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色,身为两性爱者
记得很久前做过一个性别角色测试,我的结果不出所料,女性特质与男性特质同高,占总人口约30%左右的少数人群。
生存力强大的少数,亦也是终极性孤独的少数。
脑子总在男女特性之间徘徊,所以习惯了不拘泥于任何一种思维定式,越长大,越对固有形式厌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又需要与繁琐的社会体制斡旋,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得体有礼、深藏不露的冷漠。
没想到有一天,我可以将所有的情绪压缩到自己也看不见的地步,钝感地面对那些顽疾般反复出现的沉重压力。周围人急躁得暴跳如雷之时,我只是静坐在角落里一口一口喝水,想着各种解决方法。
天生对人性黑暗面与悲哀痛苦情绪好奇者,成长至知天命,是对人最终的深切失望,亦包括自己。但现实中却又不放任一寸生活,日日努力进取,争取做到完美。矛盾的混合体,终究是由混乱的外界向内收缩寻求平静的结果。
治世不成,于是独善其身。成功地融入一个礼法冗杂的社会,做到时刻精神饱满、一尘不染。
之于男色女色,是泛情,还是大爱,两方皆可说通。而要完全地了解人性世界,不同时与男女两方爱过,是无法做到的。
所以一直开玩笑说,少了男人我还有女人,少了女人我还有男人,少了两方我至少还有自己。至于少了自己,我就什么都不需要了。
如白先勇所说,男女皆有水做与泥做者,放到现实世界,水与泥的比例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质素。水多者高性情而逆境承受力不足,泥多者善生存而显得粗糙内空。
所谓的御姐和正太,不过都是水泥比例搭配到位而讨巧的人物而已,人类社会发展这么久,每一种现象不过是换了个说法,世间主题千万年未变。
遇到了一个志同道合者,于是认真地谈着异性恋,却从不认定自己就是异性恋者,一切皆有可能。而对同性的感情,生活中的琐碎似乎毁坏了理想化的浪漫,逛街买衫斗嘴唱KTV,琐碎到最后还是友谊而已,我找不到那种向往的真正的温柔吸引力。目光转到屏幕上,二元变三元,于是对着电影,方能体会到另一些女人互动带来的温暖。
我到底被高度形式化的资本社会改造,免不了俗,惯于以貌取人,不喜欢低品位和恶趣味。男也好,女也好,要的不是生硬的美貌,而是内心世界体现在容貌上的情态,那种情态已可让一个人光彩熠熠。
发了一堆牢骚,说到底是因为周末买了一盒日本的LES官能剧,感触良多。
所谓官能剧,尤其是小公司独立制作的作品,就是艺术感与导演个人风格强烈的情色剧情片,通常80分钟左右,演员表现大胆自然,是对近代早期粉红电影的后现代继承。但凡打上“官能剧”标签的影视作品,也就潜在地说明了其不出口海外的地方保护特质,成本小,只在日本国内限量发行,如此自给自足,90%的官能剧是海外观众一辈子也不会看到的。
而我在炎热夏日买到一部好电影,真可说如饮山泉般畅快。
女一号沙织,冷静淡然的现实型御姐,长发高瘦,日本女人典型的精致小巧轮廓,吸烟,冷淡型LES,亦可说是无性恋者。
女二号夜子,个性被动脆弱的家庭主妇,长卷发中等身材,五官秀丽,表情神经质,有药瘾。
沙织与夜子在大学时期恋爱过,后来夜子结婚,两人断了联系。于是故事就由夜子婚后数年突然打电话给沙织的悬念展开。
整部影片的色调是少见的黑白灰三色,构图处理得简练干净,使得两位女主看上去非常脱俗,大部分的对谈戏精彩绝伦,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尤其是夜子不断吃药的神经质表现,很有实力的独立片演员。
导演聪明地设置了几个谜题,由夜子对沙织诉说自己婚后的一段同性婚外情展开,悬念一直在那个神秘的婚外情人身上,而夜子的回忆很多都是侧面描写。很激情也很快消逝,夜子向丈夫坦白被家暴后,那位山盟海誓的同性情人已经不知所踪,只留下一张两人的合照。
沙织与夜子算旧账,指责她是个反复无常的双性恋者,夜子精神崩溃,几度要磕药自杀,两人一番冲突打斗后,沙织心软,于是最后提出想看看那张照片,离开之前要知道她的情人是什么样子。
夜子微笑着一脸幸福地把照片给沙织看,还不断问,她很美吧。而映入沙织眼帘的,却是她们两人大学时的合照。其实夜子自婚后就已神经失常,与丈夫没有共同语言,而全部时间都在绝望地压抑生活,所以同性外遇故事只是她的幻想,这也是保守顽固的她不敢直视内心而理所当然的结果。
背景音乐是很冷的电音,却又很感人,不知为什么,看见沙织拿着照片不发一言,眼泪簌簌往下掉,而夜子却一脸疑惑地问你怎么啦,我一个人在夜里也跟着掉眼泪。
很久没看见一部用心去做的电影了,即使小成本,即使不出名,但两个女人张弛有度,不愠不火生活化的表演让我动容。其实我想说被感动的是情感本身,与性别无关。可换个角度想想,男人又怎能做到这种细腻与隐忍呢?
日本每年有成千本的官能片出品,这样的好片时常就悄无声息地淹没在影像市场的海洋里了。很庆幸能拿到最后的一本。
台湾有同性恋研究学者称日本是“双性恋大国”,人群一方面认真遵循社会恋爱与婚姻规范,一方面又在情欲与猎奇心强烈的驱使下越轨,大量对A型血人群的双性爱潜质分析又印证了这一点,而日本人之间的好友关系的确是又比任何国家的友谊都特殊。那A型血的我是不是也是个很好的例证呢,表面守规矩之后是强烈的暗流汹涌?
猎奇心也很强烈的我于是搜索到一个日本人讨论同性爱的论坛,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持什么观点的人都有,认为恶心的,认为妖魔的,大力支持的,宣扬同性美好的,持中立观点的,而且多方已经互骂“去死”了。不过有一个人的观点很有意思,竟然说“你不知道日本是同性恋大国吗,你反同就是反日,给我滚出去!”我当时忍不住看笑起来。但这位日本兄弟的观点,却又不知道有什么根据了。
我想,日子就是在努力工作与清淡的异性恋爱中流逝了,对同性的情感,我还是选择了向荧幕上观望,反而更稳妥与安全。
不是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完全由境遇决定,由不得你自己。我想至少对于双性恋情感上是如此,合适的时候遇到合适的爱人,你成为异性恋或同性恋。成为前者没有压力,成为后者有很多挑战,但自己高兴就好。
其实一直很傻的认为自己处在天蝎与射手的交界处,是新潮叛逆的代表,但我这个自封的代表终究敌不过时光,慢慢需要在稳定中成功的时候,激情不过是夜里所自我营造出的境界罢了。
到底,人能知道自己眼界之外还有未知的空白,就够了。只有不寄希望于任何人地独自坚持活下去,才是千古不变的命题。
少了自己,我什么也不需要。
生存力强大的少数,亦也是终极性孤独的少数。
脑子总在男女特性之间徘徊,所以习惯了不拘泥于任何一种思维定式,越长大,越对固有形式厌倦。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又需要与繁琐的社会体制斡旋,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得体有礼、深藏不露的冷漠。
没想到有一天,我可以将所有的情绪压缩到自己也看不见的地步,钝感地面对那些顽疾般反复出现的沉重压力。周围人急躁得暴跳如雷之时,我只是静坐在角落里一口一口喝水,想着各种解决方法。
天生对人性黑暗面与悲哀痛苦情绪好奇者,成长至知天命,是对人最终的深切失望,亦包括自己。但现实中却又不放任一寸生活,日日努力进取,争取做到完美。矛盾的混合体,终究是由混乱的外界向内收缩寻求平静的结果。
治世不成,于是独善其身。成功地融入一个礼法冗杂的社会,做到时刻精神饱满、一尘不染。
之于男色女色,是泛情,还是大爱,两方皆可说通。而要完全地了解人性世界,不同时与男女两方爱过,是无法做到的。
所以一直开玩笑说,少了男人我还有女人,少了女人我还有男人,少了两方我至少还有自己。至于少了自己,我就什么都不需要了。
如白先勇所说,男女皆有水做与泥做者,放到现实世界,水与泥的比例可以清晰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质素。水多者高性情而逆境承受力不足,泥多者善生存而显得粗糙内空。
所谓的御姐和正太,不过都是水泥比例搭配到位而讨巧的人物而已,人类社会发展这么久,每一种现象不过是换了个说法,世间主题千万年未变。
遇到了一个志同道合者,于是认真地谈着异性恋,却从不认定自己就是异性恋者,一切皆有可能。而对同性的感情,生活中的琐碎似乎毁坏了理想化的浪漫,逛街买衫斗嘴唱KTV,琐碎到最后还是友谊而已,我找不到那种向往的真正的温柔吸引力。目光转到屏幕上,二元变三元,于是对着电影,方能体会到另一些女人互动带来的温暖。
我到底被高度形式化的资本社会改造,免不了俗,惯于以貌取人,不喜欢低品位和恶趣味。男也好,女也好,要的不是生硬的美貌,而是内心世界体现在容貌上的情态,那种情态已可让一个人光彩熠熠。
发了一堆牢骚,说到底是因为周末买了一盒日本的LES官能剧,感触良多。
所谓官能剧,尤其是小公司独立制作的作品,就是艺术感与导演个人风格强烈的情色剧情片,通常80分钟左右,演员表现大胆自然,是对近代早期粉红电影的后现代继承。但凡打上“官能剧”标签的影视作品,也就潜在地说明了其不出口海外的地方保护特质,成本小,只在日本国内限量发行,如此自给自足,90%的官能剧是海外观众一辈子也不会看到的。
而我在炎热夏日买到一部好电影,真可说如饮山泉般畅快。
女一号沙织,冷静淡然的现实型御姐,长发高瘦,日本女人典型的精致小巧轮廓,吸烟,冷淡型LES,亦可说是无性恋者。
女二号夜子,个性被动脆弱的家庭主妇,长卷发中等身材,五官秀丽,表情神经质,有药瘾。
沙织与夜子在大学时期恋爱过,后来夜子结婚,两人断了联系。于是故事就由夜子婚后数年突然打电话给沙织的悬念展开。
整部影片的色调是少见的黑白灰三色,构图处理得简练干净,使得两位女主看上去非常脱俗,大部分的对谈戏精彩绝伦,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尤其是夜子不断吃药的神经质表现,很有实力的独立片演员。
导演聪明地设置了几个谜题,由夜子对沙织诉说自己婚后的一段同性婚外情展开,悬念一直在那个神秘的婚外情人身上,而夜子的回忆很多都是侧面描写。很激情也很快消逝,夜子向丈夫坦白被家暴后,那位山盟海誓的同性情人已经不知所踪,只留下一张两人的合照。
沙织与夜子算旧账,指责她是个反复无常的双性恋者,夜子精神崩溃,几度要磕药自杀,两人一番冲突打斗后,沙织心软,于是最后提出想看看那张照片,离开之前要知道她的情人是什么样子。
夜子微笑着一脸幸福地把照片给沙织看,还不断问,她很美吧。而映入沙织眼帘的,却是她们两人大学时的合照。其实夜子自婚后就已神经失常,与丈夫没有共同语言,而全部时间都在绝望地压抑生活,所以同性外遇故事只是她的幻想,这也是保守顽固的她不敢直视内心而理所当然的结果。
背景音乐是很冷的电音,却又很感人,不知为什么,看见沙织拿着照片不发一言,眼泪簌簌往下掉,而夜子却一脸疑惑地问你怎么啦,我一个人在夜里也跟着掉眼泪。
很久没看见一部用心去做的电影了,即使小成本,即使不出名,但两个女人张弛有度,不愠不火生活化的表演让我动容。其实我想说被感动的是情感本身,与性别无关。可换个角度想想,男人又怎能做到这种细腻与隐忍呢?
日本每年有成千本的官能片出品,这样的好片时常就悄无声息地淹没在影像市场的海洋里了。很庆幸能拿到最后的一本。
台湾有同性恋研究学者称日本是“双性恋大国”,人群一方面认真遵循社会恋爱与婚姻规范,一方面又在情欲与猎奇心强烈的驱使下越轨,大量对A型血人群的双性爱潜质分析又印证了这一点,而日本人之间的好友关系的确是又比任何国家的友谊都特殊。那A型血的我是不是也是个很好的例证呢,表面守规矩之后是强烈的暗流汹涌?
猎奇心也很强烈的我于是搜索到一个日本人讨论同性爱的论坛,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持什么观点的人都有,认为恶心的,认为妖魔的,大力支持的,宣扬同性美好的,持中立观点的,而且多方已经互骂“去死”了。不过有一个人的观点很有意思,竟然说“你不知道日本是同性恋大国吗,你反同就是反日,给我滚出去!”我当时忍不住看笑起来。但这位日本兄弟的观点,却又不知道有什么根据了。
我想,日子就是在努力工作与清淡的异性恋爱中流逝了,对同性的情感,我还是选择了向荧幕上观望,反而更稳妥与安全。
不是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完全由境遇决定,由不得你自己。我想至少对于双性恋情感上是如此,合适的时候遇到合适的爱人,你成为异性恋或同性恋。成为前者没有压力,成为后者有很多挑战,但自己高兴就好。
其实一直很傻的认为自己处在天蝎与射手的交界处,是新潮叛逆的代表,但我这个自封的代表终究敌不过时光,慢慢需要在稳定中成功的时候,激情不过是夜里所自我营造出的境界罢了。
到底,人能知道自己眼界之外还有未知的空白,就够了。只有不寄希望于任何人地独自坚持活下去,才是千古不变的命题。
少了自己,我什么也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