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心理健康课时我在谈什么2——碎碎谈非暴力沟通中“体会需要”
非暴力沟通——用温柔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初结识非暴力沟通(和谐语言)时,我是比较不懈的,认为是要交给学生一套古板的说话方式——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在更多的了解和谐语言,也学习了一些视频课程后,才慢慢从自己的生活中发掘出这部分的知识的内涵。虽然和谐语言只有四个部分,说出来也很简单,但是稍微涉足深一些(细品、你细品~)而且和自己的生活、和人格成长联系在一起后,就会像伊能静小姐姐在乘风破浪中唱的一样“推开世界的门,你是在门外怕迟到的人......”(收)自己在这部分的想法很多,碍于我的逻辑能力太差,所以碎碎谈一下自己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的想法。
非暴力沟通也叫和谐语言,我的理解是这部分的内容主要给我们正在成长的00后大学生植入一个理念——用温柔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因为是碎碎谈一些自己的理解,所以不会过多的运用书本中的知识,先复制一段百度百科中的介绍吧: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写NVC)一词的中译,又称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等。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沟通方式,通过非暴力沟通,世界各地无数的人们获得了爱、和谐和幸福。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NVC相信,人的天性是友善的,暴力的方式是后天习得的。
NVC还认为,我们所有人有共同的、基本的需要,人的行为是满足一种或多种需要的策略。NVC的目的是通过建立联系使我们能够理解并看重彼此的需要,然后一起寻求方法满足双方的需要。换言之,NVC提供具体的技巧帮助我们建立联系,使友爱互助成为现实。
非暴力沟通的运用基于以下的意识:1)人与人是相互依存的(Interdependence);2)与人协作(Power with)而不强迫(Power over)。
它们包括:1.区分观察和评论,能够不带预设地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具体指出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物;
2.区分感受(Feeling)和想法,能够识别和表达内在的身体感觉和情感状态,而不包含评判、指责等;
3.体会与正发生的事情和感觉相关的需要——所有人共通的需要(如食物、信任、理解等)——是否得到满足;
4.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而且确实是请求而非要求(希望对方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关心(Compassionate giving),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惭愧、责任等)。
非暴力沟通(和谐语言)并不是一套说话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希望寄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概念,我就谈谈对“体会需要”的一点浅薄的认识: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也是在不断成长的,这种成长将在反反复复的疼痛中伴随我们的一生。其中在最开始的婴幼儿阶段,我们会非常自我的表达自己的需要,饿了就会哭,尿了会哭,想要抱抱也会哭。在逐渐长大后,因为周围环境、教育的原因让我们知道“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这个成长过程中就产生了大致两种人:看人脸色行事的人和不看人脸色行事的人,换一种说法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和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因为据我的了解,虽然网上总是说90后以自我为中心balabala的,但是在我们国家的教育背景下,更多的80、90、00后是在一个需要依赖“察言观色”才能好好生活的环境中,这种察言观色不仅是观察“他人”的喜怒哀乐,而且也扩大到观察周围“环境”的喜怒哀乐,也就是自己的想法和周围环境的一致度(原因我就不说了)。这种扩大版的“察言观色”常常让我们忽视自己真正的感受而随着周围的环境去蒙蔽我们内心“真实需要”的声音。
这种“真实需要的声音”很多人理解为是:“我需要一台ipad”,或者“我需要一个女朋友”等等,这种需要是生活中的需要,而“真实需要的声音”是抛去外物后,生命能量的部分。这二者的关系我会用佛教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来解释。
所谓“真实需要的声音”就是我们内心中本质的需求,也就是“空”。“空”不代表一无所有,而是抛去了物质后所剩下的本质的东西。我记得在哲学童话《小王子》中,玫瑰对小王子说“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虽然这句话大热于网络但是真正理解的人估计不多。“真正重要的东西”和“真实的需要”一样是“空性”属性,都是抛除外物后所剩下的本质。而我们“生活中的需要”是让这种“真实的需要”实现的途径,也就是“色性”属性。“空”与“色”二者不能忽视任何一方,举个栗子:“我很需要陪伴”是内心真实的需要,也就是抛除外物后本质的需求,是“无象”的“空”,实现“需要陪伴”,可以通过找个男朋友、和朋友一起吃饭、养宠物、看电影等等方式,这些方式就是“生活中的需要”,是“有象”的“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所以流传极广,就是因为这句话阐释了佛教根本的空性理论。
经常在问学生什么是幸福时,得到的回答都是“有钱就是幸福”,金钱就是实现需要的途径,属于“色相”,很多人为此付出一生的时间来追逐于此,最后反而搭上了自己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本末倒置,把途径作为了目标。绕了半天,到底了解这些,对于正在成长的心理有什么帮助?简而言之就是希望自己,或是自己的学生能够获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是为了追求“色相”、陷在执着于途径的追寻而本末倒置,最后迷茫无助的境地。

© 本文版权归 梦话少女Rachel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