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土壤的特性(《土壤肥料学通论》读书笔记No.8)
一件事必须被四种面向的存在所认识,才能被真正地了解,那四种存在是:心智,身体,情感,精神。——Robin Wall Kimmerer 《三千分之一的森林:微观苔蘚,找回我们曾与自然共享的语言》
小时候,我经常提着水桶,拿着铲子,一个人在家附近挖土玩,就像现在的小孩喜欢在沙池挖沙一样。
沙又松又轻,无论是挖,还是搬运,都很轻松,只是沙不像橡皮泥,可以捏着玩,所以我会找松软微湿
,搓起来成条,但又不至于粘在手上甩不掉的土玩,通常这种土在石头下,挖的时候,还有蚯蚓。
就这样,透过身体感受,我对土壤,有了自己的选择和喜好。 没想到,现在的我开始用心智解读这些由身体搜集来的感受。
为什么相同体积的土壤,有轻有重,有松有紧?
因为除了土粒本身以外,土壤还存在孔隙,孔隙里承载着水和空气,它们的数量比例决定土壤的重量和松紧。
科学上把土粒干重(不包含粒间孔隙中的水和气)称为土壤相对密度,排除孔隙中水分的土壤干重(即土粒和孔隙空气的重量)称为土壤容重。
(土壤相对密度和土壤容重,用来推算土壤孔隙数量,土壤重量,以及土壤水、气、固各种组分的数量,对大多数植物来说,理想的土壤组成是固体占30-40%,液体30-40%,气体20-30%❶,见图1、2)


根据孔隙的保水透气性(孔隙中保存的水是否能被植物吸收),土壤孔隙被分为非活性孔,毛管孔隙和通气孔隙,见图3。(此处对应日记《我浇的水到底有没有被植物吸收?》中的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概念)

土壤孔隙类型影响肥料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见图4,土壤氧气影响肥的形态,土壤水分影响土温,详见日记《肥的变形》、《好热啊~给根造间“空调房”吧》)

另外具有须根的单子叶植物在生长时,根系穿插力强,可以生长至深层土,在草根枯萎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便能形成深层土里的腐殖质和养分,所以禾本科植物是天然的翻耕施肥神器,非外来入侵的恶行品种,没必要除根。 创建土壤毛管孔隙(保存能被植物吸收的毛管水)的前提,是先理解土壤结构。


此处,截取日记《我浇的水到底有没有被植物吸收?》中团粒结构的插图(图7),以及《超图解土壤的基础知识》中的土壤颗粒排列图(图8),以便更好理解土粒、气、水的排列组合。


那么,团粒结构土壤,到底对植物有什么好处?(见图9)在水肥气热上起到了何种调节作用?(见图10)


既然知道了团粒结构的长相和作用,那么它是由什么组成的?又是怎么组成的?
喜欢看图的,见图11,想要了解更多细节的,见图12。
(图11同《植物可以直接种在腐熟堆肥上吗?》图12,日记中也有对团粒结构做简单解释)


在诸多促成团粒结构成型的作用中,我首推生物作用,由于干湿交替作用和冻融作用,大部分受控于自然,而人为耕作,又很难把控适度。(怎么耕,耕多深,才不会扰乱土壤微生物?)
所以,接下来书中介绍的创造团粒的方法(图13),我在实践中基本不采用,虽然轮作,灌水,晒或冻土都是改变土壤微生物群的方法,但它们都是大逆转,太极端。我想延续团粒结构中庸和谐的精神,所以在土壤不存在极端失衡的情况下,我只用添加自制堆肥的方法,调节土壤微生物,创造团粒。

土壤结构决定着土壤是否容易耕作,耕作后植物是否容易生长。那么没能形成良好结构的土壤,应该在什么时候耕?又该如何改良?
这里涉及到土壤的粘结性,可塑性和胀缩性。(懒得贴书中内容,有心的人自己找来看吧)
关于粘结性,我在帮忙插秧时有过一段经历,雨鞋踩在湿泥里,怎么拔也拔不出,后来找来两个朋友帮忙,才挪出秧田。若是早知道土壤水分含量达到饱和时,粘结性下降为零,这一道理,早该问问田主,可否向秧田灌水。
至于土壤的可塑性(即土壤在有一定含水量时,可被外力改变形状,而后外力解除或土壤干燥,仍能保持其变形的特性),要提醒友邻不要在雨后立马翻土,尤其是粘土,这样翻只会越翻越硬,越翻越结块。

还有就是不要低估柱状/块状/核状土的胀缩性,它们在吸水时的膨胀力,可以压伤植物根系,在干燥时收缩力(即干裂的土壤),又能拉断植物的根系。
依旧延续中庸和谐的原则,如果手上的是沙土,便混粘土和富含腐殖质的堆肥,如果手上的是粘土,就混合沙土和富含腐殖质的堆肥,然后用耐心,等待微生物促成它们结合成理想的团粒结构。
看《土壤肥料学通论》时,我会先翻开《齐民要术》,因为后者更感性,像是湿土越耕越硬,虽然贾思勰说不出道理,但已经记录了自己和其他农民对这一现象的观察。
土壤学虽然难读,但走出房间,感受土壤的松紧、重量、软硬,形状,搓搓它,揉揉它,相当简单,也很好玩,赶紧试试吧~
注:❶《超图解土壤的基础知识》P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