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不同的教育类型会怎样影响我们面对矛盾时的思考方式?
在《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中归纳了三种不同的教育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而这三种教育类型都需要学生具有对绝对真理和群求真理的引路人—教师的敬畏之心。”
在经院式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代理人与消费者的关系,其购买的内容产品是权威的作家、学者的固定的思想,人们以把自己的思想栖身于一种主流的观念体系中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当其遇上矛盾冲突时,质疑的问题往往是自身:自己是否在想法的正确性上有了偏差?是不是还不够接近标准答案?因为与主流想法的一致性,其在情感上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因此他所面临的内心冲突很小。
师徒式教育中学生对老师有着绝对服从的特点,这一点与人们对于权威人物(父母、导师、名人)的绝对崇拜是相似的,“这种权威的力量满足了人们不愿自己负责而依附与他人的需要,并使人归属于一个团体来减轻从属性、提高自我意识,达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严格教育”,师徒式教育中潜在的依附性导致了人们在面临矛盾时,将选择的后果彻底归因于“老师”,从而摆脱自我的责任以减少痛苦。而对象直接性也决定了其崇拜与否定的彻底性
苏格拉底式教育中,老师进负责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而师生的平等地位也决定了 “学生的敬畏之心表现在精神的无限性上,每个人都要负起超越自身的存在的责任。" 而这种平等的思维也意味着客观平等的归因方式,而精神的汲取是能量上的传递,不存在所谓模仿的诟病。
而我认为大多数人矛盾与冲突的根源:承担责任
是否选择承担责任:对言行的负责、对关系的负责、对所决定的负责、对人生的负责。
前期过多的依附会导致一个人真正面对独立选择的时候,因为找不到责任的分担者而转向焦虑、抱怨,甚至责怪他人,因为其急于需要为自己开脱责任,而忘记了其要做选择真正的意义。
以上是基于阅读以及我对自己内心冲突的分析所得出的思考,也是我对自己所处心智阶段做处的判断,我完成了自我觉醒的第一步后,在面临选择与冲突时,经历了非常多的纠结与内耗后意识到,要解锁下一步的路程,是要去承担选择的责任。
自己做的选择(不论好坏)在许多人眼里看来近乎于极端,但是我的每一次的觉悟都来自于自身深刻的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我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