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勃朗到莫奈——欧洲绘画500年” 观后感&学习笔记 第七部分
五一和渣然去看了《欧洲绘画五百年》展,毕竟凭我南蛮之地能看名家真迹的机会不会太多,当然80块钱想要大师代表作那也是不可能的,那是人家国宝。
第六单元:印象派
技术方面照相机的发明促使绘画发展另辟蹊径,牛顿三棱镜实验分解了光的颜色,化学家谢弗勒尔提出三原色和对比色的色彩理论,铁路火车的普及使出行变得廉价快捷,温莎推出了便携免调制的管状颜料,金属箍的出现使单一的圆头画笔发展出平头笔刷,还有可折叠成工具箱的便携画架。社会方面十九世纪的法国先后经历大革命、拿破仑、普法战争、巴黎公社等一系列社会变革,新闻业拍卖行画廊等急速发展,现代艺术市场批评体系初步建立,落选者沙龙的举办标志着新兴艺术运动的发生,官办沙龙逐渐式微。

1873年莫奈等人创立了独立于官方的“无名艺术家、画家、雕塑家和雕刻家协会”,次年春天为被正统沙龙拒绝的非主流们举办第一次展览,印象派隆重登场。但超前的艺术观念在开始时备受学院派的嘲笑打压,画家们日子过得惨兮兮。靠着独具慧眼的传奇画商保罗·丢朗-吕厄的帮助,印象派画展才能坚持开办,他又凭一己之力打开印象派作品在美国的销路,风潮回卷欧洲。丢朗的接济和推广帮助莫奈雷诺阿等幸运的画家活到了见证印象派登堂入室的胜利时刻。可见健康长寿才是搞事业的基础!

印象派在西方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是传统与现代的分水岭。从精心的画室作品到室外写生捕捉动态,从追求形体美到追求眼见为实的光与色,艺术的完整性被重新定义。吸收日本浮世绘多视点平面性装饰性的风格,抛弃物体固有色的旧观念,结合太阳光谱用色,阴影不用纯黑使得画面更明亮鲜艳。点彩派被称为新印象派。后印象派是对印象派的反叛,反对真实表现自然,要从描绘主观印象突破为抒发主观情感。
51 《白杨沐风》保罗·高更(法国,1848-1903),1875年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放弃钱途无量的金融精英事业跑去搞穷三代的新艺术,最后落得妻离子散居无定所成为“野人”,时不时就身无分文心力交瘁……一见毕沙罗误终身呐!

塞尚、高更、梵高,后印象派的三巨匠,哥仨生前一个比一个混得惨。穷三代不是开玩笑,塞尚好歹有40万法郎遗产可供坐吃山空,后面两个倒霉蛋凑一起只会加倍倒霉,同居的阿尔勒黄房子割左耳惨绝人寰……

这次展出有点遗憾,只有高更,并且是十分早期的作品。1875年是高更遇见毕沙罗的第二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画画的第三年,所以画风仍然十分正常,笔触也十分细腻。不过虽然和后来原始神秘、装饰感强的风格完全不同,但还是可以看出他不满足于自然观察、希望表达自我的全新的艺术追求。

不论是展览前面的古典主义还是后面的印象派,不管场面是狂暴的还是宁静的,画面都会有协调的美感。而高更这排白杨构成简单平平无奇,画面却很不平衡,看着总感觉有些别扭。虽然有妇女洗衣和鹅鹅鹅这种乡村风情标识物,但真的小到忽略不计。流云和树的摇摆表现出那种下雨前刮起的带着水汽味道的湿润清凉的阵风。
52 《溪旁浣足的女子》卡米耶·毕沙罗(法国,1830-1903),1894年
虽然印象派是由莫奈发起,但毕沙罗才是真正的带头人,也被称为印象派之父(莫奈、马奈也有这个头衔,爹可太多了)。由于年纪最大,一直以亲切热诚好大哥形象拐带无数青年走上歧路,被塞尚、高更等人尊为师长。艺术上开放包容的态度也是他备受敬重的原因,塞尚最初甚至连印象派这帮异类都容不下,只有毕沙罗鼓励他,不然我们可能就失去现代艺术之父了。一些说法里他还替提奥照顾过梵高,梵高最后的医生加歇是他介绍的。毕沙罗是唯一一个组织并参加了全部八次印象派展览的人,最坚定的印象派大师,而其他人在短短十年里已经各有际遇,甚至为不同的艺术追求而反目,分道扬镳了。

毕沙罗一生都对尝试新鲜技法抱有极大热情,都成老头了还在学习点彩,并且结合到以印象派短笔触为主的画面中,就像本次展品所展现的那样,这可能就是一种年近七十随心所欲的境界吧。农村农民农业也是他很长一段时期的主题,学者认为这些画作体现了他的倾向。这么关心三农,还因为不顾身份地位的差异坚持娶女仆而被家里断了经济来源,同志啊……

溪水里白色短横条感觉不只是水波反光,像是那种养着活物的水体表面会浮着的一股股好像油膜的东西(比较薄的还会带点彩色),太真实了,毕竟自然的水流就是挺营养的。而且越靠近画面,那个白膜膜的分布越有水流变缓的感觉,因为河道过了粉色的关口也在变宽。

与其他印象派画家或轻盈或炫目的风格不同,毕沙罗的画带着朴实刚健的乡村气息。农妇裸露在外的脸庞、手臂和腿部红润丰腴,动作轻柔却无柔弱之感,撩起的裙摆和堆放在一旁鞋袜显得随性大方。农妇身后的岸边苇草白尖尖指向溪水,感觉有清风吹拂。

流动的水,摇动的草叶和浣足的毛巾,柔和的色彩、跳跃的笔触,画面既宁静安逸又生机勃勃。另外我觉得画框配得特别有趣!本身就做得比较宽,加上横竖纹路的装饰有空间延展的效果,又分了好几层框框,竟然有点取景器目镜的感觉,好像我们是通过单反照相机定格了这一瞬间。
53 《戴帽子的小女孩》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法国,1841-1919),1894年
大名鼎鼎的雷诺阿,印象派第一次亮相的布展人,由于性格比较闷被朋友戏称为“软木塞”。与莫奈十分交好,年轻时两个穷小子四处蹭吃蹭喝,经常有从同一角度创作的作品,雷诺阿的印象派入门作《青蛙池》就是1862年和莫奈一起画的。


非常明显地可以看出,与上面这张莫奈跳跃灵动的阳光水波相比,底下的雷诺阿显然还是个初哥。涟漪并不如莫奈画的那样明晰,光的存在感也较弱。人物与水波两处一样清晰,更像是把印象派那套融汇到对人的关注上,还仔细画了人在水里的倒影和阳光照到裙摆的样子。后来的《煎饼磨坊的舞会》等作品也都是光影在人身上的舞蹈。1881年去意大利看了拉斐尔后重拾古典主义,更加专注于人像肖像画。

在单论技术雷诺阿可能不算高超,莫奈评价“他不追求达不到的东西”,马奈甚至悄悄说过他没天赋不如放弃。与其他画家追求光色形的完美不同,雷诺阿在绘画中要的是好玩、愉悦,他笔下总是明媚纯真的裸女、鲜花、小女孩和时尚的巴黎,甜而不腻。区别于流于欲望的媚俗作品,他的画里有着温暖积极的态度,贫穷、挫折和病痛都不能使他屈服,这份快乐如此有感染力,因此也最受欢迎。

他最令人难忘的作品,毫无疑问是瀑布一样的亚麻色头发的小艾琳。这幅展品也是一个亚麻色头发的小女孩,只是笔触随意很多,显然并不像小艾琳的画那么精细。比如帽沿里侧这个大拐弯,包括脸颊都留下很重很长的痕迹,画得很快的样子。雷诺阿曾经半小时即完成莱茵黄金瓦格纳的肖像画,不知道这幅是不是也是速成。也或许是指关节疼痛的困扰,因为按时间线此时的雷诺阿已经在经受类风湿关节炎的折磨。

不过配色仍然很清新可爱,红润的嘴唇,碧色的缎带,微微有点笑意,快乐的小女孩。如果不是时间不对,看着倒是有点像他儿子女装,没准是他家亲戚。

54 《普尔先生的画像》阿尔伯特·杜波依斯-皮勒(法国,1846-1890年),1887年
十九世纪晚期视觉色彩理论发展出的点彩画法,按照光色规律把纯色颜料以小圆点排列,观看时依靠人体的视觉系统处理得到最终效果,毕沙罗形容为“以光学调色代替颜料调色”,是十分讲究科学数理的画法。创始人是乔治·修拉,展品画家正是他的朋友,本职是军官。

整一幅都是点彩画法,就不可避免地会缺乏灵动和激情。但这个画还是吓我一大跳,因为画中人仿佛像素版斯大林!!虽然画得有点怪,五官很大脸很小,肩膀也很几何……但点彩地毯效果还是不错的。
55 《乡间小道》查尔斯·安格朗(法国,1855-1926),1886年

这个虽然也是点点点地画出来的,但缺乏科学的色彩混杂——蓝天就是一片蓝色点,绿草就是一片绿色点,虽然也有几个零星分红点橘点,显然也不是为了混色,而是代表草丛小野花而已……这个与其叫点彩画,不如说是像素画,仿佛在看动森,还怪可爱的哈哈哈。
56 《埃特勒塔悬崖景观》克劳德·爱弥儿·舒夫内克(法国,1851-1934),1888年

据说是印象派的海,搭配点彩法的岩石,还挺美丽。主要是几个小船的画风非常不印象,感觉有点搞笑……解说讲得这个地方好像桂林象鼻山一样哈哈哈,总之是个形状独特的著名景点。
57 《风景》乔治·德蒙弗雷德(法国,1856-1929),1889年

我和小伙伴看着就觉得自己仿佛是在省博外面那个斜坡上被炙烤,这令人窒息的热浪!!在正午阳光照耀下亮瞎眼的浅色岩土,令人只希望赶紧戴上墨镜拧开水壶,连草都只想找片阴影躲起来,写实到喷出火了都………印象派对光影的还原真是牛哭了,真哭了,枯了!!强烈刺眼的阳光、过分平静的海面、红瓦顶的房子,地中海风情一绝。
画家是高更的艺术赞助人,看画像就感觉是个有钱有闲的靓仔。

58 《马尔谢讷附近的熔渣堆》马克西米利安·卢斯(法国,1858-1941),1898年

规规矩矩的图案,能看到点彩法的运用,没什么感觉。乍一看大片紫色有点浪漫,仿佛薰衣草庄园,但仔细看其实是煤炭、工人、大烟囱,诗情画意一下就去了,是压榨劳动力的资本主义工业。介绍说画家和像素风景画、像素斯大林的那两位是好朋友,感觉是个努力进步的点彩画学习小组。
59 《花卉》爱德华•维亚尔(法国,1868-1940),1906年

迈入现代艺术我觉得越发难以理解……色彩还是漂亮的,尤其是模糊的红蓝大花,花卉装饰画的近视版。不过虽然看着和印象派有相似,但这个已经不是光色导致的迷幻效果而是画家就希望它这么迷幻吧?毕竟这是个看不出光线影响的室内景物画……而且这几组花差异很大,长在草尖的鸢尾、长在树枝上的茶花、去了花杆的玫瑰(瞎说的,不懂植物的我并不知道实际是啥花),摆在一起也是蛮挑战,只有融入背景糊了以后才有一点和谐美丽的感觉。这种奇异的美丽也是挺有趣的,我基友看展的时候还有点嫌弃,现在已经把这个画设置成朋友圈版头了。
查一下画家竟也来头不小,人称“现代维米尔”,受高更大佬点化的艺术团体“纳比派”的代表人物。“以印象主义的色彩和笔法再糅合象征主义的构图”、“应用装饰性的色彩去代替写实的表现”,这两句简直是对这个画的完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