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二三事
先夸夸自己,中午刚说要写,现在就动笔了,如此速度在我这个拖稿大王身上实属罕见。
提醒:因为没看书仅凭回忆写的,不敢保证时间上无错漏,而且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如有问题敬请指正。
先说说武则天的爹,武士彟。往上倒三代都是贫民,老爹通过做木材商起家暴富,当时社会商人地位底下,他苦读诗书以求一官半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终于在隋炀帝末期当了个鹰扬府队正的职位,这是个武官官衔,虽然官小,总归是脱离了商人阶层。这位老爹非常幸运,李渊当时是北都太原府留守,巡视太原常常路过文水,就在武家歇脚,老爹为了升官就借机送了大量金银财宝给李渊,每来必送,李渊收礼办事,给他安排了个行军司铠参军。
关于此次升官,有段“苍龙升天”的故事。据说一次李渊在武士彟家中下榻时,武士彟对李渊说自己做了个梦,当时人们对梦境之说还是挺重视的,李渊就问是什么梦,武士彟说我梦见您骑着苍龙升天了。这个梦几乎不需要找什么大师去解梦,时人都懂,苍龙升天那是成天子之兆,武士彟就是在直白的说李渊会成为皇帝。炀帝尚在位,与李氏关系紧张,李渊也害怕有什么风言风语传出,怒斥武士彟问他可是王威党徒?武士彟却说我没党派,就是在您手底下,我这一个等级低的小小官,被您的威势折服那是很正常的。想收买人心+怕留下口舌之祸+收了很多礼,李渊给他升官了。
武士彟当真是慧眼识真龙吗?不是的,他是双面押宝,这买卖谁干都稳赢不赔。隋朝覆灭已成必然,底下臣子都在暗地使劲搏一搏皇位,炀帝在位只是臣子们还没做好篡位大业的准备罢了,需要他活着坐在龙椅上平衡各方,属于给即将竞争下一任皇帝的候选者们划个道道,看着他们发令枪没响别抢跑抢的太过分。这些候选这里,李渊势力最大,也很得民心。杨氏自打文帝开始就防备着李家,两家虽说都是北周臣子,但李氏在北周位列八柱国大将军,杨氏只是十二将军之一罢了,有时候朝堂上发言还要倚仗姻亲李氏。可李氏真对杨氏忠心耿耿吗?也不见得,只是当时大势所趋,不得不俯首称臣。各自都有心眼,也别当对方是瞎子看不出来,索性两边就玩上了阳谋。李渊当太原留守,杨广就给太原指派了个副留守,副留守名叫王威,目的就是监视李渊+努力夺权+跟李家对着干,干不过也要添点堵。王伟是个聪明人,知道为什么派自己来,所以来太原后努力完成任务,硬生生在李渊把控的太原官场中组了个朝廷派,人数还不少,李渊的实权派人数占优,有时也讨不找好。武士彟在谄媚李渊的同时,没忘记和王威密通,王威也很高兴自己有个潜伏在李渊派里的小线人,官职不高没事,拉入伙一个算一个。
公元616,大业十二年,炀帝出巡江都,炀帝孙子代王侑留守长安,杨侑年仅13岁,就是挂个名,负责负责行印,其余都是臣工说了算。可叹,士族门阀之害在王与马共天下时已展示得淋漓尽致了,隋依旧重蹈覆辙。李渊计划趁机出兵,号称“救世义军”,李世民各地募兵,十日内即募兵过万。但此时武士彟没有参加,他还在观察局势。王威肯定是要阻止李渊的,李渊抢先一步,向朝廷诬告,说王威一派暗通外族,朝廷下旨斩首示众,一举清理了太原内的朝廷派。直到李渊大军南下入关,武士彟还没出手。杨侑曾挣扎过,想阻李军于汾水,没成功,仅出兵四个月,李渊就入主长安。武士彟在李渊即将攻打长安时才表示加入,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投机,不过多一个是一个,还是让他投机成功了。唐建国后,他又开始大肆送礼,至工部尚书,太宗时晋升利州都督,贞观五年升荆州都督。
即便改朝换代,士族还是士族,血统偏见尤在。武士彟休掉发妻相里氏,迎娶观王杨雄的侄女杨氏为妻,以此抬高身价,要不是隋亡杨家要夹尾求生,哪里轮得到武士彟,虽然杨家已经没落,但能和杨家结亲也是武士彟的无上光荣。不光老爹拿杨氏抬高身价,武则天也常常把自己亲妈的身份挂在嘴边,彰显自己有贵族血统。武士彟和前妻相里氏有两个儿子,名元庆、元爽,资质平庸不堪大用。武士彟一心想把武家发展成士族,自己当门阀第一代,可这两个儿子撑不起门楣,让武士彟非常厌弃,一心想和杨氏生个血统高贵的儿子。武士彟与杨氏是老夫少妻,年纪间隔差了一辈,无论两人如何努力,最终也还是只得三女。
袁天纲奉诏入京,沿途路过利州,武士彟请其为全家相面,特让武则天穿男装露面,袁天纲惊异于武则天的面相,说她“龙睛凤颈,日角龙颜,伏羲之相也”,若是女子当可君临天下。
公元634,贞观九年,武士彟死在荆州都督任内,追封为礼部尚书。武则天仅八岁,幸福生活戛然而止。因杨氏没有儿子,武氏家业由元庆兄弟继承,他们认为是杨氏抢夺了相里氏的地位,杨氏拥有的原该是相里氏的,甚至无才只得当个小官的事也赖给杨氏,说是她撺掇武士彟苛待他们。虽然憎恨杨氏,杨氏却是明媒正娶的正妻,受到宗族保护,元庆兄弟又是官身,要重视孝道,于情于理都必须奉养继母。母女四人应该是返回长安的武宅,并武家其他人住在一起。武家其他人都是前来投靠武士彟的,原本都是贫农,妻子也应都是乡下女子,杨氏在其中备受欺凌,尤其是元庆堂兄武惟良的媳妇善氏最残忍。
公元641,贞观十五年,武则天十四岁,时天子选妃。杨氏当时身边只有武则天和三女,长女已嫁给贺兰越石,为避免采选将三女草草嫁给低级小官郭素慎。至于武则天,杨氏就有心无力了。“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姿,召入宫。”
贞观十五年11月入宫后,武则天被封正五品才人,直到贞观十六年初春才得宠。常有人认为她和差不多同期进宫的徐才人是对家,现实远没有宫斗剧精彩的,同住掖廷,连进出都受限,很少能碰面,互扯头花几乎不会出现,毕竟最为关键的是笼络皇帝,增加和皇帝相处的时间,进个位份搬出掖廷才是关键。自初承宠后,李世民频繁宠爱了武则天一段时间,这个时间很短暂,大概就一两个月。同期的徐才人成了婕妤搬出了掖廷,而她在太宗朝时期一直在掖廷,可见宠爱不多。
在武则天受宠期间,天有异兆,白日可见太白星,这种星象常被视为改朝换代的征兆,时任太史令的李淳风对此的解释是此凶兆与灭唐女王有关,且女王为武姓,已在皇帝宫内,不出三十年即为天下之主。说这是武则天失宠的原因,我觉得未必如此。李世民年轻时对鬼神之说并不是全然相信的,如贞观初年瑞鸟吉兆事件、封禅事件,都能看出李世民挺理性的,当然年轻和老了时不一样,封禅发生在他五十岁,那时武则天早就不受宠了。天子受万民供养,连伺候的宫女都容貌上佳,“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新鲜一阵后就撂开手也在常理之中。后期立李治为太子后,发现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小名叫五娘,又是生于武安县,又是武连县公,感觉太宗当时的想法和宋丹丹差不多,这都是不解之缘啊,最终想办法把人弄死了。武则天此时还在宫中,应该算是洗脱嫌疑了,但太宗早把她忘到脑后去了。
踩高捧低是常态,武则天失宠后的日子不太好过,所幸有钱财傍身,不至于太过凄惨。后来有说武则天被太宗编入轮班侍女,但把妃嫔编入宫女的操作令人迷惑。当过宫女的事见于李治诏书,诏书说武则天是太宗赐给他的宫女,我觉得这和“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样,就是遮羞布。太宗下旨成立女子马球队,这队里主要以太宗侍女为主,加上嫔妃的侍女,毕竟这场马球赛允许禁卫军观战,让嫔妃为队长恐怕有些失体统。武则天登基后也曾说自己献计驯服烈马狮子骢,受太宗夸奖。太宗驾临观看驯马的球场在玄武门附近,在东海池北岸,有个亭子的那个球场,这事是武则天自己说的,没法确定什么时候,要是带着得宠的妃子去参观也说得过去。
公元649,贞观二十三年四月,李世民前往终南山翠微宫避暑,五月初病倒,武则天在侧侍疾。出行带妃子伴驾很正常,但出行都带着武才人的话,就与不受宠互矛盾,可要是受宠的话,又不至于无记录可查。要说武则天有权后修改史料也不现实,李治和晋阳还是亲兄妹呢,还流传着兄妹感情诡异的说辞,李治都当皇帝了,怎么能放任这种流言?不过也是在这段时期,武则天和李治搞上了。
太宗死后,宫人分成两组,没宠幸过的留在掖廷,余生基本不会在新帝面前露脸,宠爱过无子的,入感业寺。感业寺这个称谓是《资治通鉴》上记载的,奇怪的是地点不明,有说感业寺其实是朱雀大街西安业坊的安业寺,讹传为感业寺,可安业寺这个名字也不见于典籍,十分神秘。也能够理解,这里收容的都是大行皇帝的妃嫔,为保贞洁,及不泄露天子行止,应当看守严密,寺庙不接待外客,自然鲜为人知了。
唯一有宠无子没被送进感业寺的就是徐惠徐才人,现在该叫许婕妤了,本来她就不是很健康,太宗去终南山时她也病重了,据说她是因为太宗驾崩悲伤过度,拒绝医药想追随先帝,还做了个诗表达心迹。感动的李治不仅不让她去感业寺,还从她湖州老家叫来她亲妹妹侍奉。我对这部分有点阴谋论,因为她虽说早就病重,也不吃药,就这么作,太宗死后一年了她才死,且未婚的亲妹妹也留在了高宗后宫,入宫就是婕妤,还有当代班昭的雅号。
那高宗喜欢过武则天吗?肯定是喜欢的,并且是难得的宠爱。但他登基后重去感业寺和武则天幽会,是在前朝后宫都筋疲力尽,逃避心理让他怀念起武则天。高宗是被长孙无忌推上位的,这位置还没坐稳,他不能马上就卸磨杀驴,只能忍着长孙无忌。让他对前朝后宫绝望的是王皇后和长孙无忌的合谋。家天下奉行嫡长子继承制,想立嫡,王皇后无子,立长呢,长子陈王李忠的母亲又是宫婢出身,身份低贱。立嫡立长都走不通了,那就看看皇帝喜欢哪个儿子吧,当时最受宠爱的孩子是雍王李素节,生母萧淑妃。如果立李素节为太子,势必有朝一日废掉王氏改立萧淑妃为后,王皇后自然不乐意。一开始太宗没想立李治为太子,毕竟在他前面有李承乾李恪李泰,都比他合适,所以选妻子时选了血统高贵但父亲官位不高的王氏。这也导致了王皇后想反抗,但没人能在前朝帮她说话,跟她沾亲的大臣只有母亲柳氏的哥哥柳奭,任宰相之一,也就是王皇后的舅舅。
为了侄女的后位,柳奭想出个办法,让王皇后收养长子李忠,并去询问长孙无忌,皇后收养李忠可不可以。足见长孙无忌势大到何种程度,立太子竟要先与他商议。长孙无忌被游说成功,高宗即位就是他同太宗对抗的结果,扶高宗上位有功,可以让长孙氏一门繁盛,若是能推李忠上位,就是提前预定了下一次富贵,而且李忠出身不好,肯定会更加依赖长孙氏,自己也能有更多的话语权。长孙皇后看人还是准的,长孙无忌确实有不臣之心,就算当年没有,等相权能直逼皇权时就该有了,哪个麦克白会不杀邓肯王呢。太宗自然也看出来了,可他看出来的太晚了,长孙无忌早年在玄武门之变中有大功,太宗又是个杀伐果断的君王,自长孙皇后死,他入朝,一直勤勤恳恳不作幺蛾子,大事上全都顺着太宗,慢慢扩张自己在朝堂上的势力。可以说他在太宗朝时,唯一和太宗的对抗就是立太子,在这事上太宗几乎是一退再退,太宗喜爱李恪,本想立杨妃做皇后,长孙无忌说杨妃是隋朝皇族,不行。太宗只好退而求其次立李泰,想着这是你亲外甥,留着长孙氏的血,他上台肯定不亏待你长孙无忌,总该行了吧?结果长孙无忌还是不同意,就要立李治,无非就是看中李治又是亲外甥又是性格软弱也没受过太子教育,想要个傀儡。太宗难道猜不出来吗,他猜出来了,但想立其他人,他要重新披挂上阵给儿子弄死长孙无忌才行,他老了,干不动了。无奈妥协立了李治,去哪儿都带着他,甚至不让李治住东宫,就在自己寝宫旁边收拾个宫殿给他住,就为了加紧培训帝王之术。而且没有任何理由把李世勣贬为叠州都督,就为了给李治施恩的机会,太宗将李世勣看做限制长孙无忌的关键棋子,也怕他对高宗没什么感情,不愿为了高宗出力,跑去跟长孙无忌一头那都不用武则天出手,长孙无忌自己就能搞掂李唐。李世勣看出太宗在试探他,这是个狠人,连家都没回,接到命令立刻从翠微宫往叠州去。
长孙无忌故技重施,高宗一时间也没办法,此时的他应该是想让李素节即位的,他想,萧淑妃也想。萧淑妃不是一般人,高宗为太子时收的她,出身兰陵萧氏,血统上可媲美王皇后,和高宗感情也不错。萧淑妃也动用自己的力量逼迫高宗,给高宗逼得想起了武则天。高宗最初只想跟武则天偷偷情,没做长远打算,是武则天怀孕了,他才将武则天接出感业寺,接出去也是困难重重,代价是高宗退让允许王皇后收养李忠,如果不是真的喜欢,大可直接杀了灭口,就算去母留子,把儿子接回宫,也不会有人说什么的。
武则天初封才人,后晋昭仪,慢慢她感受到了高宗的态度,从宠妃逐渐进化成为高宗用来打压士族的左膀右臂,可以说她的执政思想和高宗一脉相承。武则天之前一直在后宫中,她亮相前朝的第一场战争是皇后杀女。
公元655,永徽五年正月,武昭仪生下一个公主。某天皇后一大早来到武昭仪宫中,武昭仪碰巧出去散步了,皇后又很神奇的要去看看小公主。后续时间线是武则天先回到宫殿,相隔很短的时间,高宗也下朝回来了,此时发现小公主暴毙,高宗随即大怒说“后杀吾女!”
关于这件事,《资治通鉴》如是记载:“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
如果按照《资治通鉴》来推,既然能说“后怜而弄之”,肯定旁边有人围观,王皇后再傻也不至于当面杀人,此事纠缠许久不清,肯定是当时皇后看小公主时没人在旁。后宫妃嫔出行都是有规矩的,都得跟几个侍女,最少也得三五个,有人跟着武则天还能“潜扼杀之”,也是特异功能了。且公主按例也是有乳母有侍女一旁伺候的,皇后看公主时没人在旁,皇后走了,乳母侍女得进去看看公主了吧?要是皇后走后就发现公主死了,乳母有天大胆子敢瞒着?肯定飞速去找武则天回来了,直到高宗来了才发现公主身死,明摆着是皇后走后公主还活着。但武则天杀女有没有时间呢?有。就是在皇后离开、她散步回宫且高宗还没来这段时间内,捂死个没反抗之力的孩子只要几分钟,不过风险较大,如果她单独去看了公主,出来接高宗时没有异样,那就证明皇后走时公主没死,皇后无辜。
未完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