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宗明《世界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篇 世界经济运行
第一章 导 论
一、概念题
1世界经济
答:世界经济就是指各国国民经济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指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生产国际化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金融自由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等经济纽带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是超越民族、国界的一种经济体系。
对于世界经济的理解有以下几点:①世界经济是一个经济的范畴,是经济概念体系中的一种,是人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的一种方式;②世界经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最终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③世界经济还是一个地理的范畴。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要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发生。作为目前已知的活动领域最为广阔的一种经济形式,世界经济还没有能够囊括世界上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从地域范围上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小于国家的地理单位)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仍将是判断世界经济深化发展的标准。
2国民经济
答:国民经济是指一个现代国家范围内各社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经济部门所构成的互相联系的总体。资本主义国民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它受着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与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的支配。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
国民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基本单位。在世界经济学中研究各国国民经济,并非立足于各国国民经济本身进行研究,而是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各国国民经济的相互联系、各国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及它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方面。
3国际分工
答:国际分工是各国国民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国内的社会分工向境外扩展的结果。它不仅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世界经济整个全部发展过程的基础。
从整个世界的角度而言,国际分工体现为以各国国民经济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的地区结构,实际上也是各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梯度分布,这里既包括产业间的分布,也包括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分布以至于行业内部的分布。
国际分工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存在于人类历史的某一阶段,它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突破国家界限的必然产物,也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结束。
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其中,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资源、国土面积和地理位置的不同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
4世界市场
答:世界市场是指世界范围内各国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交换的场所和机制。这一概念,主要包括三层含义:①世界市场不单纯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反映的是世界各国通过国际交换而形成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供求关系,或者说交换机制,因而是一个经济概念;②狭义地理解,世界市场主要是指世界商品市场。就广义的概念而言,世界市场是由世界商品市场、世界劳务市场、世界金融市场、世界技术市场和世界信息市场等有机结合而成的市场体系;③就交换的规模来看,世界市场囊括了世界各国的具有全球性的商品交换关系。
世界市场是市场发展的一个较高阶段。世界市场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基础条件:①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②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标志有以下几个:①多边贸易多边支付体系的形成;②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建立;③国际金本位制的确立;④统一的国际贸易法律和贸易惯例产生;⑤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规律制约着世界市场的发展与特点。
5国际货币体系
答: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金融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体系又称“国际金融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间货币关系的总和,它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货币兑换、资金流动及债权债务关系清算所涉及的规则和秩序。
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国际本位货币的确定和国际储备货币形成的机制;②汇率制度的确定;③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机制。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能够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它主要体现在能够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并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以及保证国际收支的失衡能够得到有效而稳定的调节。
6国际资本
答:国际资本即跨国界流动的资本。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是一种投资的物品,它能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服务或效用,是能够进行迂回生产的物品,强调的是资本作为物的属性及自然属性。在使用价值上,资本可以采用设备、原料等物的要素和劳动力的要素等有形的形式,也可以采用专利、商标、信誉等无形资产的形式;货币一方面是作为价值量的代表,另一方面作为其可以交换其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效用同样成为资本运动的重要载体。资本在其运动中可以有不同形态。既有用货币单位计量的货币资本形态,又有表现为生产资料形态和待实现的产出品形态的实物资本形态以及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版权、著作权、特许经营权、商誉、技术秘密等无形资产形态和以信用形式表现的即期票、汇票、银行券、纸币、国家债券、各种证券抵押贷款等和以收入资本化形式产生的即股票、债券虚拟资本形态。
目前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大,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
7国际经济学
答: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学和国际金融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构成世界经济的各个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国民经济;②国际经济联系;③国际经济整体。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为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两种。
8地理大发现
答:地理大发现是指西欧国家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海外探险中发现美洲大陆以及开辟通往东方新航路的过程。15世纪初,葡萄牙和西班牙走在海外探险活动的最前列,1498年葡萄牙的达·迦马率领远征队到达了南亚西海岸,打通了从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1492年哥伦布则发现了美洲大陆。在美洲大陆发现之后,西班牙探险者又继续西行开辟航路,海上航程不断延伸。1519年,由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实现了环球航行,这一行动在科学意义上证实了地圆学说,在经济社会意义上开辟了东西方交通的新航路,扩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地理大发现对欧洲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同时还引起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大西洋沿岸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经济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地理大发现之后,在航海业和陆上交通事业发展的基础上,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大为加强,从而使得由于各国地理、民族传统和国民经济特点的差异而产生的地域分工有了新发展,出现了早期的世界市场。
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它的形成与发展包括两个主要阶段:①16~18世纪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发展的前期。在这一时期,西欧各国的工场手工业得到了迅速地发展,农村中的庄园经济制度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确立。西欧各国通过殖民扩张使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市场逐渐联结成为一个有机体,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市场;②18世纪60年代发生的产业革命,促使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关系发生变革,资本主义工厂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
10原始积累
答:原始积累是指15~18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使用非经济手段迫使直接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和加速货币财富积累的历史过程。它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故称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从15世纪末期的英国开始的,主要内容有:①剥夺农民的土地,即通过强制手段迫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同时使土地转入新兴资产阶级之手。剥夺农民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②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是货币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③保护关税制度、国债制度和税收制度是通过国家权力积累货币财富的重要方式。资本原始积累一方面创造出大批“自由劳动者”,另一方面又使个人分散的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从而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它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1产业革命
答:产业革命又称为“工业革命”,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并在此基础上以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制度的革命。产业革命是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开始的,主要内容有两点:①生产技术革命。即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发明,建立机器大工业,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实现机械化。②生产关系变革,即以机器为主体的现代工厂取代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成为占主流的生产组织形式。
产业革命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以下几点:①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商品市场迅速扩大,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对工业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因而要求采用新技术以迅速扩大生产;②工场手工业的长期发展使企业内部分工日益发达,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为过渡到机器大工业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③16~18世纪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为机器大工业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