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似乎丧失了质疑与深度思考的能力
又是一年高考日
每逢这样重大的时刻,都是各个单位的宣传部门大展手脚的时刻,高校,明星,企业家甚至我们普通人也加入到这场游戏中去。其实,对于现在的大部分人来说,是没有什么文采和华丽的词藻来装点门面的,能在朋友圈写下的也只有高考加油这样匮乏的文字。飞扬的文采,还得看各大营销号,不过要是只是略通皮毛,翻车就在所难免。
今年高考的前一天,北大在官方微信放出了一张为考生加油打气的海报,上题:“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这是我第二次见到这句诗。第一次见它是在去年本科学校为考生加油的公号推送上,当时觉得这句诗励志又华丽,就记在了脑海里,也忘了当时有没有查它的出处作者,只是偶尔用它在懒惰放纵的时候给自己打一下鸡血。没有想到今年再见它,竟然是以热搜的形式和嘲讽的态度。
全然一个公众号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不断地打击着我这个自诩为文学爱好者的自尊。首先,文章指出这两句诗有管中窥豹,断章取义的嫌疑,因为诗的后两句简直就是中年危机的写照——“哪晓岁月蹉跎过,依然名利两无收”。看到这里,我立即谴责的了自己的薄学无知,还没往下细看,就匆忙的嘲笑自己喜欢装逼,因为自己总喜欢用这两句诗来给自己打鸡血,当然嘲笑自己的时候,其实也在嘲笑公众号和我一样无知,甚至我的脑海里还上升到了对信息泛滥的大潮下对自媒体稂莠不齐的批判。文章在这时候来了个反转, “所谓的后两句诗完全出韵,不像是古人所作,查询后发现果然不是古人所作,乃今人狗尾续貂的尬诗”原来后两句诗是假的呀,此时的我懊恼不已,又羞又愧,既为自己过早否定而后悔,又不平于这些拙劣的创作者。但是真的把原作拿上来的时候,自己竟然也不愿意费力去阅读,所以直接就拉到了最后,其实原作也是表达的中年失意的困窘,只不过那两句诗是原作的尾句。以我薄弱的文学功底,觉得其实作者是在单纯表达地失意与困顿,确实没有豪情壮志,最后两句更像是今夕对比,一种像当代青年年轻时牛逼的不可一世,后来被现实打脸的无耐自嘲。
以往读文章时确实也有过这样被打脸的时候,但是像今天这样,心情几次转折起伏还真的少见。纵然在自媒体泛滥的今天,创作内容泥沙俱下,甚至还污染了原有的知识图谱,因为这句诗就这样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但是我们不能不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在海量的知识、讯息的冲击之下,我们已经习惯于被动的接受,对于我总想迅速的咀嚼吸收掉我主观上认为是知识的知识,而忘了去辨别他们究竟前人思想的结晶,还是后人为吸引眼球而进行的拙劣加工。我们为什么会失去质疑,查证的能力,是因为海量的知识将我们冲击的不知方向吗,还是应试教育下的我们从小就被剥夺了这种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