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山古刹桃源涧
周末近游,本想去相城荷塘月色,冒充下老法师拍荷花。还未到景区,就见车山车海,人喧马嘶,不敢随流,掉头即走。 临时起意,前往常熟虞山北麓的桃源涧。

桃源涧上部涧身狭长,涧底大石平铺,大雨后水流急泻直下,形如一柄宝剑,寒光闪闪。桃源春霁是虞山十八景之一,明朝瞿汝稷有诗: 丹溪碧磴到来幽,遥听潺湲落岭头。桃夹云泉环曲径,松围石室倚寒流。 禽声每集弦歌转,花气偏娇罗绮游。时把一尊苍翠里,何须东海问神洲。
跟着导航,开过烈士陵园,来到目的地,只见到一条狭窄的小巷,名为桃源涧弄,全无景点的意思,让人觉得走错地方了。姑且往里走,越过老年大学,才见到景点指示牌,往上走是桃源涧,往右则是兴福古道。
山路两旁绿树浓荫,知了嘶鸣,树下光影斑斑,往上行不多久,渐渐听到水声。 转过一个小岔路,就看到山石上溪水潺潺,水流不大,但不绝如缕。溪水旁边石上刻着“飞寒”二字。

溪水很是清澈,赤脚踏入水流,清凉沁脾,小朋友迫不及待开始玩水。

接着继续沿溪水往山上爬,水流经的山石上布满青苔,必须小心翼翼,尽量走在黄石上,每一步落到实处,才敢走下一步。

黄梅时节,雨水充足,山涧中泉水很盛,沿途既有小水潭可以嬉水,也有天然形成的一个个小瀑布。

岩石上有明清时期的石刻,记载当时苏州知府和常熟县令游览胜景——天朗气清,莺飞草长,仰视飞泉如缕,与众之雨后观瀑,其景象致不同也。

桃源涧一直往上,接石屋洞,是可以通维摩山庄的,但我们车还在山下,到达半山腰就原路返回了。青苔黄石湿滑难当,真是上山容易下山难。

下得山来,已近中午,想到刚才路过兴福寺,就打算前往吃碗素面,兴福寺素面现在也是闻名在外了。 沿着寺路街往里开,一路都是招徕停车吃饭的喊声,其实寺庙边上就有一片停车场。

南朝四百八十寺,兴福寺也始建于南朝,亦是齐梁古刹。寺在破龙涧旁,因此也称破山寺。常熟文风鼎盛,历代都有诗词题颂兴福寺。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让古寺名声愈盛,成为江南四大名刹之一。 宋代周才有诗: 兴福相传古道场,杖藜乘兴访支郎。案翻梵贝烟消篆,院寂棋声日转廊。 玉版参师多古意,石梅问讯几时香。禅家识得诗风味,清供杯茶熟煮汤。
过了照壁,破龙涧边,有两根唐代石经幢,昭示着兴福寺的古老。

过涧上小桥,购票入寺,顺便一问,疫情期间素面馆不开放,甚是失望。
寺内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三佛殿、大雄宝殿以及玉佛楼。 其中大雄宝殿两侧偏门,楹首一书四相皆空,一书一尘不染,甚是质朴清净。


中轴线东西分别有两园。西园有君子泉、团瓢等,其中有个鋄(wan)亭,看到对联是“细嚼清风还有味,饱餐明月更无渣”,我还以为是“饭”亭。

我们主要是冲着米芾碑而来,兜兜转转,才发现米碑亭在东园。相传是米芾手书常建诗,穆大展刻,名诗名书名刻,号称三绝。 清晨人古寺,初日明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磐音。

亭前有空心潭、九曲桥、黄石假山,旁边则是茶室,颇似苏州古典园林格局。

匆匆观罢兴福寺,已经下午两点多,急需解决午饭,准备去寺庙外山脚下的王四酒家,百年老店,宋庆龄宋美龄也曾经光临过。没想到下午一点后就不营业了,连王四老面馆也是铁将军把门,只得悻悻而归。
做了十几年的常熟女婿,西城楼阁、方塔言墓、燕赵曾园、尚湖古里皆已踏足,但是十里青山半入城,虞山十八景没到过的还有不少,毕竟江南福地常来常熟,还是要常来看看……