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害怕的影视角色
查看话题 >裴淳华的149分钟
For 豆瓣话题:#让你害怕的影视角色

2014年《消失的爱人》 上映,英国女演员Rosamund Pike乘东风火了一把。一年后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让影迷知道了她酝酿已久的中文名:裴淳华 。这个生长在伦敦中产家庭的英国妞,读过牛津,会拉大提琴,说德语法语,也塑造了我最害怕、嫉妒、羡慕的角色之一。
《消失的爱人》里消失的那个爱人,Amy。
让人类恐惧的东西,一半是未知,另一半是过于熟悉 甚至向往。影片里Amy拥有我向往的绝大部分属性:才华、家庭、专注、果敢、智力、执行力。像刺入暗恋自己的富家小哥脖子里的刀,冰冷、视如草芥,毫不犹豫。凡所做的一切,都为目的服务,关系也不例外。甚至召唤回丈夫,丈夫也不过是她完满生活的一个元素:我就是要这样的东西,就是要这样的生活,分毫不差,在我的掌控之中,no more,no less。
看完《消失的爱人》之后我极度震惊,几周像打鸡血一样对待我的生活和工作。跟朋友说,从没看过这么立竿见影的励志电影,朋友都以为我工作压力大,三观出了问题。
的确,看一个疯女人处心积虑搞死自家丈夫,并没有什么励志的。可一路走来,如果不讨论Amy的变态目的,她其实极为完美:中产家庭,父母幸福,工作体面,高大上的爱好和技能,还有完美的身体和脸庞。最重要的,顶级配置下,居然安心地找个老公,不追求伟大的事业,自我消化婚后平淡的生活。简直是欧美中产白人的代表,精致精英,却无聊。
然而她不一样,渣男出轨,Amy处心积虑要复仇,转念决定夺回生活的控制权。这彻底打破了一个无聊白妞的形象,收敛在生活之下的锋利终于显露,平淡不过她的选择。而今,她要不顾一切捍卫自己的选择,捍卫自己的生活。
至此,Amy这个角色才真正在我心里封神,吓得我屁滚尿流。
可为什么我会羡慕这个神经病呢,因为究其根本,大部分人都跟Amy有着相同的追求:那就是过相信的生活,满足自己的欲望。有人爱宝马香车,有人安于田园,有人沉迷战场,这其实同一件事,核心在于 都想要对自己、对生活有控制权。
然而在追求控制的过程之中,人也容易遇到挫折,变得柔软、迟钝、产生目标之外的情感。于是妥协、放弃、最终自洽。这也没什么不好,我们都是在不断自我修正之下得到成长的,环境所致也好,自我选择也好。
而我的成长过程,是一场持久战。一方面有着极强的控制欲;另一方面又不断受感性影响,对一些教条、原则有着近乎执念的坚持。欲望和坚持一样,欲望多了自然就会相互矛盾,等不可两全的时候,必然要放弃一些。
虚构角色之所以吸引人,Amy之所以吸引,让我嫉妒。恰好因为在荧幕里,没有太多相互矛盾的欲望,角色总能坚持那个核心的东西:对Amy来说就是 控制。
这便产生了美。
可是我终究没办法活得像电影一样,去看《灿烂人生》像活了一辈子,也只有366分钟;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也不过237分钟。而人生,太长了,长到很难容下 太少的欲望。
我今天哦,再看《消失的爱人》或者裴淳华这个演员,都一阵寒意,又无限嫉妒。电影里外,世界上总有一些人,让你感觉他们可以毫不犹豫,放弃不够重要的欲望、原则和坚持,顺利走上成全自我的康庄大道。他们或许是世间高人,宗教子弟,或许是嗜血商人,无耻资本,甚至一国之君,一朝之臣。他们被世间热捧,崇拜,冷眼,仇视。
但是Amy才不会介意观众怎么看待她:我就是要这样的东西,就是要这样的生活,分毫不差,在我的掌控之中,no more,no less。
陆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