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为女孩
查看话题 >《乘风破浪的姐姐》:女人为什么非得永远活在18岁?
《乘风破浪的姐姐》刚播出的时候,我心里第一个反应是:追!
明明不是个爱看选秀节目的人,但这一次的节目设定有点“另类”,因此吸引到我了——所有参加竞演的女艺人,都是年龄在30岁以上的“大姐姐”。

30+阶段的,有沈梦辰、郑希怡、张雨绮、蓝盈莹等女艺人,百花齐放,各自精彩。
40+阶段的,有阿朵、宁静、陈松伶、钟丽缇这四位大咖,声名相当,各具实力。
50+阶段的,有伊能静这位出道30多年,久战娱乐圈的“老将”。
不过呢,也没有必要按照年龄开头的数字,把她们强行划分成三个组别,因为“姐姐”本来就代表了所有褪去青涩的女性。定义“姐姐”的不光是年龄,更是阅历和气场。
当年轻女孩的面孔垄断了我们的视野以后,30+姐姐的亮相就显得格外重要。她们让我们看到,女性在30岁以后,还能以一种不同于20岁的状态活着,而且能活得风生水起。
01 多元化的30+姐姐:撕掉标签,释放真我
相比起青春版女团,《浪姐》节目组在挑选参赛者的时候,更注重多元化呈现:
从职业来看,除了专业女团成员,还有演员、歌手、独立音乐人、主持人和制作人;
从擅长领域来看,既有唱跳俱佳的好苗子,又有缺乏舞台经验的“小白”;
从年龄和资历上看,从行走江湖三十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老大姐”,到出道时十余年,涉及领域极其小众的“新姐姐”都有涵盖。
评委团的杜华女士,一开始有个较为刻板的成团标准,认为选手要“青春靓丽、能唱会跳”,但又不能太突出、太有个性,统一表演的时候,最好所有人都看起来整整齐齐。
所以,她给实力唱将丁当打了个让人跌破眼镜的低分,还给出迷之点评:“你是个很好的歌手,但是唱得太好了,会显得别人太差了。”

然后给一些唱跳都没有特别出彩,但是长相好、身材佳的女艺人很高的分数。

最后,因为飘忽不定的打分标准,以及对“30+女性”带有歧视性的评论(明明自己也是30+女人),被观众疯狂吐槽,把自己送上热搜……

评委组和观众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两种思想的交锋:女团成员是有标准化模板,还是可以有自己特色?“姐姐”的商业价值,真的比不上十几、二十岁出道的年轻美眉吗?
当然,我想节目组也希望能引发我们思考(不然怎么会放个“仅代表杜华女士个人女团标准”的字样在一旁呢),有争议、有探讨,社会的审美标准才能保持向前不是?
在我看来,姐姐们的独特优势,不是坚毅,也不是霸气,而是松弛。那是一种经历过更多,因此可以从容面对未知的态度。
20+的小姑娘,上个选秀节目,可能就端端正正地坐着,乖巧地等待传唤上场。

但是30+姐姐呢,饿了会让导演组送吃的,困了躺平休息,想活动就活动,想脱鞋就脱鞋……最大限度地拓宽边界,以一种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



在20岁出头的时候,人很容易处于一种跟自个儿较劲的状态,过渡到30岁以后,才会发现把自己活舒坦了,比什么都要强。

相比起年轻版女团,姐姐以自身的丰富阅历,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你越是舒展,就越能释放出真实的自我,也越能游刃有余地迎接下一个挑战。在这个时刻要求女性收敛自己的需求,不要瞎折腾,也不要高声嚷嚷的社会,这恰是姐姐们难以被忽视的魅力。
02 真正意义的女性叙事
接下来,我想聊聊节目的赛制。到了第3期,现场观众投票环节,节目组邀请了500名女性素人来打分,并且保证了30岁之前和30岁之后的各占一半。把决定权全盘交给女性,可能是为了打造一个完全符合女性想象的女子天团,排除异性审美的干扰吧。
这让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觉得节目组太用心良苦了。
因为以往我对女团的印象,一般是这种类型的“直男杀手”。

要么就是极具亲和力的邻家妹妹,唱跳实力可能不会太强,也不一定有逆天大长腿,但是身为粉丝,可以目睹她们一路的成长——也算是一种独特卖点。

国产女团,是这样子的。

搁在从前,无论什么风格的女团,再怎么翻新出花样,都必须符合这三点要求:年轻、好看、工整。30+姐姐?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女团成员大多30岁前就光荣“退休”转型了,投资方不相信,谁愿意看一群30+、40+,甚至是50+的“半老娘们儿”又唱又跳呢?
女团这个造梦工厂,打造的是一种合法的幻想,在这个幻想世界里,对年轻女性身体的凝视和消费都是被允许的。
歌舞,绚丽的华服,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不过是其中的载体而已——所有的规范化的生产,为的是满足消费群体的想象。所以我觉得,并不是说现在的制作方更注重呈现什么,而是现在的观众对于女性形象,有了前所未有的包容能力。
除了二十岁出头的女孩儿,大家还想看看别的年龄段的女性,可以是什么样子的——这种呼声越来越强烈,所以才会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节目。
03 灵魂拷问:为什么要永远18岁呢?
集结了一群30+的姐姐做女团,无疑是对从前的超越、突破和颠覆,但是看着看着,我又发现有点不对劲,比如黄圣依在拉票时说的那句:“我们永远十八岁”,就让人很是迷惑。
为什么非得滞留在18岁,才算是最好的年纪?还有为什么在30岁以后,追求的依然是少女感、冻龄感,是吹弹可破的肌肤和满满的胶原蛋白(正如植入广告暗示的那样)?
我所看到的,是节目组试图打破一些东西,又被更隐秘的陈规束缚住了。
女性必须永葆青春,才能克服年龄恐惧吗?
肯定有选手不同意,现场观众也不会完全认同。我很喜欢的一个选手,朱婧汐,在被淘汰后,受邀录了一期播客。

在播客里,她说目前阶段的年龄,就是她最喜欢的年龄,并不想回去过去某个节点。
有人觉得十八岁是最好的年纪,也有人觉得现在就是最好的年纪——通过《浪姐》呈现出来的不同声音,也印证了这个时代对于女性的价值观,在新与旧之间充满了碰撞。
在我看来,尽管社会对于女性还是有诸多限制,但这已经是我们有史以来,女性能够释放出最多真我的一个时代了。我希望,就从现在开始,大家都能放下对年龄的担忧和恐惧,展现真实属于每个年龄段的女性美,而不必往“少女感”的方向硬拗。
最后,引用沈梦辰的一句话来说明一切:
“30岁到底定义了什么,其实定义我们的不是年纪,而是乘风破浪的勇气。”

身为女性,不必永远18岁,但要永远目光向前,无畏如新。把握当下,就是最好的年龄。
文 | 阿猫
图 | 网络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Yummy精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