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吃喝記
前些天才知道,火鍋底料裡有時竟會炒入罌粟。告訴我這件事的兩位重慶朋友分別向我強調:“真的特別香!”
大概沒有這個口福。但是或許這座城市於我而言,就是像罌粟這樣罷。否則怎會一年之內跑了三次呢?暑假,寒假,又暑假。
我這麼嗜辣的人,以前竟從沒去過巴蜀。而去年最終去了,也是因為無意中發現去庫車從成都走比較便宜。既然去了成都,便也在重慶停留兩天。誰知到頭來對成都滿是失望,卻就這樣上了重慶的癮。
對重慶食物的第一次體驗,是一碗紅油抄手配份涼糕。七月的傍晚,從七星崗走到解放碑,悶得一身汗,就這樣走進開著風扇的街角抄手店。抄手,再平常不過的味道,淋著辣油一大口肉咬下去,卻極為滿足。三次來重慶,吃了三碗紅油抄手,每次都要一碗涼糕,糯軟的紅糖涼糕肯定要比多吃一兩抄手好呀!只有中間那次,孃孃笑著說:“小妹,涼糕是夏天吃的。”難免失望也生氣,十二月底的重慶,氣溫十幾度,實在也不涼,為甚麼就不能吃涼糕?
三次來重慶,吃了三碗小麵。前兩次是在同一家店吃的,那一碗七塊錢的面,可真是香到了心坎裡去,如果跟我說裡面加了罌粟粉,我也不會懷疑!吃完了面,一定忍不住要喝幾口湯。吃飽了滿足地坐在方凳上,看著碗中倒映的天,發出由衷的感嘆:“重慶人民可真幸福!” 第三次沒有再來,大概是因為隔離的半年在家煮麵也加了太多花椒和辣子,對它竟不再那樣渴求。

可是這一次,還是乘出租車去了好遠一家小麵館,原因是我的姐妹要去打卡。小麵館嘛,哪裏都差不到哪裏去,可是她一定要去打卡,因為她的idol肖戰在這裡被拍到過,而後者也是她決定來重慶的全部原因。我想著,小麵館嘛,應該也差不到哪裏去,便沒有拒絕,況且每次都去同一家店似乎也沒意思。誰能想到呢!小麵館啊,每一家店還真是可以差很多!比如這家,完完全全就是油,不辣不麻也不香,嗐,吃完便後悔,好像也沒必要把它吃完呀。
那天去大足,一天沒有吃東西,傍晚從北山下來的時候已經餓得不行,司機師傅跟我說:“一定要嚐嚐我們這的雜醬麵,當然比重慶的好吃多了!” 於是我看時間還早,便在汽車站旁吃了一碗,只要了一兩,忘記四塊錢還是六塊錢。老闆娘在街邊陪女兒做一二年級的加減法算術題,進去飛快給我舀了一碗,裝在非常家庭化的彩色瓷碗裡。雖然或許有太餓了吃甚麼都是美食的成分,但至少這個味兒是很正的,香而不太油嘛,飛快地吃完,有些後悔只要了一兩,但又想,還不如回重慶再吃點別的什麼。
雖然大巴上睡了一路,回到重慶還是累得不行,徑直回了旅館。回去當然心有不甘,明天就要走了,於是靈機一動,叫了豆花飯的外賣。前些天路過了兩次豆花飯專門店,每次都萬分神往。既然去不了涪陵了,豆花飯總要吃嘛。送來一看,嗬,十塊錢包括了豆花和料和飯都是分開裝的,飯的量有嚇到我,大概夠吃五頓了,於是更堅定了一個觀念:除了地理位置和氣候,重慶絕對不是南方。
豆花嘛,就是那種水豆腐,很嫩很嫩的,據說是用大鐵鍋一直熬。我本來聽到這個名字,擔心它是甜的,還好不是(我說不是南方吧?),只有一股淡淡清香,口感特別棒,果然是下飯神器,軟滑的豆花配上香硬的米飯,誰也無法拒絕呀。我一個平時不吃豆腐的人,感到它散發出的豆腐味大體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而即使對此仍有顧慮,一旦蘸上/拌上料,豆腐味便更是全然消散了。每家店的料都會不同,這一家的嚐起來感覺還是很不錯,除了有些鹹。肉眼可以分辨出的ingredient有香菜、蔥和辣子,但嚐不出它們中任何一個的味道。如果不是胃裏早有了一兩面的鋪墊,一口氣吃完兩份豆花肯定也沒有問題。在朋友的建議下,我還點了一份燒白,大概就是steamed pork belly,啊!那真的是相當肥啊,大概不適合獨身食客,如果五個人一起點一份,我看還差不多。不過呢,真的是非常香,剛好解決了可能會認為豆花味道過於寡淡的情況的問題。我只吃了三片(一片其實很大的),可是此刻回想起來,竟還忍不住要流口水。像我這種平時也可以吃得很素的食客呢,單獨要一份豆花飯也可以很滿足,燒白就是錦上添花啦。
第一次來重慶之前,我對食物心懷的是怎樣的期待呢?除了火鍋,大概還有回鍋肉、辣子雞、夫妻肺片這種。第一次來吃江湖菜的時候,吃過夫妻肺片和回鍋肉,沒想到非常掃興。後來在成都吃的夫妻肺片也不如我家門口的川菜館子做得好吃,於是我想到,家門口的確已經做得足夠好,似乎並無必要去那麼遠吃了。而回鍋肉呢,果然我目前吃過的兩次真正好吃的都是在海外,一次在第比利斯,一次在倫敦,看來這道菜大概是美式中餐了。辣子雞的話,很遺憾沒有去過歌樂山,只有一次在深夜的民宿叫過外賣,送來大概涼了,沒嚐出和外地川菜館有什麼不同。
第一次來重慶時,差點沒吃到火鍋,理由是總感覺火鍋圖的是個熱鬧,一個人煮未免太落寞。最後一晚總算喊上了白天遇到的旅伴一起,好嘛,於是對於火鍋的整個概念都被改變了。實話說,我家鄉沒有吃火鍋的習慣,從小自然也不時會去火鍋店,從沒有說離了火鍋會怎樣,一直覺得西南友人講的“怎麼可能有人不愛火鍋”是誇張。此前火鍋對於我的意義,似乎更多只是旅居他鄉時把我引去唐人街的理由,符號屬性高於味道。
第一筷子入口,我就感受到了它的意義。首先是食材的新鮮:鵝腸、毛肚、血旺、腦花,新鮮程度都和我先前吃到或想像過的完全不同。置於火鍋底料,更是令人拍案稱奇。以前只知道火鍋又辣又鹹,在這裡第一次嚐出了香和麻兩味,而我恰恰實在太西化麻味。當然,辣也是不可忽視的。以前在唐人街喫變態辣、自殺辣不眨眼,來到這裡也慫透了。和我一起的長沙人為我只要了中辣而不滿,悻悻吃著,而我在一邊盛了一碗米飯才能勉強下肚——雖然過程是十足愉悅的。
後來的半年中,我苦練食辣的技能,日常的主食都是白米飯拌辣椒油,一週食完一瓶。終於,當我年底再來重慶時,已經覺得這裏食辣的程度很愉悅了——雖然我還是被一盤麻辣牛肉辣到翻白眼。說起那盤麻辣牛肉,為了它,吃完我在枇杷山頂摀著肚子坐了一個小時。但那家火鍋店實在太好吃了,我推薦你也去吃一下,名叫:枇杷山熊貓火鍋。太好吃以至於第三次來重慶時,我又在離開那天去吃了一次,仍覺得是六天中吃的四頓火鍋中最美味的一個。相比之下,其他很多店的鍋底都很令人失望了。經歷了隔離在家更進一步的磨練,這一次去,終於覺得麻辣牛肉也不辣了。不知是配方改了,還是不均勻的辣椒滋潤,還是一旁冰鎮唯一豆奶的功勞。

說到唯一豆奶,本來我不喜歡喝甜的東西,但它解辣效果太好,味道也不差,況且我對這種有情懷的玻璃瓶裝本地飲品很有好感。當然,國賓、重慶純生、山城啤酒,都可以喝起來,只不過它們都和火鍋相互襯托,脫離了這個清境,乾喝味道也要差些。除此之外,涼糕、冰粉、冰湯圓在這裡也都可愛極了,有天我被辣得不行,吃了三份涼糕,從此不再愛它⋯⋯
酥肉是個神奇的東西,每家店味道不同,卻從沒有吃過不好吃的。有天我又獨自一人吃掉一盤,邊喫邊想著,之前朋友在聽我說道不喜食炸物後說的“那人生樂趣豈不減了一半”好像也不無道理。吃到酥肉真的太快樂,是吃炸雞無論如何也無法比擬的幸福。無論乾喫,或是在紅湯鍋裡涮一下,無論如何也不會失望。若不是當初重慶朋友偶然提了一句,我可能就要和這種絕世美味失之交臂了吧!
這次來重慶,還發現了很多新的美味葷素菜:鱔魚、牙梗、郡花、耗兒魚、土豆粉,樣樣使我驚嘆。土豆粉本是朋友推薦我在燒烤中嘗試的,沒機會了,看到火鍋店只要三元便點來嚐嚐,沒想到其口感搭配吸收來的底料之香是那麼怡人,我憑藉一己之力把那一碗食盡。還有魚鰍也是一種很有意思的食材,新鮮砍掉頭後,端上來時基本還是活的,筷子一夾,它們就會蠕動到桌子上,難怪小碗上面會覆蓋有豆芽一層。口感倒是當真不錯,很肥的,肉很多,只是我下次大概再沒有勇氣獨自食完一份(大概有十條)。
吃完火鍋,該吃燒烤了。在街角燒烤店,自己選好食材,孃孃會給你炒在一起烤,最後用筷子吃。很多人給我推薦了九村烤腦花,去吃過之後,感到烤腦花果然還是要在後街生意興旺的小店裡喫。在錫紙盒裡烤熟了直接端上來,誰又能夠拒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