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虽然我自认为喜欢哲学,但我好像没看过哲学著作。之前翻了一下尼采的《那谁如是说》——这人名字太长我总是记不住就知道是拜火教教主——完全蒙圈,我不想找虐,于是识趣的合上了书;之前喜欢上了伦理学,看了《道德情操论》但也没看完。有人推荐这本《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于是我拿来一读,确实遭到电击。
这本书的前言大概是目前为止我看过最精彩的前言。这部分有点像paper的背景介绍部分,也许是我对这个领域完全不熟,所以康德的前言对我来说都是新的信息,让我对该领域有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了解。
第一次接触“形而上学”这个词儿还是个高中生,在政治课上看到的,读的时候是把这个词从中间分开,“形而”……“上学”……,额……,虽然我每天都要上学但是我还是不知道这是啥意思……我记得当时还请教了政治老师,她的解释我现在一个字都不记得了。当然,现在知道了形而上就是与形而下对应,形而下就是诸如物理等学科,研究有形事物的规律,形而上更深入一层,超越了物质对象,而是偏重对“道”的探究。
这本书当然也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开始还可以,中间没怎么细看,到后面就有点跟不上了,但不知为什么,虽然我被名词障壁跟不上他的思路,但我仍然很享受康德理性分析的过程。
摘抄:
“事实上我也发现,一种开化了的理性越是意在生活与幸福的享受,人离正真的满意就越远。……就产生出某种程度的厌理症,亦即对理性的憎恨,……他们却发现自己事实上为自己招来的麻烦要甚于在幸福上的获益,最终在这方面羡慕更接近纯然的自然本能的引导、不允许其理性过多影响其所作为的更平凡的人,而不是轻视他们。”
什么样的行为是具有道德价值的:出于义务而非偏好的行为。
义务就是出自于对法则的尊重的一个行为的必然性。
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有他出发所期待的结果。
因为对感官世界的规定原因的独立性(理性必须在任何时候都把诸如此类的独立性归于自己)就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