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译《作弄》之〈爱情〉(译后记)
一、花絮
在这篇小说中,男主人公对萨莎十分包容,婚前卿卿我我,婚后平平淡淡,皆是如此,就像契诃夫本人一样理性。结婚前,山盟海誓、风花雪月;结婚后,油盐酱醋、锅碗瓢盆。恋爱时的心跳感觉不复存在,因为爱情已经成为亲情。所以即使萨莎“坐在我背后沙发上,嚼着什么东西,声音很响”,男主人公也不在乎,还“原谅了她的小额头和努嘴的样子”。纵使爱情汹涌澎湃,生活终会风平浪静。
二、生活点滴
无论翻译哪个国家的作品,译者总能体会到有些场景完全相同或者似曾相识。这篇小说的译文就充分结合了译者的自身生活经历或观察。
〈爱情〉英文版有这么一段文字:
There are no stars in the sky now: in their place there is a long whitish streak in the east, broken here and there by clouds above the roofs of the dingy houses; from that streak the whole sky is flooded with pale light. 【我译《作弄》之〈爱情〉(1-3)】
译文如下:
天上没有了星星,东方露出了一条长长的鱼肚白;昏暗的屋顶上方,几片云彩点缀其间。鱼肚白慢慢扩散,天快亮了。
描写黎明的天空,这在任何地方,都会有相同的景致,哪里都能看到。汉语译文必须有“中国特色”,所以译文使用了“鱼肚白”。有了这三个字,整个行文就十分流畅。这样的“本地化”需要精准匹配汉语词汇,因此知识积累至关重要。
再看下面一段英文:
The two most important rooms were piled up with billows of linen, calico, and muslin and from among the billows peeped out Sasha’s little head with a thread between her teeth. 【我译《作弄》之〈爱情〉(1-11)(下)】
译文如下:
两个大房间都是麻布棉布,堆积如山。萨莎从布堆里探出小脑袋,嘴里衔着线。
这段文字描写缝纫场景。笔者自认为“萨莎从布堆里探出小脑袋,嘴里衔着线”十分出彩。其中“嘴里衔着线”没有直译,读了仿佛身临其境。笔者小时候,邻居是一家缝纫店,后来堂姐一家也是裁缝。对这种场景非常非常熟悉,所以翻译时十分亲切。如果没有这种生活经历,在翻译过程中,仔细观察街边的缝纫店,也能找到灵感。从这种意义上讲,译文同样源于生活。
至于文章提到“我”陪女人逛街,这些都是男人的必修课,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无论译者是男士还是女士,处理这段文字,应该会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三、单字动词
〈爱情〉英文版有这么一句话:
The boy would have knowledge and convictions and some intelligence. 【我译《作弄》之〈爱情〉(1-17)】
译文:男孩有学识、有信念、有头脑。
为什么英文一个“have”,在汉语译文中却出现了三个“有”字呢?
这是因为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动词的“马力”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把动词看着火车头,英语动词可以带很多节车厢,而汉语动词能够带两节车厢,就很不错了。通常汉语里面的单字动词,只能带一节车厢。所以相对而言,汉语动词的“马力”要比英语动词小得多。比如这里的“有”,比如“吃”、“打”、“骂”等等。这些单字动词,究竟可以拖几节车厢,读者朋友不妨自己去体会一下。
下面是一道选择题,读者朋友,你会选哪一个呢?
有的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例如()。
A、研究
B、送
C、打听
D、希望
E、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