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历十五年》后的一点想法
在初看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仅是通过书名,你会认为,后来央视的一个关于读书的节目中也推荐了这本书,总以为是一本讲述万历十五年发生的种种时间汇总的书,但是读了以后才发现这并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揭示明朝从短期中兴到走向衰亡原因的书。
之前的历史课本告诉我们从明朝建立到灭亡这期间发生事件的介绍,结合我们已经学到的历史和政治学知识,总结明朝灭亡的原因不外乎是在经历了鼎盛期之后,统治者变得骄奢淫逸,朝廷腐败,宦官专权以致于民不聊生,从而导致了农民起义,于是新的政权在农民起义中重新建立。
在读了《万历十五年》后,对明朝政权以及明朝皇帝的情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明白了为什么《人民的名义》中的高书记会如此喜欢读这本书。这本书想要告诉读者的是真正使明朝走向没落甚至灭亡的原因不是皇帝,而是这个国家统治制度。而统治制度更强调的是这个维持这个国家的吏治,从选拔官员的方式到由这些官吏对国家的管理存在着与国家发展不相匹配的制度,而变革的代价太大,没有一位能够承受其中带来的巨大风险。积弊难反,由微小的错误导致了巨大的危机,最终导致国家的各个方面都逐渐没落。
这本书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原理。这些人物包含了帝王、权臣、学者,其中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分别代表了各个领域的人,从而说明当时的政治体制与治国策略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已显得格格不入了,为将来的重大危机发生埋下了伏笔。
万历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可是却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国家统治上,他被下属蒙蔽视听,从自己的家事上,对于立储这样的事情也受到文官集团的胁迫。人们常常会说明朝就是从万历皇帝后走向衰落,然后却没有意识到万历皇帝也存在着无可奈何,家事、国事、天下事,其实没有一件事他可以从心所欲,以致于他最后选择采用“冷暴力”的方式与下属进行对抗,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无奈。
张居正是一位锐意改造的政治家,在他的辅助下也实现了短期的中兴,然而当下的官吏选拔和任用制度,以及以此形成的党争,使得即便是他权倾朝野,也不能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需要多方权衡,小心谨慎的进行变革,然而壮志未酬,改革还未完全实施,张居正就去世了,并立即遭到了反对他的其他文官集团的反扑,连皇帝也动摇并对他进行了清算。这是明朝即便历史中仅有的尝试变革却没有能够成功。
申时行是一位谨遵先贤教导并且也督促皇帝严格遵守的人,尽管他也意识到了一些矛盾,但是他仍然选择了坚持。在他的辅佐下仅是调和各方矛盾,将可能的危机掩盖,只是追求当下的平和,导致了更严重的危机不断滋长。
海瑞是明朝有名的清官,然而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最墨守成规的人。他严格的执行明高祖朱元璋制定的成宪,但是却忽视了王朝经过两百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立国之初制定的法律法规是适合当时国情的。他的最大的缺点不是固执和坚持,他是当时的教育和文化导致的,只读圣贤书,坚持用道德的力量约束自己和他人,而忽视了环境的变化,他所坚持的原则已经与当时的社会背道而驰,因此他不被人理解,始终是孤独的。
戚继光是著名的抗倭英雄,他的军事才能在这个限制武官发展的时代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因为他遇到了赏识他的人——张居正。然而由于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个国家的制度,使得军队管理始终是落后的,即便在遇到周边的危害,诸如倭寇和边疆少数民族的骚扰,也仅仅是依靠戚继光自己训练的军队扫平倭寇,而国家军队制度并没有真正建立,这也是为什么在日后尽管拥有着数量上的优势,依然无法战胜敌人的主要原因,而阻扰这一切的就是粉饰太平的文官集团。
李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哲学家,但是他思想的冲突是来源与理想与现实之间具有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他意识到了当时的官吏选拔制度限制了思想的进步,因为读书人只读圣贤书即八股文。这种制度给读书人上了一个枷锁,他们希望通过读书进仕或得权利、地位和金钱,《儒林外史》对这些读书人有着真实的描写,他们对官位的执着近乎癫狂,整个的价值观被扭曲了,因此形成的价值观是狭隘的,不能发展的看待这个世界,也注定了明朝帝国的衰亡。
《万里十五年》就是通过万历年间的典型大人物来表达明朝的灭亡来自于制度,它使得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没有进步,最终导致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不相容而引起了王朝的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