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无条件”
首先我绝不自我开除出“女权”籍。我能理解为什么有人这么说,实际上我现在也很少在社交网络提这个标签,但我一直在关注,也一直在思考相关问题。我不愿意因为目前其他自我认同是女权的人或群体遇到了某些问题,就改变我对自我的认知。当然我这篇文章全文也依然只代表自己当下的观点,我目前不在、也几乎从未待在任何女权组织或群体中,不属于任何圈子。
最近豆瓣的一些话题倒是跟油管的撕逼有点相映成趣,油管去年出了一个Dramageddon 2.0,讲的就是有人出来指控James Charles性骚扰性侵害他人,然后今年的Dramageddon 3.0 aka Karmageddon,则是对去年的某种反转,爆出当时的指控没有实证、很可能是有人故意制造事端、James Charles或许反而是被诬告的受害者之类的……
我想说的是,我觉得“在没有足够证据下,无条件相信受害者”在我心目中,不适宜作为运动或组织普遍奉行的纲领。我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多时候应该偏向“受害者”,但这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应该是一种选择,奉行不代表高尚,不奉行不代表低劣。可以作为个人的选择,但真的不宜去作为一种带有道德判断的标准,强加给他人。
我个人在很多没有足够证据的时候,也偏向“受害者”。但我清楚地明白,我的个人偏向不代表就是真相就是真理。我不够全知全能,我会犯错,别人也会,甚至“受害者”也会。有时候犯错可能没什么后果,有时候犯错则会增加新的“受害者”,很多时候我可以弥补我犯的错,但也有些时候我可能弥补不了,有些后果覆水难收。所以我会希望自己谨慎一点,“无条件”在情理上有合理之处,但并不是一种足够谨慎、足够就事论事的方式。
我知道在墙内的环境下,很多时候沉默像是帮凶,发声本身或许就是一种反抗,可是有些反抗也许并不在一朝一夕,一次不够谨慎的发声对他人可能是伤害,对己则损害了自己的可信度。我作为个人恳请大家,如果可能,请耐心一点,更细致地分配自己的关注与力量,哪怕在短时间内会显得缺乏声量、甚至被指责懦弱。很多变化不可能很快就出现,需要长时间地等待着契机,需要为更好时机的到来做尽可能多的准备,需要长时间的规划与行动。
本来想发广播,想想篇幅,或许还是放在日记里存档。但也说得非常粗略不具体,因为在敏感词很多的环境里说得越多越可能发不出来。欢迎留言或私聊进行一对一的更深入探讨。
uma 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re: 2024 (3人喜欢)
- 获奖节目Award Winning Show*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