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一首诗经23《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解题】
这是描写一对青年男女恋爱的诗。男的是一位猎人,他在郊外野林里遇见了一位温柔如玉的少女,就把猎来的小鹿、砍来的木柴用洁白的茅草捆起来作为礼物。终于获得了爱情。这是国风中动人的一首情诗,但历代注家或斥之为淫诗,或曲解为无礼诗,都是囿于封建礼教的偏见,抹杀了民歌的本色。
此诗前二章词意平平,未见其奇。末章忽作少女口吻,使求爱情景戏剧化,诗也由此风神摇曳,姿态横生。作为一个怀春少女,诚难抵挡异性的诱惑,但她对这种挑逗,又带着本能的羞怯。末章所流露的正是这种若推若就,亦喜亦忧的心情。舒而脱脱兮,在这告诫之中,包含着一种善意的,甜美的希望;无感我帨兮,羞态可掬,但这是举袂掩面、偷眼相顾的羞涩;无使尨也吠,这惊吓之声,实非为犬而发,她是害怕恋情被人发现,幽会因此打断。通过短短三句话,少女丰富的感情、娇羞的形态,都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其用笔可谓简洁,其描摹可谓入神。
【注释】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野,郊外为野。麕jūn,小獐,鹿一类的兽。按古代多以鹿皮作为送女子的礼物。怀,思。春,春情,指男女的情欲。吉士,善良的青年。指打鹿的那位猎人。诱,挑诱,追求。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朴樕sù,小木,灌木。古代人结婚时要砍柴作火把,这位青年猎人砍此朴樕枝当礼物,就含有求婚的意思。纯tún束,捆扎。纯和束都是捆的假借字。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舒而,舒然,慢慢地。古“而”“如”“然”三字通用。脱脱tuì,舒缓貌。感,三家诗作撼。帨shuì,女子系在腹前的一块佩巾,如今之围裙。尨máng,多毛而凶猛的狗。
【赏析】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前两句是起兴,即用白茅把死麕包起来,表示珍惜,兴起下文“有女如玉”,表示要好好爱惜。根据《易》:“老夫得其女妻。老妇得其士夫”;《国语》:“罢士无伍,罢女无家”;以及《列子》:“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和《荀子》:“妇人莫不顾得以为夫,处女莫不顾得以为士”,可知古时女子未嫁称女,男子未娶称士,吉为美、善之意,“吉士”为英勇的男子,与下文的“有女如玉”相对。怀春,比喻女子已到了适婚的年龄,渴望结婚。这章的意思是说有一个英勇的男子从野外用白茅把杀死的麕包起来,送给自己喜欢的女子,向她求婚。描述的是乡村普通男女纯朴的爱情。“野有死麕”说明男子的职业可能是猎人。把猎物包起来送给自己喜欢的人,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性。王先谦说:“诗人览物起兴,言虽野外之死麕,欲取而归,亦必用白茅裹之,稍示郑重之意”,便是对此判断很好的佐证。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这两句诗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说文》把“朴樕”理解为一种有心的小木条,可燃烧。“有女如玉”形容女子正处二八年华、洁白无暇。“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意为用白茅把朴樕这种小木和死鹿包起来,送给洁白无瑕的女子,代表家庭生活的开始,即吉士向女子求婚。一些学者认为“有女如玉”是女子的品德高尚的意义,如郑笺:“朴樕之中及野有死鹿,皆可以白茅裹束以为礼,广可用之物。如玉者,取其坚而洁白。”即是将“玉”字作“坚而洁白”解。王先谦说:“言林有朴樕,仅供樵薪之需,野有死鹿,亦非贵重之物,然我取以归,亦须以白茅总聚而束之,防其坠失。今有女如无瑕之玉,顾不思自爱乎?”,就是说,即使是鹿肉这样不是很贵重的东西也要用白茅包起来,何况是一个想无暇的美玉一样的女子,只是不自爱吗?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说文》:“舒,缓也。感,动人心。帨,佩巾也。”“脱”通“娧”,《说文》:“娧,好也”,联系上文,可知吉士希望能和女子早行夫妇之礼,符合恋爱中男子的心理特征。女子则比较理性,考虑比较周全,希望男子不要着急,从容迟缓些,不要动掀动她的佩巾,不要惊动她家里的狗,把一幅青年男女恋爱的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西周社会纯朴的人情动态。学者对这句诗的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偏差,都是理解为女子希望男子注意形象,潇洒舒缓,择日到女子家提亲,而不是草率而成。
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此篇是山野之民相与及时为昏姻之诗。”吉士是一位猎人,他用自己的猎物向女子求婚,是乡村适婚男女的自然行为:“女怀,士诱,言及时也;吉士,玉女,言相当也。定情之夕,女属其舒徐而无使帨感、犬吠,亦情欲之感所不讳也欤?”这个看法得到近代学者的响应,《诗经直解》提到了:“《野有死麕》,无疑为男女恋爱之时,其词若出女歌手。其男为吉士,为猎者,盖属于当时社会上所谓士之一阶层。”《诗经注析》也说:“这是描写一对青年男女恋爱的诗。男的是一位猎人,他在郊外丛林里遇见了一位温柔如玉的少女,就把猎来的小鹿、砍来的木柴用洁白的茅草捆起来作为礼物。终于获得了爱情。”从全诗来看,这各说法比较合理,符合社会实际。《野有死麕》创作于西周初期,封建制度尚未确立,男女之间并无“礼”之大防,民风淳朴,男女率性而为,理解此诗,必须结合此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