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在“两个距离”间,探察演艺产业之现状

和同班的许多同学一样,在英方老师授课的一开始,我们并不适应。艺术规划、制作管理、舞台管理等等深入艺术管理上游的专业课程,对于我们这群长期奋战在国内演艺产业宣传营销前线的同学来说,显得有些陌生,久而甚至产生了一种“远水难解近渴”的困扰。但作为身在演艺产业中的新兵老将,究竟想要在学习中解什么样的惑,希望通过课堂来求什么样的问,确是我们自己必须要考虑的。国内演艺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阶段,而外部蓬勃发展的经济环境,及由科技技术革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日新月异,都在时刻影响着行业内的方方面面。因此,学习不该是一次“拿来”式的简单照搬,更应看到自身行业环境中的主要矛盾所在,对症寻找解答的思路才是有效破解的关键。
细观目前的国内演艺产业,存在着两个不容忽视的“距离”。第一个距离存在于“艺术”与“人”之间。舞台演艺的核心是作品或艺术形式本身,无论表演的是喜剧、舞蹈、戏曲还是马戏,“艺术”是这个行业的核心,是这个产业中最重要的产品;而“人”在这里则可被理解为受众,他们感受艺术,消费艺术,也可以直接参与艺术。但对于国内演艺产业来说,艺术与它的受众之间是存在着距离的。一方面,并不是所有艺术形式都能直接与人产生连接,诸如歌剧、芭蕾等本身对观众来说就存在欣赏门槛,而类似音乐剧这样的形式在新世纪后才进入中国,人们对它的了解不深,自然也会产生距离感;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始终对演艺缺乏一种“习惯”。价格高、产品少、入门难的同时,周围的电影、游戏、网综等等形式丰富的文化消费品也是层出不穷,间接影响了演艺产品的竞争力。因此,与海外成熟的演艺市场只需要一个足够好的作品,就能自然地将观众吸引过来不同。国内更需要通过一些运营的手段来连接起“艺术”与“人”。而从这一角度看,营销宣传的本质已经不在于卖出多少张票,对演艺产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建立“艺术”与“人”之间的联系,弥补两者之间的距离。
而在新时代下,演艺产业的营销宣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去的一张海报、一篇报道,已经变得远远不够。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使我们的宣传阵地也在从平面、报纸、电视,逐渐转向微信、淘宝天猫、抖音这样的新兴平台。于是,在不断的探索、创新和适应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整个行业在弥补第一个距离的过程中,需要依托各种新的运营方式。而在这些运营方式中,内容、品牌、客户体验和商品(文创产品)成了其中最受关注,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并成为各家剧院与院团持续探索发展的新方向。
毫无疑问,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创新机遇,通过未来科技将演艺产业的运营理念产品化、系统化,进一步提升运营效能是接下去一个时期,需要着力推进的工作。但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第二个“距离”仍在阻碍着我们。因为在“运营”与真正运营得有效率、有效果之间,仍隔着“技术”的鸿沟,以至于许多在其他行业轻而易举地运营方式,在演艺行业却难以实现落地。
在长三角区域演艺机构一体化工作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苏州评弹虽遍布各大旅游景区的茶馆楼座,却仍然难于让游客在体验中真正地留下。评弹艺术在旅游产业中,正在变成苏州不可或缺却又难以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环。于是大家会联想,如果评弹的未来需要一次转变,那如今火爆的直播、弹幕能否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离开了长三角,在看到星海音乐厅的乐季演出票销售仍需要观众清早排长队的时候,大家同样在思考,如今方便的移动端电商为何还未在剧院票务销售的层面全面普及?又看到,当许多剧院在微信或微博上推出服务型社交账号的时候,背后为何少有人工智能介入的身影,仍然需要大量的真人操作?又为什么包括上海国际艺术节、表演艺术新天地在内的国际化展演平台,在强调传统媒体价值的同时,却很少借助大数据对受众进行精准定位、分析和推广;而长远来看,演艺产业的全面互联网化进程中,5G技术又能扮演怎样的角色,还只是个问号。
所以总的来看,在“艺术”与“人”的距离中间,需要持续不断且具有创新意识的“运营”来填补;而在“运营”与真正运营得有效率、有效果之间,需要更多面向未来的“科技技术”作为支撑。因此,解决当下所遇到的演艺产业发展问题,的确需要具有引领作用的新科技来提供助力。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技术不是万能的。正如上述的这些疑问中,我们并不是缺乏技术本身。那些技术其实早已在其他领域发挥着作用。它们之所以并未给演艺产业带来质的改变,是因为我们仍缺乏一种将“运营”与“技术”真正连系在一起的能力。因此,一个面向未来的演艺产业不该仅仅是关于“艺术”的产业,它应该具有一副更为宽阔的眼光,将“艺术”与“人”,“运营”与“技术”等各个层面的各种关系囊括其中。立足自身,眼观长远才能真正寻得解开当下困局的良方。
而回到我的本职工作中,回到剧院的未来发展议题上。我认为,剧院的核心仍在于“运营”,而“技术”是融化在体内的创新源。在坚持具有创新意识的运营理念推动下,探索并落实提升产业动能的运营新模式是关键。接下去,我们要不断推进内容运营在方式方法上的转变,探寻文字、视音频、平面广告之外的内容传播途径;丰富品牌内涵,建立具有影响力的剧院新品牌;从主动提供服务转变为主动创造优质的客户体验,进一步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利用文创商品的设计、开发、营销,使原本无形的价值转化为有型的商品,带着剧院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里。而面对困难,需做好时刻保持冷静思考的准备,在不断地分析问题与学习中提升;在建设一个智慧化未来剧院的道路上持续向前,迎着未知的挑战并带着自己的观点,去观察那个未被发现的,属于中国演艺产业的未来。
作于2019年9月,为中英演艺人才培训项目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