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时三餐,饱暖平安
《三时三餐》本季渔村篇很有意思,我在收看过程中一次都没想过要拉进度条。
考虑到疫情,选址在无人岛,连晚才超市那样的乡间便利小店,比起”竹窟岛超市“来,都已经算人类文明之光,镜头前除了三位常驻之外,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淡薄到几乎不可察觉,偶尔嘉宾前来的热闹,反而强化了这种孤绝的气氛。前几集赶上天气恶劣,更是几乎脱离了“自给自足的有机农生活”的节目初心,三位常驻苦中作乐地用蒸熟的土豆跟红薯吃假想大餐时,观众心酸之余也不由疑心他们一路要往求生向节目跑偏。
人迹罕至之处,却意外地令人时时感知到久已熄灭的炭火余温。
那温度来自于人类跟食物漫长的热恋期,来自于已然陌生、却塑造了我们自身的,曾经的每一天:我们曾有数千年之久,生活是为了吃饭,而并非像在历史上罕见的今天这样,吃饭是为了生活。
即使是我们当中智力、体力、责任心都至少算中上等的那部分成员,在脱离了现代工业、农业、商业文明的庇佑之后,想吃上一顿满足的晚餐,所能够依赖的也唯有不停劳作的双手和难得的幸运而已。
眼里手上都有活儿,在业余时间甚至考取了驾驶船舶执照的大海,厨艺精进到有黄豆和石磨就能做出豆腐的车婶,再加上勤恳老实,走一步看两步的帮厨熟手孙可可,三位按说是黄金组合,但每天从睁开眼睛发愁今天吃什么,到筋疲力竭的晚餐结束后开始考虑明天吃什么,生活内容令人崩溃地艰辛而重复。即使是这样,在嘉宾李瑞镇(另一组三时的常驻成员)眼里,他们组都还算令人艳羡,竟然还能奢侈地拥有(相对)空闲的时间。
斯蒂芬平克写:“除了果实外,那些被称之为‘食物’的东西,都是其他生物的部分躯体或者能量储存,而这些生物并不情愿放弃这些宝贵的资产。”在小孩子恨不得以为苹果是从超市长出来的今天,看到大海一次次面带愧色地在夕阳里,脚步沉重,拎着空空如也的鱼篓返家,车婶跟可可孙尽管笑语安慰,但仍能看得出绞尽脑汁筹措食物的为难,观众很难不真情实感地跟着揪心。
那不光是对出演者命运跟剧情走向的揪心,还隐含着一种“换我在这种境遇,不知要糟糕到何种地步”的揪心。城市居民习惯于对大自然予取予求,亲切而漫不经心地称之为“自然母亲”,早已忘记除了恩典还有酷戾,这位母亲富有大能,也任性无常,她给予,拒绝,也随时将一切收回。在这种情境之下,无怪乎黄政民看到大海终于钓到大鱼忍不住激动得发信息祝贺,廉晶雅则心心念念惦记着托李瑞镇带来下酒菜,人同此心,此情此感并不塑料。
也是平克同一本书,他叙述了“利用知识来引导能量是遏制熵的重要法宝,获取的能量越多,人类的命运也就越美好。大约在1万年前,农业开始出现,人们耕种、驯养家畜,这使热量的供应量成倍增长,一部分人因此从狩猎和采集的重担中解放出来,最终走上了写作、思考和积累知识的奢华道路。“
到节目后期,随着天气转暖,渔获变得丰富,也较为容易,蔬菜长势喜人,极好地装点了他们的餐桌。非常高兴地看到三位开始渐渐不那么精疲力竭,失望不再像不肯散去的乌云。车婶一盆一盆腌制的泡菜渐次成熟,成为餐桌的安全垫,大海拿回的水产体型越来越大,频率也越来越高,开始有闲情逸致制作人力鼓风机,而有了更旺盛的火势,可可孙开始尝试着升级主食,准备更健康,但更难把握火候的杂粮饭。
即使囿于时代的条件,我们能做的仍有很多,看好天时,守望互助,积累资源,给思考以空间,致力于技术升级,让自然与人类形成良性互动,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而同在这个时代,直视这样匮乏而平静的艰苦生活,想到对于这世界上许多人来说也已经是无法想象的奢侈,对自己的生活就格外觉得珍惜而惭愧,忍不住想精简一些,再回馈一些。
20年过半,但愿三时三餐,饱暖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