。




🔸时间安排 回想整个备考过程,我感觉其实很难分出一轮二轮三轮复习,因为我都没有刻意安排六月做什么,暑假做什么这样的,主要是一个阶段的任务完成之后,总会觉得自己还是和目标有着巨大的差距,这样的内在动力推着我做下一个任务的。比如刚做完笔记、看完所有的书的时候,就想赶紧做做真题检验一下,刷了一遍真题就会抓紧补充忽略的知识,看了《语法教程》就会觉得基础语法知识还需要巩固才能做语法分析题。。。。。。一直在被推着往前走,所以我也很难说复习到第几轮了。推荐大记录下自己每天的学习内容,这样后面复盘的时候也有迹可循。根据我的记录,七月中我把所有的笔记做完框架搭完,八月中结束课后练习题的,这之后二刷真题,九月开始看《语法教程》,看完之后刷了一遍学硕真题,刷完题之后重新整理了大题,之后又是刷真题。背书则是贯穿整个过程。其实这样看起来就是刷题和看书交替进行,在考前把任务都完成就好了。

最后,其实考研和世界上大多数事情都是一样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观之在前,忽焉在后,所以坚定地走下去就好了,说不定一回头才发现自己早已飞度千山。 真的很幸运今年能够上岸,感觉虽然写了近五千字,关于专业课还有太多的感受和经验没有表达出来,如果能够帮到后来的汉硕考研er就太好了。

恰饭时间
如果有时间不太够的,想要直接得到一份完整全科笔记的学弟学妹考研er ,不妨看看我的闲鱼呀~有笔记扫描打印版在售哦
咸鱼ID 以海换风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